幸福心理學中國化研究的文化根基與路徑選擇
發(fā)布時間:2021-07-16 16:16
中國文化的幸福觀表現出崇尚"大我"、體現"關系"、弘揚"合力"和支撐"秩序"的特征。中國文化的幸福觀蘊含更大優(yōu)勢的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國家統一完整、文化綿延不斷、社會團結穩(wěn)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幸福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需要吸納中國文化的辯證思維,深刻認識心理現象屬性在情境定位、潛在功能和動態(tài)轉化等方面的特征;需要發(fā)揚中國文化的價值優(yōu)勢,在契合社會目標的過程中促使自我的社會認知、態(tài)度動機和行為方式同個人幸福體驗相一致;需要遵循中國文化的本真內涵,確立個體在社會關系網絡調整中獲得自我平衡是一種重要幸福能力的觀念。
【文章來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20,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6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積極心理學中幸福概念的推進
(一)幸福概念的革新
(二)幸福理解的升華
三、中國文化中的幸福觀
(一)中國文化崇尚“大我”的幸福觀
(二)中國文化體現“關系”的幸福觀
(三)中國文化弘揚“合力”的幸福觀
(四)中國文化支撐“秩序”的幸福觀
四、中國文化為根基的幸福心理學研究路徑
(一)幸福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需要吸納中國文化的辯證思維
(二)幸福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需要煥發(fā)中國文化的本真內涵
(三)幸福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需要突出中國文化的價值優(yōu)勢
五、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夢與國民的幸福工程:“積極型社會”的建構[J]. 陳永涌,任梓榮. 青海社會科學. 2019(05)
[2]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淺談道家幸福觀[J]. 吳晶,葛魯嘉,何思彤. 心理學探新. 2019(05)
[3]社會凝聚與居民幸福感[J]. 邢占軍,張干群. 南京社會科學. 2019(07)
[4]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社會幸福感的影響機制:希望與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 姚若松,郭夢詩,葉浩生. 心理學報. 2018(10)
[5]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意義、內涵與方法[J]. 汪鳳炎. 江西社會科學. 2017(09)
[6]國家治理的倫理意蘊[J]. 向玉喬. 中國社會科學. 2016(05)
[7]“樂”——中國人的主觀幸福感與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J]. 曾紅,郭斯萍. 心理學報. 2012(07)
[8]有尊嚴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J]. 賀來. 哲學研究. 2011(07)
[9]生活何以更加幸福:儒家傳統幸福觀及其現代啟示[J]. 張方玉. 道德與文明. 2010(05)
本文編號:3287334
【文章來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20,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6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積極心理學中幸福概念的推進
(一)幸福概念的革新
(二)幸福理解的升華
三、中國文化中的幸福觀
(一)中國文化崇尚“大我”的幸福觀
(二)中國文化體現“關系”的幸福觀
(三)中國文化弘揚“合力”的幸福觀
(四)中國文化支撐“秩序”的幸福觀
四、中國文化為根基的幸福心理學研究路徑
(一)幸福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需要吸納中國文化的辯證思維
(二)幸福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需要煥發(fā)中國文化的本真內涵
(三)幸福心理學的中國化研究需要突出中國文化的價值優(yōu)勢
五、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夢與國民的幸福工程:“積極型社會”的建構[J]. 陳永涌,任梓榮. 青海社會科學. 2019(05)
[2]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淺談道家幸福觀[J]. 吳晶,葛魯嘉,何思彤. 心理學探新. 2019(05)
[3]社會凝聚與居民幸福感[J]. 邢占軍,張干群. 南京社會科學. 2019(07)
[4]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社會幸福感的影響機制:希望與孤獨感的中介作用[J]. 姚若松,郭夢詩,葉浩生. 心理學報. 2018(10)
[5]中國文化心理學:研究意義、內涵與方法[J]. 汪鳳炎. 江西社會科學. 2017(09)
[6]國家治理的倫理意蘊[J]. 向玉喬. 中國社會科學. 2016(05)
[7]“樂”——中國人的主觀幸福感與傳統文化中的幸福觀[J]. 曾紅,郭斯萍. 心理學報. 2012(07)
[8]有尊嚴的幸福生活何以可能?[J]. 賀來. 哲學研究. 2011(07)
[9]生活何以更加幸福:儒家傳統幸福觀及其現代啟示[J]. 張方玉. 道德與文明. 2010(05)
本文編號:32873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287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