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儒道的“道隱”及其歷史前源
發(fā)布時間:2021-06-17 15:58
長期以來,學界多將隱逸思想的源頭歸諸儒家或道家,并且認為儒家之"隱"重"道",而道家之"隱"重"形"。但這一認識或可斟酌。梳理文獻可知,至遲在殷商末期,隱逸文化即已發(fā)軔。微子、箕子、伯夷、叔齊、吳太伯、齊太公等是殷末隱逸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隱逸是殷末隱逸文化的直接延續(xù),是"道隱";道家隱逸具有與儒家隱逸相同的結構,同樣是一種"道隱",但"道"的內(nèi)涵有所不同。儒家之道為人道,道家之道為天道。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儒家之道隱:人道之隱
二、道家之道隱:天道之隱
三、兩種“道隱”的歷史前源
1.《尚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牷
2.采錄《尚書·微子》文后敘述箕子、比干事跡,之后又補敘微子事跡:
本文編號:3235494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4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儒家之道隱:人道之隱
二、道家之道隱:天道之隱
三、兩種“道隱”的歷史前源
1.《尚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牷
2.采錄《尚書·微子》文后敘述箕子、比干事跡,之后又補敘微子事跡:
本文編號:32354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23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