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麟“新心學”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14 11:37
賀麟先生早期創(chuàng)建的“新心學”是現(xiàn)代新儒家重要哲學思想體系之一,這也奠定了賀麟在現(xiàn)代新儒家的代表地位。置身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從歷史的和辯證的角度看,“新心學”有其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和現(xiàn)實啟發(fā)性。“新心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賀麟的由五十余篇學術(shù)論文集結(jié)成的兩本著作《近代唯心論簡釋》、《文化與人生》中。我們據(jù)此,把“新心學”思想分為兩個部分:其一、哲學理論部分,其二、文化與倫理現(xiàn)實部分,這也是本文展開的兩條線索!靶滦膶W”最大的價值在于哲學理論部分。賀麟認為哲學的歷史即是“理性化一切的歷史”,“新心學”實質(zhì)上是引入康德、黑格爾哲學以補充儒家在理性精神方面的不足,并且發(fā)展出了知性范疇作為科學知識之形而上學的基礎(chǔ)、理性范疇作為道德之形而上學的基礎(chǔ)!靶滦膶W”通過對主體的意識和認識進行理性思辨,構(gòu)建了比較完整的本體論、認識論、知行觀、方法論和文化觀,并通過亦心亦理的理性精神打通了這五部分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這在根本上改變了儒家傳統(tǒng)分別按心、理某一路向展開的致思傳統(tǒng)。但是,囿于現(xiàn)代新儒家的理想追求與問題意識,“新心學”雖然具有圓融的理性和認識的能動性,并對諸多文化和倫理問題進行了探討,但其...
【文章來源】: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背景
(二)研究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方法
第1章 賀麟“新心學”的形成與精神實質(zhì)
1.1 社會背景:對近代民族文化危機的回應
1.2 理論淵源:中西哲學思想的貫通融會
1.3 復興儒家心學:賀麟“新心學”的精神實質(zhì)
第2章 賀麟“新心學”的主要內(nèi)容
2.1 本體論
2.1.1 心即理論
2.1.2 心物合一論
2.1.3 心性合一論
2.1.4 邏輯之心與心理之心的不同
2.1.5 至善之理與理性的不同
2.2 時空觀
2.2.1 時空是理
2.2.2 超時空之境界
2.3 知行觀
2.3.1 賀麟知行合一論的具體內(nèi)容
2.3.2 賀麟知行合一觀與其他知行合一觀之比較
2.4 文化觀
2.4.1 文化之體用
2.4.2 傳統(tǒng)文化之復興
2.5 方法論
2.5.1 宋儒的直覺法
2.5.2 邏輯分析法
2.5.3 矛盾辯證法
2.5.4 三種方法的關(guān)系及其運用
第3章 賀麟“新心學”的理論貢獻及當代價值
3.1 “新心學”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中的地位
3.2 “新心學”與現(xiàn)代新儒家
3.3 “新心學”的歷史局限
3.4 “新心學”對當代文化建設(shè)之啟示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心理之間:本體的主體性與本體的理想性——以熊十力、馮友蘭、賀麟為中心[J]. 李維武.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8(02)
[2]復興儒學的根本意義:尋回民族魂[J]. 余仕麟,余彥.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5(12)
[3]論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建構(gòu)與其宗教性的貫通[J]. 段吉福. 哲學研究. 2014(10)
[4]理想主義信念中的儒家復興和抗戰(zhàn)建國——賀麟先生的《文化與人生》簡評[J]. 張祥龍.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4)
[5]現(xiàn)代新儒學與中國現(xiàn)代哲學范式轉(zhuǎn)型——以唐君毅道德形上學為中心[J]. 段吉福.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12)
[6]賀麟先生知行關(guān)系論的創(chuàng)見[J]. 劉俊哲.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1)
[7]論賀麟新心本體論體系的構(gòu)建及其歷史性轉(zhuǎn)變[J]. 劉俊哲.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08)
[8]邏輯之心和直覺方法——《近代唯心論簡釋》打通中西哲理的連環(huán)套?[J]. 張祥龍.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2(02)
[9]文化為體用之全,以中學化西學——賀麟的文化體用觀[J]. 劉俊哲. 宜賓學院學報. 2011(10)
[10]唐君毅心本體論及其理論貢獻[J]. 余仕麟.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5)
本文編號:3082103
【文章來源】: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選題背景
(二)研究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方法
第1章 賀麟“新心學”的形成與精神實質(zhì)
1.1 社會背景:對近代民族文化危機的回應
1.2 理論淵源:中西哲學思想的貫通融會
1.3 復興儒家心學:賀麟“新心學”的精神實質(zhì)
第2章 賀麟“新心學”的主要內(nèi)容
2.1 本體論
2.1.1 心即理論
2.1.2 心物合一論
2.1.3 心性合一論
2.1.4 邏輯之心與心理之心的不同
2.1.5 至善之理與理性的不同
2.2 時空觀
2.2.1 時空是理
2.2.2 超時空之境界
2.3 知行觀
2.3.1 賀麟知行合一論的具體內(nèi)容
2.3.2 賀麟知行合一觀與其他知行合一觀之比較
2.4 文化觀
2.4.1 文化之體用
2.4.2 傳統(tǒng)文化之復興
2.5 方法論
2.5.1 宋儒的直覺法
2.5.2 邏輯分析法
2.5.3 矛盾辯證法
2.5.4 三種方法的關(guān)系及其運用
第3章 賀麟“新心學”的理論貢獻及當代價值
3.1 “新心學”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中的地位
3.2 “新心學”與現(xiàn)代新儒家
3.3 “新心學”的歷史局限
3.4 “新心學”對當代文化建設(shè)之啟示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心理之間:本體的主體性與本體的理想性——以熊十力、馮友蘭、賀麟為中心[J]. 李維武.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8(02)
[2]復興儒學的根本意義:尋回民族魂[J]. 余仕麟,余彥.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5(12)
[3]論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建構(gòu)與其宗教性的貫通[J]. 段吉福. 哲學研究. 2014(10)
[4]理想主義信念中的儒家復興和抗戰(zhàn)建國——賀麟先生的《文化與人生》簡評[J]. 張祥龍.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4)
[5]現(xiàn)代新儒學與中國現(xiàn)代哲學范式轉(zhuǎn)型——以唐君毅道德形上學為中心[J]. 段吉福.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12)
[6]賀麟先生知行關(guān)系論的創(chuàng)見[J]. 劉俊哲.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1)
[7]論賀麟新心本體論體系的構(gòu)建及其歷史性轉(zhuǎn)變[J]. 劉俊哲.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08)
[8]邏輯之心和直覺方法——《近代唯心論簡釋》打通中西哲理的連環(huán)套?[J]. 張祥龍.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2(02)
[9]文化為體用之全,以中學化西學——賀麟的文化體用觀[J]. 劉俊哲. 宜賓學院學報. 2011(10)
[10]唐君毅心本體論及其理論貢獻[J]. 余仕麟.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5)
本文編號:30821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08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