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環(huán)境對早年朱熹的影響
【學位單位】:廈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7
【中圖分類】:B244.7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導言
1、論文選題及其意義
2、本論題的學術史回顧
3、本文基本思路
4、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 童蒙教育
1、家學啟蒙
2、臨安蒙訓
二 從學武夷三先生
1、劉氏家塾的學習
2、三先生對朱熹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 出入佛老的心路歷程
1、家族佛老思想的浸染
2、從“三字符”到“昭昭靈靈底禪”
3、朱熹與道謙
四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闞紅艷;馮友蘭哲學與程朱理學之異同[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學說觀“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6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7 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劉鹿鳴;;《近思錄》與《中庸》《大學》文本的內在同一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傳播與徽州和諧社會的建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趙妙法;;朱熹的是非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5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代亮;曾國藩詩文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黃運剛;論金朝的括地政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培建;新編《全金詩》補正[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王楠;李綱在桂事跡與詩文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陳慶祥;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8 陳小香;明代的知識女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于艷;《“隨物賦形”—談蘇軾文藝美學之“水之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600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86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