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方以智易學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12 05:42
   方以智易學思想在明末清初享有崇高的地位,是桐城方氏易學的最終產(chǎn)物。桐城方氏易學,從方學漸開始,經(jīng)由方大鎮(zhèn)、方孔炤等人,到方以智那里,已經(jīng)完全具備了會通的品質。從家學淵源來看,方學漸以布衣的身份振作風教,駁斥王龍溪倡導的“四無說”,即心、意、物、知無善無惡的觀念,澄清性善論的基本涵義,因而“明善”或為其易學思想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方大鎮(zhèn)信奉“和而不同”的原則,吸納佛、道學說的積極成份,鼓吹的大同理想,“野同”是其易學思想的代稱;方孔熠歷經(jīng)明代末年的政治風波,動心忍性,取法“潛龍”,尋求易學與西方科學思想之間的共通之處,“潛”是其易學思想的價值訴求;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處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是一位承前啟后的學者與社會活動家。 在方以智生活的年代,“三教合一”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方以智的外祖父吳應賓是“三一教”的信徒,對方以智易學思想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方以智的觀念世界中,易學發(fā)揮著指引個體出離生死困頓的作用,而生死與超越生死的交匯點就是心。憂患意識是儒家善世情懷的突出表現(xiàn)。明代中后期的“黨社運動”以及“君子、小人之辨”,成為困擾方以智的現(xiàn)實問題。農民起義、地方政權失勢與遼東戰(zhàn)事也促使方以智不斷地尋求治世安民的方略。 方以智詳細考察了“周易”的名義,反對將“周”解釋為周朝,認為應該著重闡發(fā)“周”所具有的“普周”、“周天”等涵義,強調易道具有的廣大悉備、圓融會通的特性。方以智反對將“易”解釋為蜥蜴,更不贊同“日月為易”這一流行說法,主張將“易”解釋為“陽”,也就是超越陰陽對待的純陽。從經(jīng)典文本的內容來看,《乾》涉及的“龍”與《未濟》提到的“狐”都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表明了“斷”與“疑”之間存在內在聯(lián)系,方以智斷定《周易》是“首龍尾狐”之書。圣人具有隱顯之德,好比龍變換萬端,隨時而動。在方以智看來,易學以太極作為變化的開端,“變化”不僅是對事物衍變過程的摹勒,更是對象征意義的解讀。變化是學《易》之樞機。洞察變化之幾有助于進一步領略易學的神韻。卦爻是探求義理的輔助工具。萬象變化都呈現(xiàn)于人心,只有磨練心性,才能準確地認識變化的軌跡。 在討論有關單卦與重卦的問題時,方以智沒有被何人重卦的相關爭論所干擾,而是采用宋儒的圖式衍變,將變化的開端追溯到太極,由太極的動靜、陰陽開出《河圖》、《洛書》,推演出八卦與六十四卦。方以智不否認占筮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而卦畫則是古代文字,具有相當高的義理價值。此外,還將“三易”的觀念納入自己構建的象數(shù)體系,對其進行合理的闡發(fā)。在討論卦辭、爻辭的作者這一基本問題時,方以智沿用前人觀點,認為《周易》分為上下經(jīng),每一個重卦都有文王設定的卦名和卦辭、周公所作的爻辭,而孔子所作的“十翼”散布于文本。與《周易》文本的相關的“三圣”、“四圣”,都是易學史上的重要人物。歷代易學家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方以智將伏羲、文王、箕子、孔子列為“四圣”,認為從《明夷》引述文王、箕子的事跡來看,二者同為“大苦心人”,《周易》與《洪范》九疇之間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在覺浪道盛的影響下,方以智極力鼓吹“以《莊》繼《易》”的觀點。在這種學術觀念中,莊子、孟子與屈原都被視為孔子思想的繼承者,莊子成為儒家思想的“孤兒”。莊子借助老子學說的外殼傳承儒家思想的精髓,區(qū)別于同時代以儒家自居的學者。從表面來看,“以《莊》繼《易》”似乎顛覆了一般學者對《莊子》文本與思想的傳統(tǒng)定位。但是,這些近似荒誕的論述背后隱藏著覺浪道盛和方以智等人對自身處境與身份認同的焦慮。這些學者試圖彌合佛教僧侶身份與儒學信仰之間裂痕,進而完善自己的遺民品質。在方以智看來,《老子》詆毀圣人、菲薄仁義,與《莊子》的中心思想截然不同,再一次證明了“托孤論”的合理性。方以智斷言《莊子》不僅與《周易》相通,而且還與思孟學派有著密切的學術關聯(lián)。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為后世以禪學解釋《莊子》的做法提供依據(jù)。與莊子同時代的惠施也應該享有較高的歷史地位,盡管宋明儒家對惠施的學問不感興趣,但不能否認“萬物一體”的觀念來源于惠施。方孔炤、方以智父子重視發(fā)掘“萬物一體”的觀念,是為了反對利瑪竇力圖通過否認“萬物一體”的思想價值來傳播基督教信仰的做法。 方以智非常重視象數(shù)的積極作用,為寓義理于象數(shù)的易學詮釋方式做出充分的論證。方以智對《河圖》、《洛書》所涉及的象數(shù)學說抱有濃厚的興趣,將《禮記·禮運》所謂“本于大一,協(xié)于分藝”設定為太極衍化萬物的基本過程,由此探究“物理”,深化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方以智著重處理無極、有極和太極之間的關系,將“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統(tǒng)合起來,揭示“太極不落有無”的基本屬性,又探尋“三”與“一”之間的邏輯關系,借用佛教圖案“∴”闡述自己的觀點,將所謂“三畏”、“三謂”、“三唯”、“三知”的基本內容與太極、有極、無極加以對應,將一切變化統(tǒng)攝于“大一”之下,形成了一套囊括各家學術的理論體系。 方以智對“兩間”,也就是天地之間的事物,持有濃厚的認知興趣,試圖以象數(shù)作為認知方式,推進“兩間質測”的相關研究。在方以智易學思想的整體結構中,“象”、“數(shù)”、“理”、“氣”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與一般暢談義理的易學家有所不同,方以智側重于從象數(shù)衍變的角度對義理進行陳述。萬事萬物都是由氣構成的,氣并非雜亂無章的存在物,而是蘊含所謂“天然秩序”或“倫物秩敘”,二者都可以用數(shù)來分析。因而可以講“萬物皆數(shù)”。當然,這里所說的“數(shù)”不是西方數(shù)學中的數(shù),而是《系辭傳》所謂“天地之數(shù)”,也可以說是《河圖》、《洛書》系統(tǒng)中的“數(shù)”。 方以智將太極納入“《河圖》變《洛書》”的過程中,以王宣的“密衍”學說對此加以限定,認為《河圖》強調五行相生,《河圖》強調五行相克,從中揭示“尊陽”或“扶陽抑陰”、“金火易位”、“五行尊火為宗”等觀念,協(xié)調“四行”、“四大”和“五行”學說之間的爭論,總結《河圖》、《洛書》舊說,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即所謂“四象新說”,有力地推動了象數(shù)學說的發(fā)展。方以智的易學思想是支撐其科學思想的方法,而他所提倡“《易》以象數(shù)為端幾,而至精、至變、至神在其中”的觀點標志著象數(shù)已經(jīng)成為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方以智認為,卦爻是理數(shù)融合的有力證據(jù),能夠為“盡性至命”提供可供遵循的路徑,即所謂“倚數(shù)窮理”。方以智的最大貢獻在于以“天人不相勝”的基本觀點解釋“天人合一”,凸顯人在宇宙中的顯著位置與價值,否定西洋傳教士的宗教觀念,有力地推動了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方以智借助易學的表達方式,將注重觀察與實驗的新精神融入到對傳統(tǒng)學術的改造與發(fā)展。在自然科學領域,方以智以“質測”與“通幾”作為新方法,在易學理論中開出歸納法與演繹法,鼓吹“藏智于物”的觀點,力圖扭轉宋明以來儒家偏重道德修養(yǎng)而忽視客觀事物的局面。方以智回顧中國固有的自然科學的成就,吸收西方同時代的科學理論,以本民族的語言對其加以解讀,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為傳統(tǒng)易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方以智以“資格”作為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提出“法能生道”的說法,展開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深入研究,不僅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也為儒家倫理與政治觀念的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社會治理思想方面,方以智對“宰理”這一重要觀念進行全面解釋,從中發(fā)展出一套有利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治理方案。在這種觀念結構中,天道構成社會治理和權力分配的合理性基礎!疤斓馈钡暮诵膬r值就是生生之德,或者可以概括為儒家所講的仁。方以智在兼顧知識與道德的前提下,對“自由”這一概念進行全新的解讀,有效地處理了“自由”與“共由”之間的關系,既注重構建必要的公共生活規(guī)則,又關注社會成員的精神世界,反對鄉(xiāng)愿與肆無忌憚,以“空空慎獨心法”作為個體實現(xiàn)“自由”的基本途徑,以“孔顏之樂”作為“自由”的實質,最終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在倫理方面,方以智繼承了“五倫皆朋友之交”的觀念,以朋友之間的平等相處作為五倫得以維系的根本,試圖從儒家學術中開出平等精神。在政治觀念中,方以智主張“政府宰民而并宰君”,在反思“帝學”、“相道”與“中涓義”的基礎上,將儒家傳統(tǒng)的君臣倫常轉化為君主、“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將君與民的關系轉化為國與民的關系,在“藏天下于天下”的基礎上,試圖推出“就天下而用天下”的政治理想。 方以智繼承了以“實理”解釋“性善”的學術傳統(tǒng),主張講求“實物”,反對“空談大道”。儒家的社會職能在于維系人倫,探求“物理”,以倫理道德干預權力運作,促使政治朝向穩(wěn)健的方向發(fā)展。從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來看,易學有助于塑造君子人格,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良好的道德風尚,敦促社會成員改過從新。方以智對自己的易學思想進行概括,指出:“真天統(tǒng)天地,真陽統(tǒng)陰陽,大一統(tǒng)萬一,至善統(tǒng)善惡,至理統(tǒng)理氣,大無統(tǒng)有無”。經(jīng)歷困頓與磨練,方以智得出“天下歸仁,莫普于《禮運》之田”的結論。仁是儒家的價值源泉,《禮運》揭示了“大一”如何為陰陽五行、人倫日用提供合理依據(jù),以及儒家對“物理”、“度數(shù)”的基本態(tài)度。方以智易學思想非常重視儒家“一以貫之”的觀念,試圖會通古今中外一切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形成全新的觀點。
【學位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B248.93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言
第一章 方以智的易學著述及思想淵源
    第一節(jié) 對方以智易學著述的處理方式
    第二節(jié) 方以智家族易學的衍變歷程
    第三節(jié) "三一教"對方以智易學思想的影響
    第四節(jié) 憂患是方以智解《易》的契機
第二章 方以智的易學觀及易學史觀
    第一節(jié) 《周易》名義之判定
    第二節(jié) 《周易》是首龍尾狐之書
    第三節(jié) 變化是學《易》之樞機
    第四節(jié) 方以智對《周易》六十四卦名義的重新厘定
    第五節(jié) 對"三易"及"古易"的認識
    第六節(jié) 以《莊》繼《易》
第三章 寓義理于象數(shù)的詮釋范式
    第一節(jié) 萬物皆數(shù),數(shù)皆是理
    第二節(jié) 太極不落有無
    第三節(jié) "密衍"歷程中的"《河圖》變《洛書》"
    第四節(jié) "先天"、"后天"說
    第五節(jié) 重新解讀《周易》卦序
    第六節(jié) 以"天人不相勝"解釋"天人合一"
第四章 方以智易學思想中的新精神
    第一節(jié) 作為新工具的"質測"與"通幾"
    第二節(jié) "資格"是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
    第三節(jié) "宰理"在社會治理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四節(jié) 易學基礎上的"自由"
    第五節(jié) 否認上帝存在
    第六節(jié) 圣人正義論
余論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后記

【引證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彭戰(zhàn)果;方以智儒、佛、道三教會通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崔恩帥;《藥地炮莊》哲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83772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83772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6bc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