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激進解釋學的范式轉(zhuǎn)換
本文選題:激進解釋學 + 原初生活; 參考:《世界哲學》2017年03期
【摘要】:本文緊扣美國哲學家J.D.卡普托"激進解釋學"的范式特征,深入探究"激進解釋學"的核心內(nèi)容。"激進解釋學"譜系是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譜系的反叛者,該范式將克爾凱郭爾、尼采、海德格爾和德里達等哲學家的思想視為其譜系源泉。"激進解釋學"的核心概念涵蓋"流變"、"生活的困難性"、"重復"和"解構(gòu)"等重要內(nèi)容,它掀起了即將到來的"后形而上學"解釋學潮流。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merican philosopher J. D. The paradigm features of Caputo's radical hermeneutics and the core content of radical hermeneutics. " Radical hermeneutics "pedigree is the rebel of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al pedigree, which regards the ideas of such philosophers as Kierkegaard, Nietzsche, Heidegger and Derrida as the source of their genealogy." The core concepts of radical hermeneutics include "change", "the difficulty of life", "repetition" and "deconstruction", which set off the coming trend of "post-metaphysics" hermeneutic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分類號】:B089.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紅蓮;中國解釋學與解釋學中國化[J];江海學刊;2003年04期
2 陳海飛;解釋學與哲學解釋學[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年02期
3 李金輝;;解釋學理論中的實踐解釋學轉(zhuǎn)向[J];北方論叢;2008年03期
4 邵長春;;從解釋學視角看塑造論哲學[J];理論學習;2009年04期
5 R.E.帕爾默;魯旭東;;解釋學[J];哲學譯叢;1985年04期
6 E.H.舒里加;曹介民;楊文極;;什么是“解釋學循環(huán)”[J];哲學譯叢;1988年02期
7 紀光欣;略論解釋學循環(huán)及其意義[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8 何衛(wèi)平;解釋學循環(huán)的嬗變及其辯證意義的展開與深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9 湯一介;三論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問題[J];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02期
10 湯一介;論創(chuàng)建中國解釋學問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黃應全;;略論中國傳統(tǒng)解釋學的方法論性質(zhì)[A];詮釋與建構(gòu)——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2 王中江;;“原意”、“先見”及其解釋的“客觀性”——在“方法論解釋學”與“哲學解釋學”之間[A];詮釋與建構(gòu)——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3 莫偉民;;利科爾的反思解釋學及其與馬克思的差異[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張金梅;;西方解釋學批評的理論闡釋與批評實踐[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 鐘厚濤;“中國解釋學”構(gòu)建的跨文化開拓[N];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3 哲江;重新勘定世界哲學“地圖”[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陳海飛;論理解——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解釋學重建[D];蘇州大學;2004年
2 覃世艷;后現(xiàn)代主義解釋學批判[D];蘇州大學;2006年
3 劉李;深層解釋學與作為癥候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倩倩;西方解釋學中的解釋循環(huán)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2 鄭興鳳;施特勞斯解釋學方法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程紹濤;解釋學視野中的“以意逆志”和“詩無達詁”[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于海燕;由分立走向綜合—對利科解釋學的一種詮釋[D];黑龍江大學;2008年
5 李云飛;“解釋學境遇”的本體論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饒筠筠;時間視域轉(zhuǎn)換對哲學解釋學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施景韜;狄爾泰生命解釋學探究[D];延邊大學;2012年
8 吳福友;通往善的解釋學之路[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韓慧彬;走在理解途中[D];廈門大學;2007年
10 曲立偉;解釋學關(guān)聯(lián)與在場形而上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307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93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