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存與本質(zhì)關(guān)系的歷史性倒轉(zhuǎn)——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重點
本文選題:馬克思 + 實存; 參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摘要】:《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創(chuàng)作是緣于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時所面臨的思想困境,當馬克思認識到自己所敬信的黑格爾關(guān)于理性國家觀的本質(zhì)與社會實存相矛盾時,他在研究國家的歷史中對黑格爾法哲學的國家法進行了批駁。馬克思在文本中把政治國家理念產(chǎn)生現(xiàn)實市民社會的不當關(guān)系倒轉(zhuǎn)過來,在批駁中第一次真正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哲學中存在與本質(zhì)關(guān)系的顛覆與創(chuàng)新,最終得出抽象的政治國家決定于市民社會的獨創(chuàng)性觀點,并指出只有在市民社會的發(fā)展中實行超越資產(chǎn)階級政治的"真正的民主制",才能克服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現(xiàn)實矛盾而使二者達到同一。這一顛覆性的認識變革是馬克思觀念形成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對當代中國的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價值。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criticism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is due to the ideological dilemma that Marx faced when he worked in the newspaper Rhine. When Marx realiz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nature of Hegel's concept of rational state and the existence of society, he believed that the essence of Hegel's view of rational state was contradictory to the existence of society. In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 he refuted the national law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text, Marx reversed the improp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state and the realistic civil society,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criticism realized the subvers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istence and essence in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al philosophy. The ultimat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bstract political st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originality of the civil socie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carrying out the "real democracy" which transcends bourgeois poli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ca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state be overcome and the two achieve the same. This subversive cognitive change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formation of Marx's concept toward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has important enlightening value fo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蘭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西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國內(nèi)訪學研究資助項目
【分類號】:B025.1;B516.3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姜正君;;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理論的演進邏輯[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2 鄧宏炎;論馬克思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理論的形成——思想歷程與研究方法的考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3 俞可平;;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及其歷史地位[J];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雒季;;論實存與本質(zhì)關(guān)系的歷史性倒轉(zhuǎn)——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重點[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2 王清濤;;從神圣到世俗到國家意識的覺醒與勃興——當代中國國家精神的艱難出場[J];東岳論叢;2017年05期
3 包紅梅;;論“社會治理”的三個基本問題[J];學術(shù)探索;2017年04期
4 朱葉;;馬克思和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比較探析[J];學理論;2017年04期
5 李院林;;社會、國家與政黨: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分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1期
6 劉君英;;中國地方法制史研究[J];才智;2017年02期
7 莫茜;郝通;;青年馬克思批判黑格爾國家觀的思想前提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年06期
8 李育添;;法律文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年29期
9 左丹丹;;馬克思國家理論中國化研究文獻綜述[J];理論建設;2016年04期
10 沈宏亮;;馬克思與布坎南的國家觀比較研究[J];教學與研究;2016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陳一收;;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和邏輯[J];天府新論;2010年06期
2 馮長虹;陳曙光;;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述評[J];重慶社會科學;2010年10期
3 韓立新;;從國家到市民社會:馬克思思想的重要轉(zhuǎn)變——以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研究中心[J];河北學刊;2009年01期
4 王代月;;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7年09期
5 李佃來;;馬克思關(guān)于國家與市民社會關(guān)系內(nèi)涵之探討[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6 韓立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市民社會概念(上)[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6年04期
7 鄧宏炎;論馬克思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理論的形成——思想歷程與研究方法的考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8 張一兵;青年馬克思的第一次思想轉(zhuǎn)變與《克羅茨納赫筆記》[J];求是學刊;1999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時中;;薩特實存論馬克思主義的致思取向與理論后果[J];江淮論壇;2007年03期
2 曹光天;;宗教經(jīng)驗及其類型和表現(xiàn)[J];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13年06期
3 卓立;;歷史主義與“如何是”[J];社會科學家;2011年03期
4 張乃芳;安月興;;何謂“時間”?——西方時間觀演變的梳理[J];神州;2012年11期
5 周健勇;實存與現(xiàn)存-當下及其問題[J];寧夏黨校學報;2004年02期
6 楊大春;;法國現(xiàn)象學或?qū)嵈媾c知識的張力[J];社會科學;2011年09期
7 衡彩霞;從“整體的人”論人學成立的根據(jù)[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8 孫周興;本質(zhì)與實存——西方形而上學的實存哲學路線[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9 王時中;;倫理學的實存化與實存主義倫理學——對薩特倫理學構(gòu)架的一個批判性考察[J];社會科學評論;2006年02期
10 王時中;;重建歷史唯物主義:薩特的理論路向[J];天府新論;2007年04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冶青;一分為三論的詩學詮釋[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057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80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