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由德性是否可教探析亞里士多德德性教化方式

發(fā)布時間:2016-10-21 11:29

  本文關鍵詞:希臘哲學思維的制作圖式——西方實踐哲學源頭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北京師范大學》 2008年

由德性是否可教探析亞里士多德德性教化方式

劉琴  

【摘要】: 本文是從德性是否可教這一有爭議性的問題出發(fā),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它解答的基礎上,來探討和研究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教化方式;卮疬@一問題的關鍵是“何種德性”“何種教”,對德性的理解不同,所主張的德性教育方式也就不一樣。智者派從情感主義立場出發(fā),他們把演講、論辯等智術看做是德性,認為德性可教,是把一種異己的東西灌輸?shù)阶约核枷胫?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人為教授的產(chǎn)物。蘇格拉底從理性道德哲學出發(fā),認為教育不是從外邊給精神灌輸善,而是提醒和引導靈魂的自我教化。他所主張的教化方式是通過“助產(chǎn)術”使靈魂自身進行“回憶”,并且認為問答的開始就是德性教化的開始了。柏拉圖認為善雖然不可教,但對善的向往和追求卻是可教授的。所以他的教化是使靈魂轉向,并且為靈魂的轉向設計了專門的教育課程和教育階段,但他并沒有把初等教育的規(guī)訓看作是教化的開始,規(guī)訓只是為德性的獲得所做的準備。不管是蘇格拉底的“回憶說”的思路,還是柏拉圖的“靈魂轉向”的思路都不能很好的對德性是否可教問題作出全面回答,我們只能循著亞里士多德的思路,適當?shù)貐^(qū)分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并理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合理地解答德性獲得問題。他把德性是否可教的兩個關鍵點結合起來,通過對德性的劃分,把德性分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并分別針對不同的德性提出了相應的習慣訓導和教導的教化方式。他認為德性的塑造要經(jīng)過這兩個階段或者說是出于這兩個原因。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B50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9
  • 1 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德性教化思路9-19
  • 1.1 蘇格拉底的德性教化觀點9-12
  • 1.1.1 對智者派的反對9
  • 1.1.2 德性即知識和德性教育的辨證解讀9-12
  • 1.2 柏拉圖的靈魂轉向12-19
  • 1.2.1 靈魂劃分13-14
  • 1.2.2 洞穴喻14-16
  • 1.2.3 靈魂轉向的實現(xiàn)16-19
  • 2 亞里士多德德性教化方式的根據(jù)及德性劃分19-24
  • 2.1 德性教化根據(jù)19-22
  • 2.1.1 靈魂說19-21
  • 2.1.2 形而上學基礎21-22
  • 2.2 德性兩分22-24
  • 3 道德德性的訓導24-31
  • 3.1 道德德性與中道24-26
  • 3.2 習慣訓導26-31
  • 3.2.1 習慣的解釋26-27
  • 3.2.2 習慣的訓導方式27-31
  • 4 理智德性的教導31-37
  • 4.1 明智及其與道德德性的關系31-33
  • 4.2 沉思對理論理性的涵養(yǎng)33-37
  • 5 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教化方式對德性是否可教的回應及其教化啟示37-41
  • 結語41-42
  • 參考文獻42-45
  • 致謝45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慧娟;試析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2 蘇會君;;柏拉圖教育理論探析[J];滄桑;2007年01期

    3 馬永翔;;德性是否可教?——兼解柏拉圖的《美諾篇》[J];道德與文明;2007年05期

    4 金生肱;德性教化乃心靈轉向——解讀柏拉圖的德性教化理念[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2年02期

    5 楊豹;;理性、中道與幸!接憗喞锸慷嗟碌牡赖逻x擇理論[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6 武卉昕;;蘇格拉底之德性的教化[J];蘭州學刊;2006年07期

    7 陳也奔;論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J];求是學刊;1998年05期

    8 王成光;論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J];天府新論;2004年02期

    9 李彥;;柏拉圖的靈魂觀[J];皖西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10 惠斌;;蘇格拉底“德性即知識”命題及其實踐困境[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其海;;蒲松齡德性品質的審美體現(xiàn)[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2 甘玲玲;;試析法治建設中的法治文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3期

    3 董龍昌;;蘇格拉底“美在效用說”新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4 蔡庸禮;;寫作文化精神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5 孫顯元;;芝諾悖論中的邏輯和形而上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陳義平;智者運動與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7 周方珠;論翻譯與文化[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8 劉俊香;光的啟示——談“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語言”[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9 楊思斌;功利主義法學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10 曾裕華;;論古希臘哲學研究方向的轉變[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令銀;;公平正義:當代中國社會倫理精神的關鍵詞[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李義天;;運氣究竟有多重要?——美德倫理視野中的運氣問題研究[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趙一強;;契約和諧及其倫理實現(xiàn)[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朱富強;;兩類立法原則之評述:法理的基礎[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下)[C];2008年

    6 汪其昌;;信托財產(chǎn)權制度的特質及其經(jīng)濟學分析[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靳鳳林;;古希臘城邦自治型社會治理模式與美德倫理[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8 高國希;;論個人品德[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9 晏輝;;論中國倫理學的三種形態(tài)[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漢語否定詞的“實質”與演變[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晶;希臘古典時期訴訟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4 陳敏華;高中教學領導力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張映芹;制度理性與福利公正[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周恬;中國體育道德失范的發(fā)展過程、成因及對策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王霞;青少年網(wǎng)絡生態(tài)文明教育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唐閏杰;實用刑事推定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劉笛;論道德義務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鄧嵐;《蘇菲的世界》:多面體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鄭艷艷;社會進步標準的當代闡釋[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余鵬飛;火:希臘歷史的神話學闡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微;中古羅馬天主教會經(jīng)濟倫理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梁艷;尋求和諧之殿堂——生態(tài)女性主義完整性訴求[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徐長福;希臘哲學思維的制作圖式——西方實踐哲學源頭初探[J];學習與探索;2005年02期

    2 柏拉圖!古希臘;理想國[J];語文世界;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紅梅;胡猛;;古希臘哲學的偉大遺產(chǎn)(英文)[J];語文學刊;2007年07期

    2 歐陽康;;實踐哲學思想溯源——從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郭劍雄;;古希臘思想家經(jīng)濟規(guī)范初探[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4 鄒泉;;淺析古希臘中期哲學家之“至善”觀[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8期

    5 王少萍;;古希臘先哲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年02期

    6 Л.И.舍斯托夫;林芝;;只有一位哲學家認為有上帝嗎?[J];世界哲學;1991年04期

    7 劉小楓;;詩術與模仿——亞里士多德《論詩術》第一章首段繹讀[J];求是學刊;2011年01期

    8 郭振華;;美德教育中的靈魂之爭——柏拉圖《美諾》中的論證與情節(jié)[J];求是學刊;2009年02期

    9 一葉;;愛情,婚姻,幸福[J];文苑;2007年11期

    10 任倩;;淺析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對柏拉圖理念論的批判[J];社會科學家;2006年S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倪梁康;;柏拉圖的知識觀,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從蓋提爾命題談起[A];“西文知識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陳建翔;;從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的藝術教育思想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張巍;;“詩歌與哲學的古老爭論”:柏拉圖的philosophia和雅典的paideia[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5 汪盛玉;;理想國:柏拉圖視野中的正義觀[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6 仲輝;陳春文;;時間[A];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年會年會暨西方技術文化與后現(xiàn)代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孫偉民;;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文藝理論對比解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8 徐長福;;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概念和馬克思的實踐概念[A];全國"唯物史觀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佘碧平;;論現(xiàn)代性[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10 徐衛(wèi)紅;;教育為了國家——柏拉圖、盧梭教育思想的烏托邦色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康橋;[N];中國教育報;2010年

    2 顧雪林;[N];中國教育報;2010年

    3 雷思溫;[N];中國審計報;2004年

    4 ;[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6年

    5 雷思溫;[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6 楊紅偉;[N];中華讀書報;2010年

    7 秦德君;[N];學習時報;2003年

    8 陳潔;[N];中華讀書報;2010年

    9 ;[N];光明日報;2000年

    10 王路(清華大學哲學系);[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良安;為了幸福[D];復旦大學;2007年

    2 吳新民;柏拉圖的懲罰理論[D];浙江大學;2007年

    3 蔣龍祥;道德的空間與政治的屬性[D];吉林大學;2007年

    4 林志雄;修辭術與哲學之爭及“理想的演說家”[D];浙江大學;2007年

    5 潘希武;學校道德教育的路徑轉變與作用界定[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寅麗;在哲學與政治之間: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7 相秀麗;從理論到實踐[D];吉林大學;2008年

    8 貝爾庫;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關系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余友輝;西塞羅修辭性政治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10 趙懷俊;走向神壇之路[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琴;由德性是否可教探析亞里士多德德性教化方式[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 李玉華;亞里士多德的優(yōu)良政體理論初探[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3 姜濤;讀柏拉圖的美諾篇[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金明艷;論亞里士多德的德性觀[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瓊;蘇格拉底和諧社會理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6 陳佳;亞里士多德羞恥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7 楊冬曉;析《云》中的詩與哲學之爭現(xiàn)象[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8 石堅;柏拉圖美學思想的本體論基礎[D];吉林大學;2007年

    9 魏虹;蘇格拉底的友愛哲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臻;柏拉圖的教育思想[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希臘哲學思維的制作圖式——西方實踐哲學源頭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79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479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2f4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