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抑癌蛋白p53誘導酵母細胞凋亡的研究
[Abstract]:Aim: to express human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53 in yeast cells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detecting p53 function by yeast. Methods: the RNA reverse transcription product (cDNA) of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MCF-7 (containing wild type p53) was used as template, and the wild type p53 gene was amplified by PCR and cloned into the yeast expression plasmid pRS426Gal1/10 induced by galactose. The mutant p53 (R248WN G245SN R273H and R249S) was constructed by site-directed mutation. The plasmid was transformed into yeast cells by sequencing. The apoptosis and growth of yeast cells induced by p53 were observed. Western blot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p53 at different induction time, in situ end labeling (TUNEL) was used to detect DNA fragmentation, and Annexin V-FITC/PI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cell membrane phosphatidyl serine valgus (Phosphatidyl serine valgus) indicating cell apoptosis. Results: three hours after induction of wild type p53, the growth inhibition appeared in yeast, and the expression of p53 was detected after 9 hours of induction. The expression of p53 increased with time, and the growth inhibition was more serious. The typical apoptotic phenotype appeared in yeast cells. But the yeast cells expressing mutant p53 (R248WN G245SU R273H and R249S) showed no obvious apoptosis and growth inhibition. Conclusion: yeast can express human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53 in vivo, which can reflect the function of p53 induced apoptosis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status of yeast cells.
【學位授予單位】:桂林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0.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曉昕;;從酵母細胞提取細胞色素[J];國外醫(yī)藥(植物藥分冊);1992年05期
2 李波,楊玉馥,劉延范;酵母細胞在磁化水中生存能力的實驗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00年02期
3 Hilleman MR ,張向明;用重組酵母細胞生產(chǎn)疫苗[J];國外醫(yī)學.預防.診斷.治療用生物制品分冊;1987年02期
4 廖福榮;膠粘紅酵母細胞對7-ACA的生物轉化[J];國外醫(yī)藥(抗生素分冊);1997年06期
5 王旭東,馮忻;CDK5/p39i抑制酵母細胞生長的觀察[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6 陳秀云;陳春波;吳玉娟;祝娉婷;李湘鳴;卜仕金;;重組基因酵母細胞對DDT類農(nóng)藥的雌激素活性研究[J];毒理學雜志;2006年06期
7 孫漩嶸;曹穎瑛;姜遠英;;酵母細胞凋亡研究進展[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0年02期
8 胡立勇;三種改變酵母細胞透性方法對1,6-二磷酸果糖生產(chǎn)的影響[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9 郭波,鄭萍,謝佩蓉,吳玉章,鄒強;酵母細胞表面展示的hDAF對補體在酵母細胞表面沉積的抑制作用[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4年03期
10 李東江;鄭穎;葉鋒平;張志曉;范泉水;;蛇毒類凝血酶基因大腸桿菌和酵母細胞表達條件的優(yōu)化[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孔日祥;楊志健;張慶;張亞剛;白瑞林;賈士儒;;酵母細胞連續(xù)流加培養(yǎng)過程動力學模型的建立與一步預估控制[A];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2 林影;植田充美;田中渥夫;;利用蛋白ZZ將EGFP-Fc融合蛋白固定在酵母細胞表層[A];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1年
3 夏惠君;楊瀟;程曉艷;Bernd;Mueller-Roeber;;擬南芥三磷酸肌醇激酶的新功能——在酵母細胞中參與抗逆反應[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4 夏惠君;楊瀟;Bernd;Mueller-Roeber;;擬南芥三磷酸肌醇激酶的新功能——在酵母細胞中參與抗逆反應[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5 李冉輝;劉昀;汪為茂;梁翔宇;鄭易之;;大豆PM2蛋白22氨基酸結構域可提高酵母細胞耐鹽性[A];2007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6 王桂文;姚輝璐;黎永青;;單個酵母細胞活化過程的實時拉曼光譜觀察[A];第六屆全國光生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李玲;T.Tzfira;V.Citovsky;;VirF存在下VIP1-GFP和VirE2-GFP在酵母細胞表達[A];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全國學術年會暨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學術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8 孫鐵錚;呂厚山;;類風濕關節(jié)炎成纖維樣滑膜細胞活化蛋白激酶的持續(xù)活化和P53的異常表達[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風濕病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張躍偉;;經(jīng)皮肝門靜脈穿刺序貫注射P53和化療栓塞治療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癌栓療效觀察[A];第十二屆全國肝癌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10 靖士俠;彭佐良;孫愛清;;重組人p53腺病毒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A];2007年全國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通訊員 周煒邋記者 趙鳳華;細胞穿上“衣服”存活率大大提高[N];科技日報;2008年
2 記者 劉霞;酵母細胞“生物電路”研制成功[N];科技日報;2010年
3 倪永華;酵母細胞之謎[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4 記者 倪永華;德國科學家揭開酵母細胞之謎[N];科技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達劍森;重組人雌激素受體基因酵母細胞對家畜尿液中雌激素類藥物殘留的檢測研究[D];揚州大學;2014年
2 鄭科;鋁誘導的酵母細胞程序性死亡及其信號調(diào)控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 沈玉保;酵母cAMP信號轉導及時序衰老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4 石國榮;新型微膠囊化壁材—改性酵母細胞的研究與應用[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5 劉超;肝癌非手術患者p53熱點突變檢測暨人自噬標簽Atg8家族蛋白變異剪接本的結構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6 劉星;氡致人支氣管上皮細胞惡性轉化過程中p53介導的能量代謝改變[D];蘇州大學;2016年
7 張茂申;P53和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與預后的相關性研究[D];青島大學;2017年
8 劉軍葉;p53對乏氧誘導基因表達的影響及腺病毒載體介導的腫瘤乏氧靶向性基因治療[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菅志華;人類抑癌蛋白p53誘導酵母細胞凋亡的研究[D];桂林醫(yī)學院;2017年
2 劉怡;構建人工合成酵母細胞生產(chǎn)萜烯類化合物[D];天津科技大學;2013年
3 牛書操;酵母細胞的通透化及其谷胱甘肽合成能力研究[D];南昌大學;2016年
4 余曉;功率超聲破碎酵母細胞的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5 田永杰;響應面研究化學物對RAD54啟動子調(diào)控的紅綠雙信號發(fā)光酵母細胞的聯(lián)合基因毒性[D];揚州大學;2017年
6 陳萍;熒光顯微技術在酵母細胞研究中的應用[D];武漢大學;2005年
7 劉瑩;單雙倍體酵母細胞對乙醇響應的比較脂組學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8 蘇彩云;酵母細胞內(nèi)腔調(diào)控的無機納米材料的生物合成及其應用[D];河南師范大學;2013年
9 廖原;生物堿Narciclasine抑制酵母生長的生理生化機理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10 楊華;高溫和氧化條件下酵母細胞應激產(chǎn)生活性物質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3963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239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