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LC微波消融治療前后血清VEGF、Arg-1、iNOS水平變化的臨床研究
本文選題:非小細胞肺癌 + 微波消融術(shù) ; 參考:《青島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研究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微波消融術(shù)(microwave ablation,MWA)前后血清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dynthase,iNOS)濃度的變化規(guī)律,分析VEGF、Arg-1、iNOS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及微波消融治療引起腫瘤因子變化的機理。研究方法選取28例健康人外周血清作為對照組,30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清為實驗組,于微波消融術(shù)前、微波消融后1天、第3天、1個月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10ml,血清樣本保存在2℃-8℃之間,在10,000rpm下離心10分鐘,得到上清液,在-80℃下冷凍,用酶聯(lián)免疫吸收實驗(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檢測健康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患者外周血清VEGF、Arg-1、iNOS濃度。所有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采用直線回歸。研究結(jié)果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血清中VEGF、Arg-1、iNOS與患者性別、年齡、腫瘤組織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微波消融術(shù)前NSCLC患者外周血清VEGF、Arg-1、iNOS濃度分別816.56±13.26 pg/ml、5.17±0.20 ng/ml、544.18±13.93pg/ml,健康人外周血清VEGF、Arg-1、iNOS濃度分別為93.43±9.93 pg/ml、1.08±0.54ng/ml、8.08±0.33 pg/ml,t值分別為239.09、110.36、210.79,晚期NSCLC患者血清VEGF、Arg-1、iNOS濃度明顯高于健康人,P值分別為0.01、0.02、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晚期NSCLC患者微波消融術(shù)后第1天、第3天,1個月外周血清VEGF濃度為708.41±10.49 pg/ml、592.63±7.25 pg/ml、521.91±8.32 pg/ml,Arg-1濃度為5.95±0.01 ng/ml、7.02±0.13 ng/ml、7.67±0.09 ng/ml,iNOS濃度為453.01±9.48 pg/ml、393.21±9.42 pg/ml、352.60±8.31 pg/ml。治療前血清VEGF與治療后相比:1天時t=35.05,P=0.04,3天時t=81.16,P=0.01;1月時t=103.09,P=0.01。血清VEGF治療后第1天與治療后第3天相比,t=49.74,P=0.02;治療后第1天與治療后1個月相比,t=76.30,P=0.04。血清VEGF治療后第3天與治療后1個月相比,t=35.09,P=0.00。治療前血清Arg-1與治療后相比:1天時t=-19.27,P=0.01;3天時t=-43.66,P=0.04;1月時t=-63.55,P=0.02。血清Arg-1治療后第1天與治療后第3天相比,t=-35.93,P=0.04;治療后第1天與治療后1個月相比,t=-67.98,P=0.04。血清VEGF治療后第3天與治療后1個月相比,t=-22.74,P=0.01。治療前血清iNOS與治療后相比:1天時t=29.64,P=0.04;3天時t=49.19,P=0.03;1月時t=64.71,P=0.01。血清iNOS治療后第1天與治療后第3天相比,t=24.52,P=0.01;治療后第1天與治療后1個月相比,t=43.64,P=0.03。血清VEGF治療后第3天與治療后1個月相比,t=17.71,P=0.02。NSCLC患者微波消融術(shù)后第1天、第3天,1個月血清iNOS、VEGF濃度較治療前降低,Arg-1濃度較治療前升高,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SCLC患者外周血清iNOS與VEGF r值為0.379,表達呈正相關,Arg-1與VEGF r值為-0.556,表達呈負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結(jié)論1.晚期NSCLC患者外周血血清中VEGF、Arg-1、i NOS與患者性別、年齡、腫瘤組織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外周血清VEGF、Arg-1、iNOS濃度明顯高于正常健康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中Arg-1與VEGF表達呈負相關,iNOS與VEGF表達呈正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4.NSCLC組患者微波消融治療后第1天、3天、1個月血清VEGF、iNOS濃度較治療前降低,血清Arg-1濃度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微波消融是一種治療腫瘤的有效措施微波消融術(shù)除可直接殺滅癌細胞外,亦可影響VEGF、Arg-1、iNOS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腫瘤微環(huán)境,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腫瘤免疫,從而影響腫瘤的生長,為臨床治療及預后提供實驗依據(jù)。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洋洋;谷飛飛;梁金燕;劉莉;;髓源性抑制細胞在肺癌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腫瘤學雜志;2016年03期
2 黃巧勝;許林鋒;;肝癌微波消融后的機體免疫功能變化[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5年04期
3 卜慶;李艷麗;李楊;劉秀麗;林靜;石援援;康馬飛;付巍;;外周T細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Arg-1、iNOS、VEGF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癌癥防治雜志;2015年04期
4 黃偉;馬幸生;劉勇恩;;微波消融術(shù)在肺癌中的應用[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5年03期
5 陳愛林;鐘清華;;微波消融治療對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年14期
6 張強;;肝癌的微波消融治療現(xiàn)狀及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年15期
7 何文;胡向東;鄔冬芳;郭莉;;超聲引導經(jīng)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療肺癌[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7年05期
8 王知力;董寶瑋;梁萍;于曉玲;溫朝陽;;小肝癌微波消融及手術(shù)治療前后血清中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的變化及其意義[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6年20期
9 羅錦輝,唐建武;肺腺癌中PDGF-B、PDGFR-α的表達及意義[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05年01期
10 李冬梅,李玲香,劉克勤;一氧化氮合酶在喉鱗癌的表達及其與血管形成的關系[J];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2005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倪慶;肺癌微波消融術(shù)前后血清VEGF、PDGF和Ang-2水平變化的臨床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13年
2 常玉梅;人體微波腫瘤治療中的熱場分析及應用[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561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75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