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醇與阿霉素聯(lián)合載藥納米脂質體的制備及其對肺癌的協(xié)同治療作用研究
本文選題:納米脂質體 + 紫杉醇; 參考:《山東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摘要】:紫杉醇(Paclitaxel, PTX)和阿霉素(doxorubicin, DOX)是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化療藥物,因其特有的藥物作用機制,它們被廣泛應用于多種實體瘤的聯(lián)合化療中。然而,應用游離體形式聯(lián)合化療仍存在腫瘤抑制率低、毒副反應重、易誘發(fā)多藥耐藥的弊端。同時,PTX與DOX都具有難溶于水的性質,從而導致藥物配置過程繁瑣、藥物輸注過程復雜。納米脂質體載藥系統(tǒng)(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 NLC)制備技術成熟、藥物性能穩(wěn)定,現(xiàn)有的抗腫瘤藥物納米脂質體展現(xiàn)出較好的藥物穩(wěn)定性、較好的藥物控釋能力、較輕的藥物毒副反應等優(yōu)點,因此,納米脂質體是制備二者共載系統(tǒng)的理想載體。本研究通過熔融乳化技術,首次成功制備PTX-DOX共載納米脂質體;在體外檢測了該脂質體對人非小細胞肺癌細胞株NCL-H460的抑瘤能力;并通過構建的NCL-H460荷瘤裸鼠模型,評價了PTX、DOX共載納米脂質體的體內(nèi)抗癌效果。第一部分PTX-DOX共載納米脂質體的制備研究目的:納米脂質體的組成和結構使其具有廣泛的藥物包容性,從小分子化學藥物到生物大分子都可以通過脂質體來控制釋放。藥物經(jīng)脂質體包封后,其動力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藥物在血液循環(huán)中的半衰期延長,藥物的毒副反應降低,藥物溶解性得到了提高。納米脂質體的結構與生物膜的結構相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入血液循環(huán),可以增加藥物制劑的靶向性,能夠減少治療劑量。本部分研究旨在建立一種兩藥聯(lián)合共載納米脂質體,共同載藥PTX和DOX。這種藥物共載體系,最大化的發(fā)揮聯(lián)合化療的優(yōu)點,最小化減輕聯(lián)合化療的缺點,解決單獨用藥易出現(xiàn)的多藥耐藥性問題,特異性靶向殺傷腫瘤細胞,減輕對正常細胞和組織的損傷。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熔融乳化技術制備PTX-DOX共載納米脂質體。納米粒徑分析儀分析其粒徑、粒徑分布、表面電荷數(shù)及多分散指數(shù)(polydispersity index, PDI),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480 nm處分析微球中DOX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微球中PTX含量;采用透析法測定PTX-DOX共載納米脂質體的體外釋藥特征。研究結果:本研究中制備的納米脂質體經(jīng)過測定,空白NLC及載藥NLC的粒徑均介于125-130 nm之間,PDI值為0.18,表明所制備的脂質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Zata電位+27 mV說明PTX-DOX-NLC穩(wěn)定性較高,NLC易靶向轉運至癌細胞。PTX-DOX-NLC的載藥量與載藥率相比于PTX-NLC、DOX-NLC均有輕微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結合粒徑及Zata電位的實驗結果,說明即使載藥量與載藥率輕微下降,但該納米脂質體的穩(wěn)定性未受影響。PTX-DOX-NLC體外釋藥過程符合Higuchi線性方程,藥物釋放呈現(xiàn)持續(xù)而緩慢的釋放,PTX以及DOX在24h內(nèi)釋放率可達70%以上。對比PTX-DOX-NLC、PTX-NLC和DOX-NLC三種納米脂質體藥物體外釋放曲線,發(fā)現(xiàn)三者藥物釋放速率基本相當,PTX-DOX-NLC中PTX和DOX都于48 h內(nèi)緩慢釋放,表明PTX-DOX-NLC具有緩釋PTX和DOX的能力。研究結論:本研究通過熔融乳化技術成功制備共同載有PTX-DOX的納米脂質體,空白NLC及載藥NLC的粒徑均介于125-130nm之間,說明包封PTX與DOX并未影響納米脂質體的粒徑。PTX-DOX-NLC的載藥量與載藥率相比于PTX-NLC、DOX-NLC有輕微下降,但該納米脂質體的穩(wěn)定性未受影響。PTX-DOX-NLC體外釋藥過程符合Higuchi線性方程,PTX-DOX-NLC具有緩釋PTX和DOX的能力。第二部分PTX-DOX-NLC的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研究目的:藥物對人癌細胞的破壞作用即細胞毒性試驗,細胞毒性是由細胞或者化學物質引起的細胞殺傷事件,它不依賴于凋亡或壞死的細胞死亡機理。細胞毒性檢測主要是根據(jù)細胞膜通透性發(fā)生改變來進行,最常用的方法是MTT比色法。本部分研究利用MTT比色法檢測細胞增殖抑制率,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實際評價PTX-DOX-NLC對人非小細胞肺癌細胞株NCL-H460的抗腫瘤活性。研究方法:MTT比色法是一種檢測細胞存活和生長的方法,其檢測原理為活細胞線粒體中的琥珀酸脫氫酶能使外源性MTT還原為不溶于水的藍紫色結晶甲瓚并沉積在細胞中,而死細胞無此功能。二甲基亞砜(DMSO)能溶解細胞中的甲瓚,用酶聯(lián)免疫檢測儀在490nm波長處測定其光吸收值,可間接反映活細胞數(shù)量。在一定細胞數(shù)范圍內(nèi),MTT結晶形成的量與細胞數(shù)成正比。該方法被常規(guī)應用于細胞毒性試驗。它的特點是靈敏度高、經(jīng)濟。本研究中應用MTT法檢測細胞增殖抑制率,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處理數(shù)據(jù),計算IC50,對比不同濃度藥物下細胞增殖抑制率,探索藥物作用模式、最佳劑量和細胞毒性。同樣方法測定PTX/DOX不同比例聯(lián)合載藥的PTX-DOX-NLC抑制腫瘤細胞增殖活性,從而篩選最佳的聯(lián)合載藥比例。研究結果:用載藥NLC或游離藥物處理48h的NCL-H460細胞,其存活率呈劑量依賴性降低,且以脂質體形式聯(lián)合給藥PTX-DOX對人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的抑制效果最佳。與其他比例相比,PTX-DOX-NLC中的PTX/DOX值為1/1時,IC50最低,因此可確定為最佳比例。脂質體給藥的細胞毒性要大于游離形式,約為其2-3倍,而PTX-DOX-NLC的細胞毒性更強,高于載單一藥物NLC(3倍)及游離藥物(9倍)(P0.05)。研究結論:采用MTT法測定細胞存活率,對比PTX-DOX-NLC、PTX-NLC、 DOX-NLC.游離PTX、游離DOX不同濃度處理NCL-H460,結果表明用載藥NLC或游離藥物處理48h的NCL-H460細胞,其存活率呈劑量依賴性降低,且以脂質體形式聯(lián)合給藥PTX-DOX對人非小細胞肺癌細胞的抑制效果最佳。本研究以抑制細胞增殖活性IC50為參數(shù),采用不同的聯(lián)合載藥比例,從而篩選出了最佳的聯(lián)合載藥比例:PTX-DOX-NLC中的PTX/DOX值為1/1時,IC50最低,因此確定1/1為最佳比例。PTX-DOX-NLC的細胞毒性高于載單一藥物NLC及游離藥物(P0.05),說明PTX-DOX-NLC抗腫瘤作用靶向性最明確。第三部分PTX-DOX-NLC對NCL-H460荷瘤裸鼠的抗腫瘤研究研究目的:SPF級BALB/c (5-6周齡,體重約為18-22 g)裸鼠被廣泛應用于腫瘤學、免疫學、毒理學等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研究。通過建立人非小細胞肺癌株NCL-H460荷瘤裸鼠模型,比較聯(lián)合載藥納米脂質體與游離藥物的體內(nèi)抑瘤效果。研究方法:皮下注射法建立NCL-H460荷瘤裸鼠模型,動態(tài)觀察裸鼠腫瘤生長及食欲活動變化等情況。繪制連續(xù)給藥21天腫瘤生長曲線;對比不同給藥形式腫瘤生長抑制率。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mean±SD表示,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所得樣本進行統(tǒng)計分析。首先進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結果:NLC制劑組的抑瘤效果顯著優(yōu)于游離藥物組。PTX-DOX-NLC具有最高抑瘤率為84%,其次DOX-NLC抑瘤率為65%,PTX-NLC抑瘤率為64%,游離DOX和PTX抑瘤率為26%。PTX-DOX-NLC、PTX-NLC、DOX-NLC均可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P0.05),且PTX-DOX-NLC效果最好。給予NLC制劑處理的三組小鼠,體重均未有明顯的變化,但游離藥物給藥組及陰性對照組小鼠均出現(xiàn)了體重的明顯下降,并伴隨進食量減少、活動量減少。研究結論:對NCL-H460荷瘤裸鼠模型分組注射PTX-DOX-NLC,PTX-NLC, DOX-NLC,游離PTX,游離DOX和0.9%生理鹽水(NS),得到腫瘤生長曲線。實驗結果表明PTX-DOX-NLC,PTX-NLC和DOX-NLC制劑均可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P0.05),且PTX-DOX-NLC效果最好。NLC制劑組的抑瘤效果顯著優(yōu)于游離藥物組。對不同給藥組進行腫瘤抑制率的分析,結果為PTX-DOX-NLC具有最高抑瘤率為84%,其次為DOX-NLC 65%, PTX-NLC 64%,游離DOX和PTX抑瘤率為26%。因PTX和DOX兩種藥物具有協(xié)同效應,PTX-DOX-NLC具有最好的抑瘤效果,且毒副反應最輕。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周嚴;王慧敏;鐘華;;小劑量多西他賽持續(xù)化療聯(lián)合樹突狀細胞生物免疫治療抑制VEGF分泌[J];中國肺癌雜志;2013年09期
2 張傳香;李小龍;張鳳琴;何農(nóng)躍;;微膠囊技術在包裝印刷領域中的應用進展[J];包裝工程;2013年21期
3 任冠華;葉劍飛;范亞光;王競;孫志娟;賈輝;杜欣欣;候朝華;王穎;趙永成;周清華;;中國天津大港油田LDCT肺癌篩查人群防治知識調(diào)查與分析[J];中國肺癌雜志;2014年02期
4 吳艷;張卉沁;高昊峰;朱虎健;艾連中;王光強;夏永軍;;薄荷香精微膠囊的內(nèi)乳化凝膠法制備及性能研究[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15年05期
5 楊有望;周素梅;易翠平;;米粉發(fā)酵劑的開發(fā)探討[J];糧食與食品工業(yè);201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一臻;肺癌分子標志物及其臨床相關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2 趙善成;硫酸乙酰肝素及其硫酸化酶對干細胞和腫瘤細胞分/轉化的作用研究[D];江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野;雙歧桿菌微膠囊化及其應用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3年
2 馬潔清;乳鐵蛋白納米脂質體的制備及其對Caco-2細胞活性影響的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3年
3 包穎;復凝聚法制備豚草提取物微膠囊劑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年
4 張華;E-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和S100A4在肺鱗癌中的表達及預后分析[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沈迪;MIC-1在肺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6 謝潔紅;負載姜黃素的多糖納米粒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江南大學;2014年
7 陳星光;基于聚合包裹法的Cr(Ⅲ)微膠囊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326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73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