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59在胰腺癌中表達的臨床意義以及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浸潤的關系
本文選題:胰腺導管腺癌 切入點:CD59 出處:《山東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以下簡稱為胰腺癌,惡性水平高,預后差。胰腺癌發(fā)病隱匿,進展快。盡管胰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技術在不斷改進,但多數(shù)的患者就診時已失去手術機遇,其總體5年生存率仍僅為6-7%。根據(jù)激活途徑和功能的差異,巨噬細胞可分為M1型和M2型巨噬細胞。M1型即經(jīng)典活化型巨噬細胞,發(fā)揮炎癥反應作用;M2型為替代活化的巨噬細胞,發(fā)揮免疫抑制作用。在腫瘤組織中,M2型巨噬細胞發(fā)揮免疫抑制和促進腫瘤惡性行為的作用,又被稱為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CD59 是細胞膜補體調(diào)節(jié)蛋白(membrane complement regulatory protein,mCRP)之一,通過抑制細胞膜補體攻膜復合體(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的形成起到調(diào)節(jié)補體激活的作用。腫瘤細胞(如結直腸癌、乳腺癌等)通過高表達CD59逃避機體免疫攻擊,進而增殖、侵襲、轉移。但在胰腺癌中,CD59的表達情況與胰腺癌患者預后的關系沒有相關研究。同時,CD59可以調(diào)控免疫細胞的功能,起到對機體免疫環(huán)境的調(diào)控作用。但CD59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作用仍未得到詳盡闡述,尤其是CD59在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中作用的相關文獻甚少。近年來,在荷瘤小鼠模型中,鼠源性CD59(Ly6c)高表達與M2型巨噬細胞的分布具有一致性。小鼠骨髓來源的M0、M1、M2巨噬細胞表達CD59有顯著差異。胰腺癌組織中間質(zhì)成分占很大比例,CD59是否可通過影響腫瘤微環(huán)境中巨噬細胞分化表型和生物學行為,進而影響到腫瘤治療預后,至今未有相關文獻報道,這也是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本研究基于胰腺癌細胞和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之間的作用關系,探討胰腺癌組織中CD59蛋白表達水平與胰腺癌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的關系以及癌組織中CD59表達水平與TAM浸潤的關系。研究CD59表達水平與胰腺癌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分布的關系,進而探討通過干預腫瘤微環(huán)境中CD59的表達和功能,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的可能性,為胰腺癌的綜合治療提供新思路。方法:1.收集經(jīng)手術切除,病理學確診的85例未行化療的胰腺導管腺癌患者標本組織和臨床資料。經(jīng)病理科專業(yè)人員將標本組織制成組織芯片,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技術(Immunohistochemistry,IHC)檢測胰腺癌組織和癌旁組織中CD59蛋白的表達差異,利用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CD59表達水平與臨床特征及預后的關系。2.利用免疫組化化學技術檢測胰腺癌組織標本中CD163(M2型巨噬細胞標記)的表達水平。分析胰腺癌組織中TAM浸潤與患者預后的關系以及癌組織CD59表達水平與TAM浸潤的關系。結果:1.篩選隨訪資料齊全的68例患者進行分析得出,CD59蛋白在胰腺癌組織和癌旁組織中的表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27),癌組織高于癌旁組織。CD59的表達水平與患者的性別(p=0.008)和病理分級(p=0.002)具有相關性。男性患者表達高于女性;CD59表達高的胰腺癌組織,分化相對越差。CD59高表達的胰腺癌患者,生存期相對較短(p=0.037)。單因素分析示,CD59表達水平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示,N分期與病理分級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而CD59表達水平不是獨立危險因素。但不同亞組生存分析結果顯示,在年齡小于60歲的患者中,CD59高表達的危險度是低表達患者的2.904倍,CD59蛋白表達水平的高低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5)。2.胰腺癌組織中TAM浸潤程度與患者生存期具有相關性(p=0.047),TAM浸潤越多,患者生存期相對越短。癌組織中CD59表達水平與M2型巨噬細胞數(shù)量呈一定線性關系。高表達CD59的胰腺癌患者,TAM浸潤相對增多,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1)。結論:1.在胰腺癌組織中CD59蛋白表達明顯高于癌旁組織。男性患者表達明顯高于女性,病理分級越高、分化越差,CD59蛋白表達水平越高,二者具有相關性。胰腺癌組織中CD59蛋白的高表達與患者較短的生存期具有相關性。CD59表達是影響胰腺癌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但并非獨立危險因素;在年齡小于60歲的患者中,CD59蛋白表達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2.胰腺癌組織中CD59表達水平與TAM浸潤情況具有相關性,CD59表達水平越高,TAM浸潤數(shù)量相對越多;TAM浸潤越多,患者生存期相對越短,預后相對越差。
[Abstract]:Objective : The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 PDAC ) , which is simply referred to as pancreatic cancer , has a high malignancy level and poor prognosis . Although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of pancreatic cancer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 the overall 5 - year survival rate is still only 6 - 7 % .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activation pathway and function , macrophages can be divided into M1 type and type M2 macrophages . The expression of CD59 in pancreatic cancer tissu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CD59 and the expression of CD59 in pancreatic cancer were studied . The expression of CD59 protein in pancreatic canc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women . The higher the expression of CD59 protein in pancreatic cancer , the more the expression of CD59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35.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玨華;CD59和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1998年06期
2 魏輝;田征;王曉靜;劉凱奇;張翠萍;王慧君;秘營昌;王建祥;;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細胞CD59表達缺失[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0年05期
3 周珞平,翟志敏,韓永勝,潘理明,朱薇波,蔡曉燕,吳競生,孫自敏;CD59抗原在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中的表達及意義[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4年01期
4 韓永勝,翟志敏,丁邦勝,吳競生,何曉東;CD59檢測在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診斷中的意義[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3年03期
5 李慶,翟志敏,耿良權,韓永勝;貧血伴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患者CD59檢測結果分析[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年07期
6 張艷麗;高美華;王秋波;;人CD59基因突變細胞模型的建立[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7 張麗;高美華;;人CD59突變促進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發(fā)生[J];免疫學雜志;2009年06期
8 劉健;縱瑞凱;余學芳;汪元;;新風膠囊對活動期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療效及對血小板參數(shù) 血小板CD59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年07期
9 唐艷;高美華;;CD59基因突變在腫瘤逃逸中的作用[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王學霞;孫建榮;高娜;于文征;張化道;;CD34、CD59在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中的表達及意義[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魏輝;田征;王曉靜;劉凱奇;王慧君;張翠萍;秘營昌;王建祥;;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CD59表達缺失[A];第12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09年
2 高美華;張學峰;;人突變CD59的真核表達、提取純化及鑒定[A];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3 劉健;縱瑞凱;余學芳;汪元;;新風膠囊對活動期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的療效及對血小板參數(shù)、血小板CD59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中醫(yī)風濕病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8年
4 鐘玉萍;武永吉;沈悌;汪玄;張潔萍;;裸鼠腹腔輸注體外擴增的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病人骨髓CD34~+CD59~+細胞的研究[A];第10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李瀟瀟;王海濱;馬洪濱;史佳彬;劉慶峰;徐軍;王雪飛;楊麗華;;肝硬化患者紅細胞CD59數(shù)量與膽堿酯酶活性變化的關系研究[A];第十屆全軍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6 鐘玉萍;武永吉;沈悌;汪玄;張潔萍;;PNH患者骨髓CD34~+CD59~+與正常人骨髓CD34~+CD59~+細胞生存、增殖及植入裸鼠體內(nèi)的比較[A];第十一屆全國紅細胞疾病學術會議暨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7年
7 郭峰;錢寶華;張薇薇;張軍;花美仙;許育;;異種癌細胞快速激活紅細胞CD59和淋巴細胞CD4/CD8表達量變化仿真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8 杭小峰;徐文勝;倪武;繆曉輝;;HCV感染下調(diào)CD59表達促進補體介導的肝細胞損傷[A];第二屆全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癥化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肖娟;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患者骨髓CD34~+CD59~+細胞及CD34~+CD59~-細胞體外壙增的比較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2 解西河;CD59分子在人T細胞抗原特異性活化中的作用研究[D];青島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榮華;CD59在胰腺癌中表達的臨床意義以及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浸潤的關系[D];山東大學;2017年
2 孫慶燕;CD59單克隆抗體對荷瘤小鼠CD_4~+CD_(25)~+T細胞活性影響的相關性研究[D];青島大學;2009年
3 張麗;突變?nèi)薈D59基因在真核細胞中的表達活性研究[D];青島大學;2004年
4 秦偉;補體調(diào)節(jié)蛋白CD46與CD59在胃癌組織及癌旁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廣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高煒;慢性鼻—鼻竇炎患者鼻腔黏膜CD55、CD59的表達及其意義[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910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69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