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外治惡性腹腔積液的臨床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醫(yī)外治惡性腹腔積液的臨床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惡性腹腔積液 惡性腫瘤 臨床研究 中醫(yī)外治
【摘要】:惡性腹腔積液為晚期腫瘤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多繼發(fā)于卵巢癌、乳腺癌、結腸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等疾病,其生存期大約僅數(shù)周至數(shù)月,平均生存期約4個月,一年生存率10%,治療上存在一定困難,具有病情頑固、積液量大、易反復出現(xiàn)特點。西醫(yī)治療主要采取針對原發(fā)病治療,如放、化療,以及利尿、補充白蛋白、腹水引流等方法,這些方法能解決一定問題,但是仍有一部分惡性腹腔積液患者應用上述治療方法癥狀不能得到有效緩解。而且,這些治療手段容易引起諸多不良反應,如利尿劑不能完全緩解癥狀,卻容易引起低鉀等電解質紊亂;大量腹水引流后極易造成低蛋白血癥,每次抽液量有限,需反復抽吸,且很難徹底抽盡;另外,反復的腹穿,不僅造成患者痛苦,還容易造成皮下癌細胞種植和感染等并發(fā)癥的幾率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患者常感腹脹,不思飲食,湯劑的應用受到限制,因此,尋找一種行之有效而易于接受的療法勢在必行。近年來,惡性腹腔積液的中醫(yī)外治法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中醫(yī)外治法運用敷、貼、涂、擦、熏、蒸、洗、浴等方法,使藥物透過表皮屏障,由于皮下有90%是血管,藥物可直達病所,發(fā)揮治療作用。 目的:綜合分析中醫(yī)外治惡性腹腔積液所取得的療效,總結出一種療效顯著、操作簡便的臨床治療方法。方法:本課題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選取符合入組條件的惡性腹腔積液患者30例,病例均來源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腫瘤科住院患者,采用我科經驗方“溫陽消水散”(藥物組成:厚樸20g,半夏20g,干姜20g,黨參20g,炙甘草20g,枳殼20g,炒白術20g,桂枝20g,紫草10g,益母草30g,王不留行25g,車前子20g,大腹皮20g,豬苓20g,茯苓30g,冰片10g)取神闕穴為貼敷中心點,將貼敷點洗凈擦干,將藥物細末用溫開水調勻成糊狀,放置25×31cm敷料中心區(qū)域,紗布展開覆蓋,藥物范圍約8×10cm,藥物厚度約2mm,膠布固定紗布四周,貼于腹部,每4-6小時取下敷料及藥物,5日后比較治療前后患者腹圍、KPS評分、癥狀評分變化。結果:在腹圍變化方面,治療后腹圍減少2.3±1.58c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水消退Ⅲ級15例,腹水消退有效率50%;在生活質量改善方面,治療后卡氏評分平均提高為:7.67±6.2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癥狀改善方面,治療后癥狀評分減少平均2.37±1.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對治療前后3個主要癥狀分別進行兩兩比較,三組P值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安全性方面,比較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安全性指標,以及有無皮疹、瘙癢、皮膚破潰等其他不良反應情況,安全率為100.00%;在綜合治療滿意度方面,綜合治療效果滿意率為70.00%。最明顯起效時間為2.40±0.89天。結論:中藥外敷治療惡性腹腔積液可有效縮小腹圍,改善患者癥狀,使患者獲得更好的體力狀況及生活質量。這種中醫(yī)外治法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采用中藥外敷腹壁的治療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簡、便、驗、廉”以及“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的特點。
【關鍵詞】:惡性腹腔積液 惡性腫瘤 臨床研究 中醫(yī)外治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244;R259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英文縮略詞9-10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10-35
- 綜述一 腹腔積液的西醫(yī)診療進展10-26
- 1. 概述10
- 2. 發(fā)病機制10-13
- 3. 診斷及鑒別診斷13-18
- 4. 治療18-21
- 參考文獻21-26
- 綜述二 惡性腹腔積液的中醫(yī)藥治療進展26-35
- 1. 概述26
- 2. 病因病機26-27
- 3. 中醫(yī)內治法27-30
- 4. 中醫(yī)外治及其他方法30-31
- 5. 問題與展望31
- 參考文獻31-35
- 第二部分 中醫(yī)外治惡性腹腔積液的臨床研究35-49
- 1. 前言35-36
- 2. 臨床資料與方法36-41
- 3. 結果41-44
- 4. 討論44-47
- 5. 問題與展望47-48
- 參考文獻48-49
- 致謝49-50
- 個人簡歷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秀偉;劉利煒;何遠春;孫昕;陳振東;;多腫瘤標志物蛋白芯片系統(tǒng)在鑒別良惡性胸腹腔積液中的價值[J];安徽醫(yī)藥;2009年03期
2 萬旭英,陳哲;欖香烯乳治療晚期原發(fā)性肝癌腹水20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吳麗穎;劉邦榮;陸軍;凌明德;陳潔;李朋;蔣艷;;FCM-DNA倍體分析、AgNOR染色及hTERT、PCNA表達在良惡性胸腹水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癌癥;2007年02期
4 何曉;;藥敷艾灸神闕穴治療癌性腹水[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5 楊亞清;王志英;劉珈;;射頻熱療聯(lián)合白介素-2腹腔灌注對癌性腹腔積液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1年32期
6 羅蕾蕾;陳建;邵建國;;良惡性腹水鑒別診斷的實驗室檢查指標[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7 孫煒;朱高紅;衛(wèi)江亮;胡建偉;;血清、腹腔積液CEA、CA125、CA19-9、CA242聯(lián)檢對惡性腫瘤檢出率的比較[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1年05期
8 徐哲,黃長形,白雪帆;肝硬化腹水的處理[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4年03期
9 楊維泓,郭勇,王彬彬,胡黎清;鴉膽子油治療惡性體腔積液76例臨床報告[J];世界臨床藥物;2004年06期
10 孫曉敏;惡性腹水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3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猛;李佩文教授中醫(yī)治療腫瘤的臨床經驗總結[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張秀娜;腹水形成病因及臨床特點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6563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656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