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收集2012年6月以前國內外已發(fā)表的針灸治療實證眩暈的中英文隨機對照試驗文獻,運用循證醫(yī)學的方法,系統(tǒng)評價針灸治療實證眩暈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為針灸治療實證眩暈的臨床應用提供高質量循證證據(jù),并為針灸臨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方法制定嚴格的納入和排除標準,采用計算機檢索與手工檢索相結合的方法。計算機檢索Cochrane Library (2012Issuel)、Pubmed或Medline (1980-2012)、Embase光盤數(shù)據(jù)庫(1978-2012)、Ovid循證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Cochrane DSR, ACP Journal Club, DARE and CCTR.1991-2012)、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CBM disc)(1978-2012)、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VIP)(1959-2012)、相關期刊論文(CNKI)(1994-2012)、萬方資源數(shù)據(jù)庫(1975-2012)8個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手工檢索近十年(2003.1-2012.12)發(fā)表的《中國針灸》、《上海針灸雜志》、《針灸臨床雜志》、《針刺研究》、《上海中醫(yī)藥雜志》5種雜志。并在http://www.google.hk,http://www.controlled-trials.com,http://www. clinicaltrials.gov進行補充檢索。然后將檢索到的文獻由兩位研究者獨立地對符合納入標準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質量評價和資料提取,如有分歧則通過討論或由第三位研究者協(xié)助解決。最后對納入的研究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和資料合成分析。采用有效率和眩暈癥狀功能評分作為療效指標,不良反應作為安全性指標。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Cochrane協(xié)作網(wǎng)提供的RevMan5.1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或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 RR),計量資料采用加權均數(shù)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或標準化均數(shù)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兩者的效應量以95%的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表示。采用χ2檢驗判斷各研究間的異質性,P≤0.1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間無統(tǒng)計學異質性時,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若存在統(tǒng)計學異質性,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并分析其異質性來源。 結果共檢索到文獻153篇,其中通過閱讀題目和摘要進行初篩,排除與本研究不相關的文獻56篇;通過閱讀全文,排除與本研究不相關的文獻42篇,重復發(fā)表的文獻32篇,以針灸療法作為對照的文獻6篇;最終16篇隨機對照試驗共1267例患者納入本試驗,均為中文文獻。采用Cochrane評價員手冊5.1提供的方法和國際公認CONSORT聲明和STRICTA標準進行質量報告評價發(fā)現(xiàn)納入的這些研究質量較低。臨床效應Meta分析顯示:針灸治療實證眩暈的有效率優(yōu)于單純西藥[M-H OR4.84,95%CI(2.39,9.81),P0.0001];針刺結合中藥優(yōu)于單純中藥[M-H OR3.82,95%CI(2.06,7.10),P0.0001];針刺結合中藥優(yōu)于單純西藥[M-H OR3.14,95%CI(1.81,5.45),P0.0001]。眩暈癥狀及功能評分顯示:治療第3天,[MD4.66,95%CI(2.97-6.35)],治療第7天,[MD0.95,95%CI(0.03-1.86)],治療第14天,[MD0.89,95%CI(0.71-2.49)]。治療第3天和第7天兩組患者的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積分對比有顯著性差異,第14天兩組的積分無顯著性差異。臨床施治方面:納入文獻的取穴多采用按局部選風池、百會和頸夾脊為主穴和按肝陽上亢、痰濕中阻和瘀血阻竅三型辨證取穴。針刺手法多采用毫針瀉法,強調得氣感應。治療時間普遍為留針30min,頻率每日1次,10d為一個療程,共兩個療程。 結論①目前證據(jù)表明針灸或針灸結合中藥治療實證眩暈有較好療效。②針灸治療實證眩暈可參考按照肝陽上亢、痰濕中阻和瘀血阻竅三型辨證選穴和局部選穴。③實證針刺手法當以毫針瀉法為主。治療時間當以留針30min,每日一次,10d為一個療程,兩個療程療效較好。④由于本研究納入的試驗方法學質量偏低,其系統(tǒng)評價結果需謹慎看待,今后尚需開展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RCT研究進行支持。
【學位單位】: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R246.6;R-03
【文章目錄】: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縮醸詞
前言
一、資料與方法
(一) 文獻的納入與排除標準
1. 納入標準
2. 排除標準
(二) 文獻的檢索
1. 檢索范圍
2. 檢索策略
(三) 資料的獲取與分析
1. 文獻篩選
2. 文獻質量評價
3. 數(shù)據(jù)提取
4. 資料分析
二、結果
(一) 文獻檢索結果
(二) 質量評價結果
1. 方法學質量評價
2. CONSORT評價
3. STRICTA評價
(三) 臨床效應的Meta分析
1. 針灸與單純西藥對實證眩暈有效率的影響
2. 針刺加中藥與中藥對實證眩暈有效率的影響
3. 針刺加中藥與西藥對實證眩暈有效率的影響
4. 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改善情況
(四) 研究資料中臨床效應的影響因素
1. 腧穴的運用
2. 針刺的手法
3. 治療的時間
三、討論
(一) 中醫(yī)學對實證眩暈的認識
(二) 針灸治療實證眩暈的概況
(三) 研究資料的臨床施治分析
1. 常用穴位分析
2. 特色療法分析
3. 針刺特點分析
(四) 不足與展望
1. 不足之處
2. 展望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文獻綜述
參考文獻
檢索策略
中文檢索策略
英文檢索策略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覃彪民;老錦雄;楊炎珠;;針刺加懸灸百會治療痰濁上蒙型眩暈的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6年06期
2 周麗萍;;眩暈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年18期
3 楊陽;胡利杰;;復方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眩暈癥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年23期
4 薛蓓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45例[J];湖南中醫(yī)藥導報;2000年09期
5 陳華德;針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療肝陽上亢證34例[J];湖南中醫(yī)藥導報;2001年02期
6 李銳;陽仁達;;穴位注射的臨床應用方法和效應特性[J];中醫(yī)藥導報;2007年09期
7 姜會來;黎凱;;針刺配合中藥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8 楊志敏,嚴夏,劉澤銀;顏德馨教授治療眩暈經驗介紹[J];新中醫(yī);2002年06期
9 Dieterich;針刺加耳尖放血治療高血壓[J];上海針灸雜志;2000年02期
10 張道武,梁曉菲,王秋景,郭彤;半夏瀉心湯配針灸治療眩暈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0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崔會青;針藥結合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的臨床觀察[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趙金奉;針藥結合治療眩暈—瘀血阻竅型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李冠臻;針藥結合治療眩暈—肝陽上亢型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王建軍;針藥結合治療眩暈—痰濁中阻型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朱敏賢;平衡針結合中藥辨治頸性眩暈的療效評價[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6 劉若實;眼針體針并用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105例臨床觀察[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7 吳健敏;腹針療法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8 匡君;針刺加中藥治療氣滯血瘀型眩暈的臨床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9 宋樂官;針藥結合治療肝陽上亢型眩暈臨床觀察[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
28425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2842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