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針治療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研究
本文關鍵詞:腹針治療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 觀察腹針治療腦卒中恢復期偏癱痙攣的臨床療效,進行客觀的療效評價,期望提供針灸治療中風偏癱痙攣的有效臨床治療方案。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的方法,選取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期間于廣東省中醫(yī)院針灸科、神經(jīng)科、康復科住院部住院治療、符合病例篩選標準的70例中風恢復期痙攣性癱瘓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配到治療組(腹針組)和對照組(普通針刺組)兩組,每組各35例。治療組采用腹針與普通針刺治療,對照組采用普通針刺治療,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6次,連續(xù)治療兩周,分別于治療前、治療一周后、治療二周后、出院后二周四個時間點,應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評價痙攣程度,改良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MBI)評價生活能力,簡化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MS)評定運動功能,填寫觀察量表。用SPSS17.0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進行療效判定。 結果: 本研究共收到合格病例70例,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5例,均按要求完成本次實驗,無不良反應和脫失。治療組與對照組基線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組內治療前后對比,治療一周后、治療兩周后兩組改良的Ashworth分級、MBI指數(shù)、Fugl-meyer評分較前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兩周兩組三項評價較前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組間療效對比,治療一周后兩組改良的Ashworth分級、MBI指數(shù)、Fugl-meyer評分結果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兩周后及治療結束后兩周隨訪兩組三項評價結果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結論: 腹針與普通針刺法對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tài)均有療效,腹針療法對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緩解優(yōu)于普通針刺法,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痙攣程度,提高患肢運動功能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腹針 中風 偏癱 痙攣
【學位授予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246.6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文獻研究10-22
- 1.1 西醫(yī)研究概況10-17
- 1.1.1 腦卒中的分類10
- 1.1.2 腦卒中的流行病學10-11
- 1.1.3 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機理11
- 1.1.4 痙攣性癱瘓的異常運動模式11-12
- 1.1.5 痙攣性癱瘓的治療方法12-17
- 1.2 中醫(yī)研究概況17-22
- 1.2.1 病因病機17-19
- 1.2.2 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辨證論治19
- 1.2.3 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針刺治療19-22
- 第二章 臨床研究22-33
- 2.1 研究目的22
- 2.2 研究對象22-23
- 2.2.1 一般資料22
- 2.2.2 診斷標準22
- 2.2.3 納入標準22
- 2.2.4 排除標準22
- 2.2.5 脫落及中止標準22-23
- 2.3 研究方法23-24
- 2.3.1 分組方法23
- 2.3.2 治療方法23-24
- 2.4 療效評價24
- 2.4.1 觀察指標24
- 2.4.2 觀察時間24
- 2.4.3 觀察方式24
- 2.5 統(tǒng)計方法24
- 2.6 研究結果24-29
- 2.6.1 一般情況及基線分析24-26
- 2.6.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肢疫攣程度比較26-28
- 2.6.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28
- 2.6.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肢運動功能比較28-29
- 2.6.5 不良事件及脫落29
- 2.7 討論29-33
- 結語33-34
- 參考文獻34-37
- 附錄37-43
- 附錄1: 診斷標準37-38
- 附錄2: 痙攣程度(改良Ashworth痙攣量表)療效判定38
- 附錄3: Brunnstrom腦卒中恢復分級38
- 附錄4: 修訂的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38
- 附錄5: 改良lBarthe丨指數(shù)(MBI)評定量表38-39
- 附錄6: 簡化Fugl — Meyer運動量表(FMMS)39-43
- 致謝4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其秀;王強;;腦卒中后偏癱肢體肌痙攣的治療對策[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2 祝曉忠;;腹針治療中風后肢體肌張力增高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6年S1期
3 吳秋燕;;偶刺法對腦卒中患者軀干控制能力的影響[J];光明中醫(yī);2011年08期
4 張艷;韓靈善;潘星;寄婧;楊敏;何君芳;;強化抗痙攣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王宇卉,邵福源;肌張力障礙及其治療[J];世界臨床藥物;2005年03期
6 趙迎春;王曉平;;肌張力障礙治療研究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11年07期
7 張長杰;痙攣性肌張力增高的藥物治療[J];國外醫(yī)學(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分冊);2003年02期
8 楊花芳;左月仙;李愛霞;李敬滿;李清華;鄭華成;趙玉香;;肉毒素A治療腦性癱瘓應用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2年03期
9 徐長水,徐軍,張愛蘭,王文霞,吳正禮;運動點阻滯術對腦血管病的康復期治療[J];河南診斷與治療雜志;1997年01期
10 劉加林,梁傳余,王力紅,劉世喜;肉毒素A的副作用及臨床中應注意的問題[J];華西醫(yī)學;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玫;;腦卒中流行病學[A];貴州省醫(yī)學會第八屆神經(jīng)病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本文關鍵詞:腹針治療中風后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0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270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