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貼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疲勞及內(nèi)分泌功能影響的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穴位敷貼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疲勞及內(nèi)分泌功能影響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 觀察加味四逆散穴位貼敷五臟背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對肝郁脾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患者疲勞癥狀及內(nèi)分泌功能的影響,以探討穴位敷貼治療CFS的臨床意義、推廣價值,以及CFS的內(nèi)分泌發(fā)病機理。 方法: 將臨床6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于五臟背俞穴行針刺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對照組于五臟背俞穴行單純的針刺治療,對比治療前后患者疲勞量表-14(FS-14)、疲勞評定量表(FAI)、自擬肝郁脾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癥狀分級量表的積分及血清促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ACTH)、血清總皮質(zhì)醇(CORT)的變化。 結(jié)果: 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病程,FS-14、FAI、肝郁脾虛型CFS癥狀分級量表評分、血清ACTH和CORT含量),P0.05,治療前組間具有可比性。療程結(jié)束再次對上述量表和血清指標含量進行評價,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在FS-14、FAI、肝郁脾虛型CFS癥狀分級量表評分上,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過對上述三個量表兩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血清ACTH、CORT含量方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治療后含量均有上升,治療組含量上升較對照組明顯,治療前后組內(nèi)比較和兩組組內(nèi)差值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表明:治療后兩組患者FS-14評分、FAI評分、肝郁脾虛型CFS癥狀分級量表評分均有下降,但治療組評分下降較對照組明顯,提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血清ACTH和CORT含量治療后升高,治療組較對照組升高明顯。 結(jié)論: 加味四逆散貼敷五臟背俞穴治療肝郁脾虛型CFS能改善患者的疲勞癥狀,FS-14、FAI、慢性疲勞綜合征癥狀分級量表的積分、以及使患者血清ACTH和CORT含量升高,并趨于正常,該療法對肝郁脾虛型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有確切的療效,其治療機理推測與其具有調(diào)節(jié)CFS患者HPA軸功能的作用有關(guān),使其內(nèi)分泌功能趨向正常。研究表明,如果能配合針刺,療效更佳。該療法操作簡單易行,安全、副作用極小、依從性好,值得進一步研究其臨床應用價值。
【關(guān)鍵詞】:加味四逆散 穴位貼敷 背俞穴 慢性疲勞綜合征 內(nèi)分泌
【學位授予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246.6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1章 文獻綜述10-17
- 1.1 現(xiàn)代醫(yī)學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研究進展10-12
- 1.1.1 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定義10
- 1.1.2 流行病學特征10
- 1.1.3 病因病理研究10-12
- 1.1.4 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12
- 1.2 傳統(tǒng)醫(yī)學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研究進展12-16
- 1.2.1 病名源流12
- 1.2.2 病因病機12-13
- 1.2.3 治療研究13-16
- 1.3 小結(jié)16-17
- 第2章 臨床研究17-27
- 2.1 研究對象17-19
- 2.1.1 病例來源17
- 2.1.2 診斷標準17-18
- 2.1.3 實驗病例標準18-19
- 2.1.4 脫落病例的處理19
- 2.2 材料與實驗方法19-20
- 2.2.1 中藥產(chǎn)地及生產(chǎn)批號19
- 2.2.2 中藥貼劑的制作19
- 2.2.3 實驗耗材19
- 2.2.4 實驗方法19-20
- 2.3 分組方法及治療方法20
- 2.3.1 分組方法20
- 2.3.2 治療方法20
- 2.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20-21
- 2.4.1 觀察指標20-21
- 2.4.2 觀測數(shù)據(jù)21
- 2.4.3 療效判定標準21
- 2.5 常見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21-22
- 2.5.1 暈針21
- 2.5.2 血腫及出血21
- 2.5.3 疼痛21
- 2.5.4 滯針及斷針21-22
- 2.5.5 起水皰22
- 2.5.6 過敏22
- 2.5.7 感染22
- 2.6 基礎(chǔ)疾病的處理22
- 2.7 資料統(tǒng)計22
- 2.8 研究結(jié)果22-27
- 第3章 討論27-31
- 3.1 結(jié)果評價與分析27-28
- 3.2 理論依據(jù)和治療機理探討28-30
- 3.2.1 穴位貼敷療法治療CFS的探討28
- 3.2.2 經(jīng)絡腧穴在治療CFS中的機理研究28-29
- 3.2.3 四逆散治療CFS的機理探討29-30
- 3.3 問題與展望30-31
- 結(jié)語31-32
- 參考文獻32-35
- 附錄35-41
- 致謝4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兵,魏群利;慢性疲勞綜合征辨治探要[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2 楊維益,陳家旭;中醫(yī)藥診治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思路與方法[J];中國醫(yī)藥學報;1995年02期
3 丁樹棟,管恩蘭,丁樹琴;復元益智湯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72例[J];光明中醫(yī);2001年06期
4 熊芳麗,肖亞平;黃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32例[J];廣西中醫(yī)藥;2000年06期
5 呂杭州;呂明莊;;穴位埋線對慢性疲勞大鼠行為學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軸激素水平的影響[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蘇清倫;汪洪燕;吳葉榮;劉忠倫;劉臻;朱永剛;;穴位注射黃芪、丹參注射液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河北中醫(yī);2009年01期
7 周安方;曹繼剛;馮新玲;張曉艷;桑紅靈;;慢性疲勞綜合征的基本病機及治療原則探討[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7年12期
8 胡波;周貞迪;張六通;邱幸凡;;補氣通絡方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0年08期
9 朱文罡;腹針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35例[J];河南中醫(yī);2004年12期
10 齊寶芳,黃競菱,邱幸凡,張六通;“臟虛絡痹”防治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理論及臨床研究[J];湖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何躍華;慢性疲勞綜合征肝郁脾虛證基本特征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本文關(guān)鍵詞:穴位敷貼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疲勞及內(nèi)分泌功能影響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65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25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