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伸交替法低頻電刺激對腦卒中后肩肘功能重建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低頻穴位電刺激結合鏡像視覺反饋促進中風后上肢功能重建的臨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2010年
屈伸交替法低頻電刺激對腦卒中后肩肘功能重建的研究
張永玲
【摘要】: 目的:客觀評價,腦卒中患者肩肘運動功能,并進一步研究屈伸肌交替法低頻電刺激對患側上肢運動功能重建的影響。 方法: 1、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40例,隨機分為兩組,采集并提取患者雙側肩前屈、肩后伸、肩外展及伸肘運動的表面肌電信號,從時域及頻域等方面提取特征值積分肌電值(IEMG)、中位頻率(MF)及均方根值(RMS),評價患側上肢功能。 2、應用屈伸肌交替刺激的上肢低頻電治療儀,將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前臂屈伸肌交替低頻電刺激。同樣采集表面肌電信號(sEMG),利用表面肌電IEMG、MF、RMS等特征值, Fugl-Meyer量表、Barthel ADL量表判定療效。 結果: 1、腦卒中病人患側肩前屈、肩后伸、肩外展及伸肘運動的主動肌、協(xié)同肌及拮抗肌的IEMG、RMS、MF均低于健側(P0.01),均有顯著性差異。 2、患側肩前屈及肩后伸運動的主動肌經治療后得出: IEMG及RMS較療前比分別有顯著改善,而MF未見明顯改善;肩外展運動的主動肌經治療后得出:IEMG較療前有顯著改善,而MF及RMS未見改善;伸肘運動的主動肌經治療后得出:IEMG、MF及RMS較療前均有改善。(療后高于療前)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結論: 1、腦卒中患者偏癱后患側肩前屈、肩后伸、肩外展及屈肘時,以主動肌的肌力下降明顯。 2、應用上肢屈-伸肌交替刺激低頻電治療儀可提高患側上肢屈肌、伸肌肌力,并能夠改善患側上肢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糾正腦卒中偏癱后的異常模式,其臨床療效優(yōu)于單純康復治療,說明sEMG能客觀靈敏地評價腦血管病后病人的肌肉功能狀態(tài)和活動狀態(tài),應進一步應用與臨床。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R743.3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姚輝;低頻穴位電刺激結合鏡像視覺反饋促進中風后上肢功能重建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現狀與進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高國棟;林凱;黎映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與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及成因分析[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11期
3 蔚二文;陳維毅;;表面肌電圖在肌肉功能評估中的應用[J];大眾科技;2007年01期
4 于善良;;用電刺激改善卒中患者上肢運動控制的研究中電刺激特性與臨床療效之間的關系[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06年03期
5 王東巖;曹東輝;衛(wèi)哲;田冰;;中頻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肩關節(jié)功能損傷[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08年02期
6 王東巖;李慶玲;杜志江;孫立寧;;5 DOF穿戴式上肢康復機器人控制方法研究[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09期
7 吳毅;俞曉杰;;等速技術和表面肌電圖技術在骨關節(jié)炎中的應用[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6年30期
8 高旭光;;脂代謝異常與腦卒中[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7年10期
9 丁小靈;李淮玉;;抗磷脂抗體與腦梗死關系的臨床研究及進展[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7年06期
10 李卓;;表面肌電的信號分析及在體育科研中的應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穎,張聞東,陳幸生,李佩芳,俞紅五,陳穎,周婷,韓為;自擬益氣養(yǎng)陰方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初步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5年01期
2 何光遠;劉存斌;;推拿頭部和脊椎對腦癱的康復治療作用[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6年02期
3 俞紅五;韓為;王穎;張聞東;;中風偏癱痙攣狀態(tài)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6年02期
4 聶志紅;周德生;姚欣艷;;艾滋病并發(fā)隱球菌病1例[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9年03期
5 陳宗勝;程宜福;;103例腔隙性腦梗死患者中醫(yī)分型與TCD分析[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0年08期
6 張娟;鮑遠程;謝道俊;韓輝;劉榮芝;周磊;;歸脾丸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出血傾向的影響[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0年11期
7 陳宗勝;程宜福;;腦梗死臨床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1年12期
8 黃鵬;楊文明;;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臨床研究概述[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1年12期
9 席洪梅;;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研究進展[J];安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8年06期
10 吳建賢;徐梅;;軟組織擠壓傷的康復[J];安徽醫(yī)學;200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小艷;;40例腦梗死患者長程腦電圖分析[A];第二十七屆航天醫(yī)學年會暨第十屆航天護理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2 唐芳;朱世瓊;何錦華;艾艷;;40例地震截肢患者的院外康復護理[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康復護理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暨康復護理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資料[C];2011年
3 解益;董安琴;;踝足矯形器矯治52例腦癱患兒異常步態(tài)的療效觀察[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康復治療專業(yè)委員會康復輔助器具學組成立暨全國康復輔助器具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4 杜艷玉;張春波;;物理因子在慢性軟組織損傷類疾病康復治療的應用現狀及進展[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2屆療養(yǎng)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5 張恩達;郭樹忠;;吞咽言語診治儀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療效觀察[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2屆療養(yǎng)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6 吳玉玲;林建強;吳立紅;孫曉敏;;表面肌電生物反饋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2屆療養(yǎng)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7 邵素菊;任重;許琬茹;;“透刺久留針”法治療三叉神經痛[A];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全國第十九屆針灸臨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爾兆娟;張洪秀;;康復訓練與電針、理療綜合治療早期周圍性面癱[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9 邵素菊;任重;許琬茹;;“透刺久留針”法治療三叉神經痛[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10 李靜;陸瑾;丁勤能;段光宇;童凱;周玉艷;董勤;;浮針結合針刺夾脊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鎮(zhèn)痛時效的臨床觀察[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白殿春;下肢康復訓練機器人控制策略與康復評價方法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莫雪安;同種異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血管性癡呆大鼠模型的實驗研究[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江先志;驅動關節(jié)在康復機器人中的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張穎;缺血性腦白質損害凋亡基因的活化及開心解郁方的干預機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郭禮;中風偏枯的證治規(guī)律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郭樹濤;我國優(yōu)秀男子賽艇運動員體能訓練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7 顏欽;基于SMA的仿生柔性魚鰭三維運動機理與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8 付海燕;步態(tài)分析技術在膝骨性關節(jié)炎診斷及中醫(yī)康復治療中的應用[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葛鴻慶;腹針治療腎虛血瘀型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及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李麗娟;構建重癥肌無力五臟相關理論數據挖掘模型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守國;神經阻滯的注射針定位中電刺激強度與針尖-神經干距離及針尖斜面方向關系的實驗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朱杰;兔脛神經阻滯影響乙醇擴散的因素[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王瑾;脊髓損傷大鼠運動功能與脊髓遠端繼發(fā)性損害的變化特點[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蔣穎;多藥耐藥相關蛋白1mRNA在慢性癲癇大鼠腦中的表達[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李圓圓;對高水平賽艇運動員拉槳技術的神經-肌肉支配特征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馬雷;網球正手擊球動作主要用力肌訓練方法手段的實驗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娟;針刺與康復訓練不同干預次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療效的影響[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8 何可;頭、體針聯(lián)合應用分期治療中風病后癱瘓(軟癱期、痙攣期)的臨床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9 何妙玲;溫和灸對中風先兆干預效應的臨床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何治中;礞石鎮(zhèn)風丸治療出血性中風(痰熱腑實證)的臨床療效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現狀與進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江征;何堅;蔡素芳;王輝;郭毅堅;;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對腦卒中上肢功能的影響[J];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3 查理;;肌電假手的研究進展[J];國防科技;2007年09期
4 于善良;;用電刺激改善卒中患者上肢運動控制的研究中電刺激特性與臨床療效之間的關系[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06年03期
5 王東巖;李慶玲;杜志江;孫立寧;;5 DOF穿戴式上肢康復機器人控制方法研究[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09期
6 應福其;李名揚;劉紹壯;馬曉凱;宮瑾;;中國人前臂肌的肌纖維型分布[J];解剖學報;1993年01期
7 婁季宇;曾志磊;;腦卒中與腦可塑性[J];河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1期
8 沈光宇;錢國全;蔡可夫;;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早期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5期
9 朱琳;賈曉紅;劉霖;王世云;楊勝榮;宋為群;;運動想象對卒中后偏癱患者手功能康復的療效觀察[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9年09期
10 榮培晶,朱兵;腦的可塑性變化和功能重組[J];生理科學進展;1999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奎,劉建紅,宋剛;sEMG技術在評價運動性疲勞方面的方法及應用[J];安徽體育科技;2004年03期
2 崔玉鵬,洪峰;表面肌電圖在人體運動研究中的應用[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杜敢琴 ,黃麗娜 ,富奇志 ,尚學蘭;腦卒中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05年01期
4 席紫萍,劉汝梅,廖佩璇;中老年人上肢功能測評90例分析[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5 羅炯,金季春;表面肌電的處理方法及在體育科研中應用前景[J];福建體育科技;2005年02期
6 王國祥,劉殿玉;等速運動中肌氧含量及其表面肌電圖中位頻率的變化特點[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7 劉贊華;進展性卒中的危險因素[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04年01期
8 李征,龔浠平,李堯,王擁軍;急性腦梗死各亞型患者的血脂水平分析[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04年05期
9 吳毅;俞曉杰;;等速技術和表面肌電圖技術在骨關節(jié)炎中的應用[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06年30期
10 王亞鵬;董奇;;腦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白蓉;李哲;郭鋼花;;神經生長因子對康復介入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年24期
2 周敬華,梁華忠;腦卒中早期康復對運動功能及肩手綜合征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年10期
3 王瑞莉;岳喜進;曲曉紅;;早期康復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7年15期
4 趙永光;;心理康復對腦卒中恢復早期患者預后的影響[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9年02期
5 姚麗娟;;三級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1年02期
6 魏向陽;;腦卒中后肩痛的康復治療52例[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年09期
7 邵爽;楊麗娟;李源淵;江曉峰;聶立華;戴紅;王文志;;社區(qū)簡易康復技術對腦卒中患者運動與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年04期
8 曹玉靈;馬超;伍少玲;曾海輝;許儉興;燕鐵斌;;早期綜合康復對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和ADL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年11期
9 高曉艷;楊青蘭;陳鋼;王代譽;周萍萍;;康復治療對不同階段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影響的研究[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0年05期
10 霍爾紅;郭宇;;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后肢體運動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佩順;黃臻;陳家鳳;張婉容;譚碧東;;基于運動控制的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后平衡共濟失調的影響[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十四次腦血管病康復學術會議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次養(yǎng)生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2 王文;艾厚喜;張麗;李林;;神經血管穩(wěn)態(tài)重構作用和機制[A];2011全國老年癡呆與衰老相關疾病學術會議第三屆山東省神經內科醫(yī)師(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11年
3 李輝華;;腦卒中危重癥的評估和處理原則[A];江西省第五次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科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4 龐軍;甘振寶;胡云丹;陳招;李高炎;;樞經針灸推拿與現代康復治療腦卒中的效應分析[A];第十二次全國推拿學術年會暨推拿手法調治亞健康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學習班論文集[C];2011年
5 鄭潔皎;;腦卒中肢體與吞咽功能的康復訓練[A];中國營養(yǎng)學會老年營養(yǎng)分會第七次全國營養(yǎng)學術交流會“營養(yǎng)與成功老齡化”暨國家級繼續(xù)教育項目“神經系統(tǒng)疾病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資料匯編[C];2010年
6 鄭潔皎;石鳳英;;腦卒中后的抑郁癥[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三次康復治療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2年
7 鐘玉萍;;腦卒中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A];全國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全國神經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8 江玥;張安仁;葛杜娟;;腦卒中后肩痛的康復治療[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十四次腦血管病康復學術會議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次養(yǎng)生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9 傅建明;顧旭東;姚云海;時美芳;朱美紅;金敏敏;;頭皮針長時間留針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單側忽略的療效觀察[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十四次腦血管病康復學術會議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次養(yǎng)生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10 趙斌;黃繼文;;淺談腦卒中后肩痛的康復治療[A];療養(yǎng)康復發(fā)展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21屆療養(yǎng)康復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北京博愛醫(yī)院神經科副主任醫(yī)師 崔利華 供稿單位 北京博愛醫(yī)院;[N];北京科技報;2010年
2 胡曉震 本報記者 葉青;[N];沈陽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李穎;[N];科技日報;2011年
4 本刊記者 李廣宇 羅敏賢(實習);[N];醫(yī)藥經濟報;2011年
5 記者李天舒 通訊員高健;[N];健康報;2009年
6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張春紅 卞金玲;[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7 張春紅;[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8 記者 匡遠深 通訊員 沈士華;[N];健康報;2011年
9 北大醫(yī)院三部 主任醫(yī)師 余光明;[N];家庭醫(yī)生報;2010年
10 駐京記者 王丹;[N];醫(yī)藥經濟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仁正;針灸從心膽論治腦卒中后焦慮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2 徐興森;激活TRPV1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及腦卒中的機制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2年
3 張彭躍;腦卒中后早期運動訓練促進腦功能修復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4 楊永梅;針刺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治療機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夏文廣;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評價及康復治療[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閻濤;Niaspan促進1型糖尿病大鼠腦卒中后神經軸索重塑[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于健君;社區(qū)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功能、經濟學分析及危險因子影響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謝芹;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9 汪桂艷;蒙古族人群腦卒中危險因素的隊列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10 姜銘;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時效性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陸呂平;中西醫(yī)結合階梯化方案對腦卒中運動功能的治療作用觀察及機理探討[D];蘇州大學;2010年
2 林奕君;巨刺法結合康復訓練改善腦卒中上肢痙攣的臨床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董曉莉;早期康復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及ICF量表與腦卒中常用評定量表的相關性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陳穎;腦卒中后社區(qū)三級康復服務模式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5 張永玲;屈伸交替法低頻電刺激對腦卒中后肩肘功能重建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6 于莉;中西醫(yī)結合卒中單元治療急性期腦卒中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曲福玲;個體化作業(yè)療法對腦卒中后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薔;睡眠呼吸障礙與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7年
9 王元;頭穴透刺配合十二井穴刺絡放血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10 張紅運;益肝止痙針法結合易化技術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痙攣的臨床評價[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低頻穴位電刺激結合鏡像視覺反饋促進中風后上肢功能重建的臨床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15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23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