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灸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
本文關鍵詞:補中益氣灸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2013年
補中益氣灸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
馬新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過觀察補中益氣灸法配合針藥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分析補中益氣灸法對周圍性面癱的療效。 材料與方法: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6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發(fā)病均在7日之內,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30例與治療組30例,對照組應用針刺及藥物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補中益氣灸法(足三里、氣海、關元、脾俞、腎俞采用艾條溫和灸),于發(fā)病第八天、療程結束時(發(fā)病四周)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差異。 結果:兩組在首診的性別、年齡、患側部位、神經定位診斷、首診分級及H-B分級、H-B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療效方面比較,療效判定參照H-B面神經功能評分和分級系統(tǒng),臨床總有效率包括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治療組于發(fā)病第8天和療程結束時(發(fā)病四周)療效比較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療程結束時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痊愈率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痊愈患者中病程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結論: 1.灸法可補益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 2.補益正氣灸法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明顯,可以提高治愈率及總有效率,縮短病程。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246.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史彩蘭,姜華琦;艾灸翳風穴治療周圍型面癱146例[J];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1997年05期
2 肖煒;陳燕云;王春雷;黃泳;;薄氏腹針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8年04期
3 唐照亮,宋小鴿,章復清,侯正明,陳全珠,劉先華;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4 黎順瑜;;三白五蟲湯治療面癱38例[J];中國實用鄉(xiāng)村醫(yī)生雜志;2007年02期
5 范明文;江瑜;靳振偉;李志剛;;艾灸背俞穴防治化療藥物所致白細胞減少的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2年07期
6 植昌嘉,曲崇正,張念希;綜合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87例小結[J];甘肅中醫(yī);2004年06期
7 金炳旭,唐純志;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研究進展[J];甘肅中醫(yī);2005年05期
8 劉穩(wěn),高志強;單純皰疹病毒1型與Bell麻痹[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5年03期
9 謝甦,李麗紅;艾灸關元、足三里對衰老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10 高泉明;電針治療面癱150例小結[J];河北中醫(yī);1997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肖煒;陳燕云;王春雷;黃泳;;薄氏腹針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8年04期
2 魏興海;葉峰;何戰(zhàn)軒;;阿昔洛韋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面神經炎27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7年11期
3 黃文權;中醫(yī)藥治療腫瘤機制研究近況[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4 宋小鴿;中醫(yī)藥戒毒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5 唐照亮,宋小鴿,章復清,侯正明,陳全珠,劉先華;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張垚;宋小鴿;;針灸脫毒的實驗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7 唐照亮;;艾灸對血瘀證活血化瘀作用的研討[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8 袁娟;唐照亮;;艾灸調節(jié)免疫作用的研究進展[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9 唐照亮;宋小鴿;夏曉紅;袁娟;胡玲;;“熱證可灸與貴灸”機制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10 張傳英;唐照亮;;艾灸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研究概況[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國華;李素萍;劉振寰;;健脾益腎通督艾灸對脾腎兩虛型腦癱兒免疫功能的影響[A];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全國第十九屆針灸臨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肖明良;鐘潤琪;謝朝霞;楊曉忱;李君玲;周宇;田楠;袁紅;;艾灸“足三里”對亞急性衰老小鼠DNA影響的實驗研究[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3 艾坤;常小榮;劉密;劉梨;劉美榮;;電針對佐劑性關節(jié)炎大鼠足跖腫脹度和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及相關性研究[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4 羅磊;胡玲;宋小鴿;唐照亮;何璐;蔡榮林;郝峰;;艾灸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模型大鼠跖關節(jié)細胞因子的影響[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5 宣麗華;虞彬艷;高宏;戴朝富;張海峰;徐福;李雪珍;邱昌民;;粗針神道穴平刺治療面神經炎臨床多中心研究[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6 張國華;李素萍;劉振寰;;健脾益腎通督艾灸對脾腎兩虛型腦癱兒免疫功能的影響[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7 賈燕飛;蔡定均;周奇志;周紅梅;余曙光;劉旭光;;針灸防治口腔粘膜癌前病變、癌變的選穴探討[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8 施茵;崔云華;吳煥淦;朱慧華;劉慧榮;國蘭琴;馬曉芃;張衛(wèi);余愛珍;;溫和灸對老年人外周血Bcl-2、PKC蛋白表達的影響[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9 張海峰;孫國杰;趙琛;朱慧華;吳蓓玲;;艾灸抗衰老的臨床研究進展[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10 紀軍;;伏灸與治未病[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顏培宇;不同穴位針刺對免疫抑制大鼠神經肽相關基因表達及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徐先偉;定喘穴埋針對哮喘大鼠STAT6 EOTAXIN C-FOS蛋白mRNA表達及相關因子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李虹霖;“百會透太陽”對運動性疲勞大鼠下丘腦5-羥色胺系統(tǒng)影響的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田麗莉;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文獻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羅玲;艾灸免疫調節(jié)的局部作用機制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6 黎仲謀;《神灸經綸》灸法與灸療處方探討[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孫娟;艾灸神闕穴配合溫針灸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臨床及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吳奕興;針藥結合治療血虛風燥型慢性濕疹臨床觀察[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孫運花;電針促進面神經損傷修復的JAK_1-STAT_3信號轉導機制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趙玉雪;耳—迷走神經聯(lián)系與膽堿能抗炎通路[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賀興歡;原絡配穴加常規(guī)取穴治療面神經炎的療效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張勇;滎合配穴加常規(guī)取穴治療面神經炎的療效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楊清;針刺配合中藥濕熱敷法與單純針刺法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崔志強;針刺配合中藥濕熱敷法與單純中藥濕熱敷法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周濤;調督通脈針灸法對RA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6 朱志中;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免疫抑制大鼠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包瑞;針灸治療中風后尿失禁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8 盧秀艷;腧穴熱敏化艾灸改善哮喘(慢性持續(xù)期)臨床癥狀的觀察[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9 邙玲玲;經筋排刺法分期治療貝爾麻痹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10 符惠果;電針對慢性疲勞大鼠體溫、褪黑素晝夜節(jié)律的調整作用[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唐照亮,宋小鴿,侯正明,章復清,陳全珠,朱舜麗,袁靜,周楣聲;艾灸腎俞延緩衰老的實驗研究[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5期
2 唐照亮,宋小鴿,章復清,陳全珠,侯正明,張道芹,袁靜;艾灸對關節(jié)炎大鼠抗炎消腫作用及細胞因子、自由基影響[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3 唐照亮,章復清,宋小鴿,侯正明,陳全珠,袁靜;艾灸對實驗性炎癥大鼠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響[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8年05期
4 徐惠芬;針藥合用治療面癱40例[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7年05期
5 陳雪琴;周圍性面癱針灸治療時機之我見[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6 路長林,崔瑞耀,王成海,祝元祥,朱鶴年;電擊足底應激時大鼠腦和垂體β內啡肽和神經降壓素樣免疫活性物質含量的變化[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1988年03期
7 許志強,蔣曉江,陳曼娥;彌可保在面神經麻痹神經再塑中的作用[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8 蔡愛珍;針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面癱43例[J];福建中醫(yī)藥;2003年01期
9 盧秀容;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266例[J];福建中醫(yī)藥;1994年06期
10 董媛;TDP透穴針刺治療面癱100例[J];光明中醫(yī);2002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榮祿;黃麗萍;畢宇峰;;閃罐加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48例[J];陜西中醫(yī);2009年01期
2 徐軍;;應用G6805治療儀治療周圍性面癱60例療效觀察[J];江西醫(yī)學院學報;1988年03期
3 尹志保;;艾灸下關、頰車穴治療周圍性面癱[J];現代中醫(yī)藥;1989年05期
4 馬建華;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47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4年11期
5 薛遠志;周圍性面癱早期電針治療26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4年01期
6 周玉穎,趙為遜;雙側同步性周圍性面癱一例報告[J];天津醫(yī)藥;1995年10期
7 李永麗;溫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58例療效觀察[J];大理醫(yī)學院學報;1995年04期
8 李來興,楊廣印,朱雯;針刺結合短期激素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53例臨床觀察[J];福建中醫(yī)藥;1995年02期
9 王嵐,巴哈古麗;以周圍性面癱為首發(fā)癥狀的糖尿病[J];職業(yè)衛(wèi)生與應急救援;1995年02期
10 吳列;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104例療效觀察[J];臨床軍醫(yī)雜志;199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萬生;;分期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32例療效觀察[A];首屆“渝州推拿”臨床手法暨“按摩手法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梁薇;;綜合康復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三屆中國康復醫(yī)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1年
3 易玉珍;阮經文;;針灸綜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及護理[A];廣東省針灸學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4 魏玲;;針刺與西藥合用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觀察[A];慶祝中國針灸學會與大韓針灸師協(xié)會締結姊妹學會十周年暨全國針灸新療法新技術現場演示和疑難病癥針灸治療經驗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2年
5 衛(wèi)彥;寇吉友;;基于正交試驗設計的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評價[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6 衛(wèi)彥;寇吉友;;基于正交試驗設計的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評價[A];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全國第十九屆針灸臨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石燕;杜波;張巖;;以周圍性面癱為首發(fā)癥狀的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1例[A];吉林省醫(yī)學會第九次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8 陳寧;;血壓對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初探[A];首屆全國砭石療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9 于峻;馮玉蘭;邵京山;;β-七葉皂甙鈉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療效觀察[A];第四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系統(tǒng)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朱俞嵐;許軍;朱玉連;;面部運動療法結合穴位按壓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A];中國康復醫(yī)學會運動療法分會第十一屆全國康復學術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曹會彥;[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2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 劉立公 紀軍;[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2年
3 劉宏玲;[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4 張華;[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5 鄭志生;[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8年
6 王慶華;[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3年
7 衣曉峰;[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8 衣曉峰 靳萬慶;[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9 馬建華;[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10 衣曉峰 本報記者 李華虹 劉乙輝 通訊員;[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鳳英;電針治療周圍性面癱與物理治療的臨床對比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張昆;灸法的古今文獻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方芳;灸法獨立干預病癥譜及其高頻病癥的循證醫(yī)學評價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4 田麗莉;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文獻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劉洋;多針淺刺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與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6 衛(wèi)彥;不同針刺參數對實驗性周圍性面癱兔面神經損傷再生修復影響的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7 白鵬;頭穴電刺激聯(lián)合體針治療急性期重度Bell麻痹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8 唐宏圖;電針周圍性面癱患者合谷、后溪、地倉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比較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7年
9 張會芳;不同灸溫調脂通脈效應及TRPV1介導灸法“以溫促通”效應機制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10 黃展鴻;四花穴的古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新;補中益氣灸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2 孫淑婷;王鵬琴教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經驗總結[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孫福學;周圍性面癱的肝郁致病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李旭陽;急性期使用激素配合針藥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分析[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丁鈮;兩種心理紊亂狀態(tài)與周圍性面癱發(fā)病的觀察—對照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6 張翠萍;周圍性面癱耳后疼痛與針刺預后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7 孟海超;張明波教授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的經驗總結[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8 魏巍;熱敏點灸結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朱云紅;表面肌電圖檢查在評估周圍性面癱預后中的作用[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邢丹;針灸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方案優(yōu)化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補中益氣灸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62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20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