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yī)結合優(yōu)化治療眩暈癥的臨床觀察
本文選題:眩暈癥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參考:《中草藥》2014年07期
【摘要】:目的探討比較西醫(yī)、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眩暈癥的效果。方法選取本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眩暈癥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給予前列地爾、長春西汀、氟桂利嗪、倍他司汀西藥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根據中醫(yī)辨證分型口服中藥湯劑。結果眩暈視覺評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頭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評分試驗組較對照組減低更明顯,試驗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81.67%,兩組比較統(tǒng)計學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眩暈癥可顯著提高療效。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Methods 120 patients with vertig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lprostadil, vinpocetine, flunarizine and betastatin. Results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and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score in the tri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33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81.67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treatment of vertigo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作者單位】: 天津市南開醫(yī)院神經內科;
【基金】:天津市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科研專項基金(11022)
【分類號】:R7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粟秀初,孔繁元,黃如訓;眩暈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流程建議[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忠祥,徐應琴,胡福永;杏丁注射液對普通型偏頭痛的治療作用[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5年04期
2 丁啟;自擬頭風湯治療偏頭痛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5年04期
3 趙靜;王訓;胡紀源;程楠;;中醫(yī)藥治療遺傳性共濟失調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0年08期
4 張利平;;中藥配合針灸治療血管性頭痛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1年04期
5 胡文彬;楊金鵬;韋玉國;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頸部及顱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結果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0年09期
6 胡文彬;吳舒梅;薛本春;蘇增鋒;楊金鵬;楊任民;;苦參素聯合驅銅治療對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肝纖維化血清學指標的影響[J];安徽醫(yī)藥;2008年11期
7 王祥國;腦創(chuàng)寧化瘀散治療腦外傷綜合征80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8 陳青墨,陳衛(wèi)東;β-七葉皂苷鈉治療面神經炎46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9 汪瀚;楊文明;鮑遠程;;從銅毒論治肝豆狀核變性初探[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張東鋒;楊任民;;肝豆狀核變性中西醫(yī)治療概況[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徐秀梅;肖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多發(fā)性硬化38例療效觀察[A];江西省第七次中西醫(yī)結合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老錦雄;李子勇;;針刺加懸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觀察[A];廣東省針灸學會第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彭建民;;針灸治療面神經炎的臨床研究[A];廣東省針灸學會第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范美麗;孫均重;鄒煒;王廣新;;推拿加超短波治療兒童面癱30例[A];第十三次中醫(yī)推拿學術年會暨推拿手法治療脊柱相關疾病高級培訓班論文匯編[C];2012年
5 黃勇華;黃丹;劉業(yè)清;;眩暈的急診診療應重視是否存在上呼吸道感染[A];《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第十二屆組稿會暨第五屆急診醫(yī)學青年論壇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鈔建峰;益氣活血養(yǎng)陰中藥對缺血性中風二級預防的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2 趙德喜;益腎活絡飲治療腦梗塞恢復期的臨床與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2年
3 張東勛;四君子湯及其衍化方的文獻與臨床應用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4 陳虎;電針對缺血腦損傷大鼠神經干細胞增殖遷移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4年
5 趙永烈;芎芷地龍湯對偏頭痛模型動物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及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6 趙文樹;從內源神經干細胞神經再生探討針灸治療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理[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7 宗慧梅;活血化瘀、瀉下通腑法治療腦梗死急性期的實驗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8 陸利;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銀杏提取物及電針治療多發(fā)性硬化的機理探討[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9 陳文華;穴位埋線抗癲癇的臨床觀察及對大鼠海馬神經元凋亡影響的時效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10 孫苓獻;液態(tài)磁穴位治療中風患者量子共振效應與臨床療效觀察[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勇;滎合配穴加常規(guī)取穴治療面神經炎的療效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汪雙雙;中藥紫河車提取制劑輔助治療重癥肌無力的療效觀察[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田昕;不同留針時間電針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吳家滿;電針足三里穴對脾虛型幼年大鼠神經干細胞增殖的影響[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韓惠慧;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分型與中醫(yī)證侯的相關性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盛亮亮;“星蒲抗癇片”抗癲癇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的實驗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周宇倩;中藥干預與多發(fā)性硬化T細胞免疫功能的相關性分析[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李巨奇;益氣熄風化痰法抗癲癇的臨床與實驗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9 李芳平;朱丹溪從痰論治中風的臨床經驗研究[D];湖南中醫(yī)學院;2002年
10 譚曉文;腦溢安對腦出血肝陽化風證患者血漿ET和NO水平的影響[D];湖南中醫(yī)學院;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桂華;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癥96例[J];四川中醫(yī);2005年08期
2 唐柳燕;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硬化腹水32例[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唐琴芳;李玉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生殖器皰疹的療效觀察[J];職業(yè)與健康;2006年04期
4 曾海波;;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室性早搏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7年05期
5 曹怡玲;;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8例臨床觀察[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年06期
6 鄭會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35例治療體會[J];天津中醫(yī)藥;2008年02期
7 尤文賢;;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58例[J];廣州醫(yī)藥;2008年05期
8 周楊;吳小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炎20例療效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08年10期
9 聶春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病毒性心肌炎62例[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9年14期
10 李雄U,
本文編號:19545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195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