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進展及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方向
本文選題:阿司匹林抵抗 切入點: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 出處:《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年06期
【摘要】:阿司匹林是最經(jīng)典的抗血小板藥物,以其優(yōu)異的效價比,在人類心腦血管病防治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其抗血小板作用個體差異很大,約25%~40%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嚴重影響了其干預效果,已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臨床問題。筆者認為,從長期服用抗血小板劑量阿司匹林的心腦血管病患者中篩選AR患者,從線粒體基因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MtSNP)尋找其基因差異位點,可為臨床及早預測AR并制定合理干預策略奠定基礎;同時運用均勻設計優(yōu)化方法 ,對AR患者的血小板進行體外干預,探索防治AR抗血小板中藥的最佳配伍組合和配比關系,發(fā)揮中藥復方多靶點干預特點,可為臨床研發(fā)防治AR的有效復方中藥制劑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Aspirin is the most classical antiplatelet drug. With its excellent titer ratio, aspir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uman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bout 25% of aspirin resists aspirin resistance to aspirin resistanc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and has become a clinical issue of great concern.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AR patients were screened from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ho took long-term antiplatelet aspirin, and their gene difference sites were found from mitochondrial gen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mtSNPs).It can lay a foundation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AR and rational intervention strategy in clinic,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use uniform design optimization method to intervene platelet of AR patients in vitro, and to explore the best combination and proportion of anti-platelet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R.Giving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target intervention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can provide a new idea for clin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for A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作者單位】: 中日友好醫(yī)院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中心;
【分類號】:R2-0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斌 ,何曉瑾 ,李春婷;中藥抗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心絞痛治療中的地位研究進展[J];國醫(yī)論壇;2004年01期
2 鄧潤潔;寇俊萍;余伯陽;;中藥有效成分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海峽藥學;2006年04期
3 于揚;劉兆平;王新華;毛源杰;王建中;霍勇;;代謝綜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6年16期
4 陳達理;中藥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J];血栓與止血學雜志;1995年04期
5 武源;郭宏寶;王鐵軍;王銀葉;;幾種中藥組分對家兔體外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比較[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7年09期
6 張瑞濤;王暉;陳麗;;均勻設計法篩選鹽酸川芎嗪促透劑組方的最佳配比[J];中草藥;2007年01期
7 劉婷,秦彩玲,張毅,康立源,孫有富,張伯禮;丹參、三七不同比例配伍對正常家兔血小板聚集性、粘附性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2年08期
8 史秀麗;傅佳;李光武;;血小板靶向中藥有效成分及單體研究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6年05期
9 張妍;梁靜;周玉杰;謝英;李艷芳;趙迎新;劉宇揚;;通心絡有效干預阿司匹林抵抗現(xiàn)象的臨床觀察[J];中國綜合臨床;2006年09期
10 秦彩玲,劉婷,張毅,孫有富,張淑運,張伯禮;復方丹參方對正常家兔血漿血小板粘聚性及TXA_2、PGI_2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2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永華,劉桂菊;盆腔炎湯治療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效果[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程慧珍;丁伯平;黃幀檜;;中藥在高血壓治療中的應用[J];北京中醫(yī)藥;2008年08期
3 王婕;郭利平;王怡;;中藥對血小板功能影響的研究進展[J];北京中醫(yī)藥;2008年11期
4 劉會紅;萬秀英;李紅英;陳少軍;孫久林;;益氣活血利水法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48例[J];北京中醫(yī)藥;2011年10期
5 文繼紅;呂文偉;周福波;郭云輝;張慶勇;付艷;陳霞;;腦舒康膠囊對大鼠血液流變學及血栓形成的影響[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2期
6 姚秀玲;劉萬珍;劉爽;;代謝綜合征腎損傷[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李忠思;劉振華;劉麗華;;磷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觀察[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8 張永和,于秀華,黃曉微;克栓膠囊對血瘀證動物模型大鼠血漿TXB_2、6-Keto-PGF_1α水平的影響[J];長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9 李長田;王海波;賈傳文;;人參、西洋參和三七提取物抗凝血活性的研究[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10 張曉霞,王凈凈;從中西醫(yī)結合“血瘀”角度認識癲癇治療[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5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劉劍剛;史大卓;;活血化瘀中藥有效組分及配伍的細胞流變學研究[A];第五次全國中醫(yī)藥防治血栓病學術交流會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血栓病分會換屆改選工作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李家明;趙永海;馬逢時;何勇;張德帥;任海波;;川芎嗪芳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A];中醫(yī)藥理論與應用研究——安徽中醫(yī)藥繼承與創(chuàng)新博士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王東生;陳方平;唐發(fā)清;;基于FAK/Calpain為中心的血小板信號轉(zhuǎn)導網(wǎng)絡的活血化瘀中藥研究策略[A];第二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診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黃光英;鄒欣;王開富;徐麗君;龔兟;;玄芷鎮(zhèn)痛片對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漿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影響[A];第十一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微循環(huán)學術會議會議指南及論文摘要[C];2011年
5 史大卓;;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對策[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老年醫(yī)學學術會議暨第三屆全國老年動脈硬化與周圍血管疾病專題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6 商洪才;高秀梅;郭利平;張萌;潘桂湘;張伯禮;;丹參三七配比優(yōu)選及信息綜合評價[A];中國當代新醫(yī)藥論叢[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玉峰;黃芪丹參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2 李秀玲;精制血府逐瘀復方配伍的藥效物質(zhì)基礎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3年
3 侯永忠;復方川芎當歸對血管細胞作用機理[D];天津大學;2004年
4 王培利;益氣活血治法促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實驗研究及其療效評價[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6年
5 曾桂鳳;復方丹參配伍的化學物質(zhì)基礎和藥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6年
6 陳世偉;大鼠對膳食誘導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易感性、大豆異黃酮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7 焦士龍;微波提取中藥有效成分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8 褚襄萍;藥對麻黃—地龍抗哮喘藥效物質(zhì)基礎與作用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9 張榮坤;痛風病的證治與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10 王張;基于代謝組學的民族藥燈盞細辛、沙棘有效性評價及作用機制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妍娟;釀醋工藝轉(zhuǎn)化野葛根成分的營養(yǎng)學評價[D];鄭州大學;2010年
2 袁思斯;愈癇靈顆粒對KA致癇大鼠學習記憶能力與海馬神經(jīng)元凋亡的影響[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陶然;針藥結合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型)的臨床療效觀察[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常躍興;45家藥廠復方丹參片質(zhì)量評價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黃張森;丹酚酸A通過抑制3羧基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途徑降低血小板激活和動脈血栓形成[D];浙江大學;2011年
6 宋子凱;通心絡對家兔動脈粥樣硬化模型VCAM-1及PAI-1表達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海波;人參、西洋參和三七抗凝血活性及與藥性關系的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8 郝Z,
本文編號:17098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xiyjh/170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