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藥渣中半纖維素多糖的提取純化、結構解析及抗腫瘤、抗菌膜活性物質(zhì)的篩選
發(fā)布時間:2020-10-22 14:15
選題依據(jù):黃芪,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大宗藥材之一。根據(jù)估算,每年我國使用的黃芪藥材達到了10萬噸,因此每年會有數(shù)萬噸黃芪藥渣產(chǎn)生。當前,對藥渣的再利用都集中應用于制成各種食用菌的底料、制成肥料、動物飼料等。但是這些衍生產(chǎn)品的附加值比較低,在生產(chǎn)過程中甚至會造成環(huán)境的二次污染。中藥藥渣主要由細胞壁的成分組成,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植物細胞壁的組分(半纖維素、果膠)中含有許多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多糖成分,因此被稱為未被開發(fā)的“藥物資源庫”。周素梅等發(fā)現(xiàn)麥麩細胞壁半纖維素中的阿拉伯木聚糖的抗腫瘤活性比較高。本課題組前期發(fā)現(xiàn)黃芪藥渣中的半纖維素主要含有阿拉伯糖和木糖等單糖,推測該多糖組分可能具有抗腫瘤等生物活性。因此,從黃芪藥渣中開發(fā)具有抗腫瘤等生物活性的多糖產(chǎn)品,對于實現(xiàn)黃芪資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大意義。目的:提取純化黃芪藥渣中的半纖維素,解析其結構,并評價其體外抗氧化活性、抗人肺腺癌細胞的活性以及抗菌膜活性。為黃芪藥渣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糖的開發(fā)利用提供理論基礎。研究方法與研究內(nèi)容:通過分級提取法從黃芪藥渣中提取半纖維素,運用離子交換層析、凝膠過濾層析對提取的藥渣半纖維素進行了分離純化。運用凝膠色譜法測定藥渣半纖維素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采用GC-MS法測定其單糖組成,通過甲基化方法確定單糖之間的連接位點,并結合IR、NMR分析其結構。體外抗氧化活性評價包括羥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清除實驗。評價了黃芪藥渣半纖維素對人肺腺癌細胞A549細胞和人正常肺上皮細胞BEAS-2B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建立了體外菌膜模型并用于篩選抗菌膜活性物質(zhì)。評價了黃芪藥渣半纖維素、微生物代謝產(chǎn)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菌膜的破壞作用。研究結果:1、從黃芪藥渣中提取純化獲得了4個半纖維素組分,分別記為AX-I-1、AX-I-2、AX-I-3、AX-I-4。2、研究了4個半纖維素組分的化學結構,發(fā)現(xiàn)AX-I-1含有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其摩爾比為0.006:14.113:8.284:0.116:0.468:1,通過甲基化分析確定其主鏈中含有阿拉伯糖和木糖,并通過β-(1→2),(1→3),(1→4)糖苷鍵組成,支鏈由(1→4)βArap,(1→3)βGalp,(1→2)βMan組成,非還原末端由αRhap,βGclp,βGalp組成。發(fā)現(xiàn)AX-I-2中含有阿拉伯糖、木糖,其摩爾比為11.2:8.9。AX-I-2中單糖殘基的連接方式為:→4)-D-Xylp-(1→、→4)-D-Arap-(1→。AX-I-3中含有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通過計算得到其摩爾比為10.4:79.3:1.1。AX-I-3中單糖殘基的連接方式為:→2,3,4)β-D-Xylp(1→、→4)β-D-Arap(1→、→5)β-D-Glcp(1→。AX-I-4中含有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通過計算得到其摩爾比為12.6:76.1:2.4。AX-I-4中單糖殘基的連接方式為:→2,3,4)β-D-Xylp(1→、→4)β-D-Arap(1→、→5)β-D-Glcp(1→。3、當濃度在0.1~0.5 mg/mL之間時,4種半纖維素對羥自由基的清除率在5%左右。AX-I-1對超氧自由基的體外清除率在10%左右,AX-I-2,AX-I-3對超氧自由基的體外清除率在30%左右,AX-I-4對超氧自由基的體外清除率在40%左右。當多糖濃度在0.1~0.5 mg/mL之間時,AX-I-2,AX-I-3和AX-I-4對DPPH的體外清除率在30%左右。AX-I-1對DPPH的體外清除率在5%左右。4、當AX-I-1的濃度為1 mg/mL時,AX-I-1對A549細胞有殺傷作用,給藥后其細胞活力在70%左右。在該濃度下AX-I-1對BEAS-2B細胞也有較強的殺傷作用。當AX-I-3的濃度在100~1000μg/mL之間時,AX-I-3對A549細胞有較強的殺傷作用。當AX-I-3的濃度為1 mg/mL時,給藥后其細胞活力在50%左右。當AX-I-4的濃度在200~1000μg/mL之間時,AX-I-4對A549細胞有殺傷作用,給藥后其細胞活力在80%左右。5、AX-I-1、AX-I-2、AX-I-3、AX-I-4對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膜均無破壞作用。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和乳桿菌L1/L5/L7的代謝產(chǎn)物對白色念珠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膜均具有顯著的破壞作用。并發(fā)現(xiàn)大腸桿菌代謝產(chǎn)物中抗菌膜活性成分是蛋白質(zhì),該蛋白質(zhì)通過下調(diào)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膜形成相關基因的轉(zhuǎn)錄從而發(fā)揮抗菌膜作用。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和乳桿菌L1/L5/L7的代謝產(chǎn)物對白色念珠菌的生長無顯著性影響。大腸桿菌和綠膿桿菌的代謝產(chǎn)物對金葡菌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乳桿菌L1/L5/L7的代謝產(chǎn)物完全抑制其生長。結論:從黃芪藥渣中提取純化獲得了4個半纖維素組分。采用HPLC凝膠色譜法、GC-MS單糖組成分析、GC-MS甲基化分析、IR和NMR解析了AX-I-1、AX-I-2、AX-I-3、AX-I-4的結構。評價了4種半纖維素組分的抗氧化活性,并評價4種半纖維素組分的抗腫瘤、抗菌膜活性。結果表明AX-I-1、AX-I-2、AX-I-3和AX-I-4均有一定的體外抗氧化活性。AX-I-3對A549細胞有較強的殺傷作用,同時也能殺傷BEAS-2B細胞,有一定的細胞毒性。AX-I-1、AX-I-2、AX-I-3和AX-I-4均無抗白色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膜活性。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284;R285
【部分圖文】:
第三章 黃芪藥渣半纖維素的提取純化以 lgMw為縱軸,作圖,得到標曲,并計算得到線性方程。糖 AX-I-1、AX-I-2、AX-I-3、AX-I-4 分別配制成濃度為 2 mg得的 tR帶入方程即可計算得到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結果藥渣半纖維素多糖 AX-I 的純度和得率中提取得到的黃芪藥渣半纖維素多糖 AX-I 為淡黃色粉末,粗素多糖含量為 78.1%,經(jīng) Sevage 法除蛋白后多糖含量 92.3%。age 法除蛋白質(zhì)條件優(yōu)化該實驗探討得出用 Sevage 法除藥渣粗多糖中的蛋白質(zhì)需要的 3.1 可知,Sevage 法除蛋白質(zhì)重復 4 次后,蛋白質(zhì)殘留量僅有量仍有較大的增加,因此得出 Sevage 法脫除藥渣多糖中蛋白為 4 次。
黃芪藥渣半纖維素多糖(AX-I)的DEAE-纖維素52陰離子交換層析
黃芪藥渣中半纖維素多糖的提取純化、結構解析及抗腫瘤、抗菌膜活性物質(zhì)的篩選結果如圖 3.3 所示。圖 3.2 黃芪藥渣半纖維素多糖(AX-I)的 DEAE-纖維素 52 陰離子交換層析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51703
【學位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284;R285
【部分圖文】:
第三章 黃芪藥渣半纖維素的提取純化以 lgMw為縱軸,作圖,得到標曲,并計算得到線性方程。糖 AX-I-1、AX-I-2、AX-I-3、AX-I-4 分別配制成濃度為 2 mg得的 tR帶入方程即可計算得到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結果藥渣半纖維素多糖 AX-I 的純度和得率中提取得到的黃芪藥渣半纖維素多糖 AX-I 為淡黃色粉末,粗素多糖含量為 78.1%,經(jīng) Sevage 法除蛋白后多糖含量 92.3%。age 法除蛋白質(zhì)條件優(yōu)化該實驗探討得出用 Sevage 法除藥渣粗多糖中的蛋白質(zhì)需要的 3.1 可知,Sevage 法除蛋白質(zhì)重復 4 次后,蛋白質(zhì)殘留量僅有量仍有較大的增加,因此得出 Sevage 法脫除藥渣多糖中蛋白為 4 次。
黃芪藥渣半纖維素多糖(AX-I)的DEAE-纖維素52陰離子交換層析
黃芪藥渣中半纖維素多糖的提取純化、結構解析及抗腫瘤、抗菌膜活性物質(zhì)的篩選結果如圖 3.3 所示。圖 3.2 黃芪藥渣半纖維素多糖(AX-I)的 DEAE-纖維素 52 陰離子交換層析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凡茸;李科;郝霞;王桂臻;秦雪梅;;基于單糖指紋圖譜技術的速生黃芪與野生黃芪的鑒別[J];中草藥;2015年14期
2 方井晉;郭旺明;徐龍軍;姚善涇;;陰離子交換HPLC法精確測定肝素鈉中的多硫酸軟骨素和硫酸皮膚素[J];藥物分析雜志;2013年04期
3 安曉娟;馮琳;宋紅平;李師翁;;淫羊藿多糖的分離純化及結構初步分析[J];生物學雜志;2012年03期
4 潘華峰;鄧喬丹;馮毅翀;趙自明;;中藥渣綜合利用的可行性分析[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年08期
5 裴月湖;華會明;李占林;陳剛;;核磁共振法在苷鍵構型確定中的應用[J];藥學學報;2011年02期
6 林妲;彭紅;余紫蘋;阮榕生;胡崢嶸;王娜;劉玉環(huán);張錦勝;;半纖維素分離純化研究進展[J];中國造紙;2011年01期
7 任俊莉;彭鋒;彭新文;孫潤倉;;農(nóng)業(yè)秸稈半纖維素分離及純化技術研究進展[J];纖維素科學與技術;2010年03期
8 杜秀菊;張勁松;潘迎捷;;核磁共振技術在食用菌多糖結構分析中的作用[J];中國食用菌;2010年01期
9 姚穆;孫潤軍;陳美玉;來侃;;植物纖維素、木質(zhì)素、半纖維素等的開發(fā)和利用[J];精細化工;2009年10期
10 盧穹宇;姬勝利;;核磁共振技術在糖類結構解析中的應用[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8年03期
本文編號:28517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285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