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謝組學技術的紫菀化學成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14 13:30
紫菀為常用中藥,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干燥根及根莖,別名青菀、還魂草等,生于低山陰坡濕地、山頂和低山草地及沼澤地,海拔400-2000米。具有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的功效,常用于痰多咳喘,新久咳嗽,老嗽咳血。紫菀分布于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山西等地。河北省安國及安徽省亳州等地有大量栽培,為河北省道地藥材。本研究旨在利用代謝組學技術,建立高效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方法對紫菀藥材進行化學成分定量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和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方法對不同采收期的紫菀、不同部位的紫菀及不同炮制品的紫菀進行化學成分差異分析。第一部分HPLC-MS/MS法同時測定紫菀中9種化學成分目的:建立HPLC-MS/MS法同時測定紫菀中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異鼠李素、東莨菪內(nèi)酯、傘形花內(nèi)酯、阿魏酸、咖啡酸和綠原酸9種化學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動相為水(0.05%甲酸)-乙腈(0.05%甲酸),梯度洗脫,體積流量0.8 mL/min,進樣量10μL,柱溫30℃;采用電噴霧離子源進行負離子模式監(jiān)測,多反應監(jiān)測模式(MRM)用于定量分析,源噴射電壓為-4500 V,離子源溫度為650℃。結(jié)果: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異鼠李素、東莨菪內(nèi)酯、傘形花內(nèi)酯、阿魏酸、咖啡酸和綠原酸分別在0.970-30.30μg/mL(r=0.9987)、0.498-15.55μg/mL(r=0.9996)、0.014-0.438μg/mL(r=0.9995)、0.022-21.95μg/mL(r=0.9985)、0.011-1.100μg/mL(r=0.9995)、0.008-0.247μg/mL(r=0.9998)、0.194-6.050μg/mL(r=0.9996)、0.197-6.150μg/mL(r=0.9995)和1.459-45.609μg/mL(r=0.9990)線性關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在97.43%-103.87%,精密度RSD值為1.95%-3.09%。結(jié)論:本法簡便、快速、靈敏度高、專屬性好,可用于紫菀中9種化學成分的同時測定。第二部分基于uplc-q-tof-ms技術分析不同采收期紫菀的成分變化目的:運用uplc-q-tof-ms技術對不同采收期的紫菀進行化學成分差異研究。方法:采用uplc-q-tof-ms技術對3個不同采收期的紫菀進行檢測,利用agilentporoshell120ec-c18色譜柱(100mm×2.1mm,2.6μm)、0.1%甲酸水-0.1%乙腈溶液為流動相梯度洗脫、在esi源正離子模式下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利用markerview對數(shù)據(jù)進行pca分析,尋找不同采收期紫菀的化學成分差異。結(jié)果:不同采收期的紫菀化學成分明顯不同,根據(jù)對照品和化合物質(zhì)譜圖庫,鑒定出4個差異代謝物,分別為槲皮素、山奈酚、槲皮苷和白樺脂醇,其中采收期為2月份時,槲皮素、山奈酚和白樺脂醇的含量較高,采收期為11月份時,槲皮苷的含量較高。結(jié)論:從代謝組學整體角度來看,不同采收期的紫菀化學成分差異明顯,該方法為紫菀的采收及其臨床應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jù)。第三部分基于代謝組學技術的紫菀不同部位和不同炮制品的化學成分研究目的:運用gc-tof-ms的植物代謝組學技術對紫菀不同部位和不同炮制品進行化學成分差異研究。方法:采用氣相色譜-飛行時間質(zhì)譜(gc-tof-ms)技術分別對8個批次的紫菀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紫菀和蜜紫菀進行檢測,利用umea公司的simca14.1軟件對結(jié)果進行pca分析及opls-da分析,用o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vip值,并結(jié)合t檢驗(t-test)的p值來尋找差異性表達代謝物。結(jié)果:紫菀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化學成分明顯不同,鑒定出的差異化合物92個,地下部分的紫菀中氨基酸和有機酸的含量明顯高于地上部分。生紫菀和蜜紫菀的化學成分明顯不同,鑒定出的差異化合物74個,生紫菀中氨基酸和有機酸的含量普遍偏高,炮制成蜜紫菀后,糖類成分含量明顯升高。另外還有一些氨基酸類成分、糖胺類成分和糖醇類成分的含量也有所不同。結(jié)論:從代謝組學整體角度來看,紫菀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紫菀和蜜紫菀化學差異明顯,不同部位用藥可導致其功效各有不同。
【學位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R284.1
【部分圖文】:
圖 3 紫菀不同采收期的 PCA 載荷圖ig.3 PCA-loadings of Aster tataricus in different collectionABCD
28圖 4 正離子模式下紫菀不同采收期的選擇離子趨勢圖:(1)2 月、(2)6月、(3)11 月A. 槲皮素 B. 山奈酚 C. 槲皮苷 D. 白樺脂醇Fig.4 Selected ion intensity trend plots of Aster tataricus in differentcollection time: (1) February, (2) June, (3) NovemberA. Quercetin B. Kaempferol C. Quercitrin D. Betulin
36圖 2 b 組對 a 組的 PCA 得分散點圖a: 地上部分 b: 地下部分Fig. 2 Score scatter plot of PCA model for group b vs. aa: aerial part b: underground part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40727
【學位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R284.1
【部分圖文】:
圖 3 紫菀不同采收期的 PCA 載荷圖ig.3 PCA-loadings of Aster tataricus in different collectionABCD
28圖 4 正離子模式下紫菀不同采收期的選擇離子趨勢圖:(1)2 月、(2)6月、(3)11 月A. 槲皮素 B. 山奈酚 C. 槲皮苷 D. 白樺脂醇Fig.4 Selected ion intensity trend plots of Aster tataricus in differentcollection time: (1) February, (2) June, (3) NovemberA. Quercetin B. Kaempferol C. Quercitrin D. Betulin
36圖 2 b 組對 a 組的 PCA 得分散點圖a: 地上部分 b: 地下部分Fig. 2 Score scatter plot of PCA model for group b vs. aa: aerial part b: underground part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鳳云;伍海濤;韓亮;;敗醬草總皂苷對大鼠潰瘍性結(jié)腸炎的治療作用及代謝組學的初步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5年02期
2 宋添添;牟瑛;張桂英;;白樺脂醇的體內(nèi)抗腫瘤作用及機制[J];世界中醫(yī)藥;2014年07期
3 王丹;譚忠德;王瑛;;UV法測定紫菀中總黃酮類成分的含量[J];吉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4 王甫成;夏成凱;栗進才;龔道鋒;唐超;;HPLC同時測定紫菀中5種黃酮類成分[J];中成藥;2012年02期
5 劉暢;茍建敏;何珺;;綠原酸的分離純化工藝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6 曹思思;王偉明;霍金海;任曉蕾;;HPLC法測定紫菀及其蜜炙品中槲皮素及山奈酚含量[J];中醫(yī)藥信息;2011年06期
7 周艷明;郭欣碩;黃新;朱水芳;;基于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技術的代謝組學方法在轉(zhuǎn)植酸酶基因玉米代謝物指紋圖譜分析中的應用[J];生物技術通訊;2010年06期
8 郭娜;范斌;彭娟;閆寒;馬芳;于友華;;基于超高效液相-飛行時間質(zhì)譜技術的中藥女貞子代謝組學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年10期
9 牛倩;王德群;劉耀武;;亳州栽培藥材的歷史變遷[J];安徽醫(yī)藥;2010年02期
10 李艷;羅開萍;陳園園;林勇;陳全斌;;淺析我國紫菀的研究現(xiàn)狀[J];廣西輕工業(yè);2010年01期
本文編號:2840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284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