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荊苷對慢性應激合并高脂飲食誘導的小鼠肝臟損傷模型作用的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19 21:3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肝病之一。有研究指出,NAFLD的流行被認為是高脂肪的飲食結構伴隨長期持續(xù)的慢性壓力的結果。脂肪富余的生活方式可以誘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而慢性應激(CS)可以加速NAFLD的病理過程。國際指南報道,目前沒有藥物可用于治療NAFLD,NAFLD患者唯一的治療方法是用諸如飲食和運動等的措施干預。因此,許多補充療法,特別是具有調節(jié)肝臟脂質代謝和炎癥浸潤作用的中草藥,正在被用來研究治療NAFLD。前期研究及文獻研究表明,牡荊苷有較好的調節(jié)脂質代謝的能力和抗炎活性。因此,基于此,本課題模擬現(xiàn)代社會高壓和營養(yǎng)富余的生活環(huán)境,驗證兩因素對肝臟的影響,并提出“牡荊苷可改善慢性應激狀態(tài)下的高脂飲食喂養(yǎng)小鼠的肝臟脂肪變性和炎性浸潤”的科學假設,研究牡荊苷對高脂喂養(yǎng)合并慢性應激小鼠肝臟脂肪沉積和炎性浸潤的作用及其機制,為NAFLD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為牡荊苷藥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實驗依據(jù)。目的:以高脂飼喂和應激夾尾誘導小鼠肝臟脂肪變性和炎性浸潤,初步評估牡荊苷拮抗小鼠脂肪變性和炎性浸潤的藥效及病理損傷改善特點,考察牡荊苷干預后對小鼠高脂喂養(yǎng)合并慢性應激損傷后的肝臟中脂質合成通路SREBP-1c/FAS/ACC和經(jīng)典炎癥通路TLR4/NF-κB的影響,包括SREBP-1c、FAS、ACC、TLR4、NF-κB的mRNA和蛋白,以及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活化和浸潤。方法:一、牡荊苷對高脂喂養(yǎng)合并慢性應激小鼠肝臟的作用雄性C57BL/6小鼠隨機分為正常組、應激組、高脂組、高脂應激組、牡荊苷組(40mg/kg)。實驗方法如下:空白組(Control group)小鼠飼喂基礎日糧;應激組(CS group),給小鼠喂食基礎日糧并給予夾尾應激;高脂組(HFD group),小鼠喂高脂飲食;高脂應激組(CSHFD group),小鼠喂高脂飼料,并給予夾尾應激;牡荊苷組(VX group),小鼠高脂飲食并給予應激,同時給予5周的牡荊苷灌胃(40mg/kg/天)。檢測指標:體重、肝臟重量、脾臟重量、胸腺重量、肝臟系數(shù)、脾臟系數(shù)、胸腺系數(shù)、血清中AST、ALT、TC、TG含量,肝臟中TC、TG、TNF-α、IL-6含量。肝臟病理切片觀察。二、牡荊苷對高脂喂養(yǎng)合并慢性應激小鼠肝臟的脂質沉積和炎性浸潤改善的作用機制研究檢測體內模型肝組織中脂質合成限速酶SREBP-1c/FAS/ACC和經(jīng)典炎癥通路TLR4/NF-κB相關基因和蛋白的表達,以及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活化和浸潤。結果:一、牡荊苷對高脂喂養(yǎng)合并慢性應激小鼠肝臟脂質沉積的作用相較空白組,高脂組和高脂應激組的血清和肝臟TC水平均顯著升高;血清TG水平僅高脂應激組的顯著升高,而肝臟TG水平在應激組、高脂組和高脂應激組中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給藥5周能顯著降低高脂應激組中的血清和肝臟TC、TG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與空白組比較,高脂組和高脂應激組的血清AST水平顯著升高(p0.01),而關于血清ALT水平,僅有高脂應激組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牡荊苷給藥能降低血清AST和ALT水平(p0.01)。提示高脂和應激雙因素對小鼠脂質沉積和肝臟損傷作用更明顯,牡荊苷能改善它們所造成的肝臟損傷,減少脂質沉積。二、牡荊苷對脂質合成限速酶SREBP-1c/FAS/ACC的影響在高脂應激組模型中,牡荊苷干預后,SREBP-1c、FAS、ACC的mRNA和蛋白表達均顯著降低(P0.05或P0.01)。三、牡荊苷對高脂喂養(yǎng)合并慢性應激小鼠肝臟炎性浸潤的作用對比空白組、應激組、高脂組,高脂應激組動物肝組織中TNF-α和IL-6水平顯著升高。牡荊苷給藥顯著降低了高脂應激組小鼠肝臟中TNF-α水平。四、牡荊苷改善慢性應激合并高脂小鼠肝臟炎性浸潤的機制研究在高脂應激組模型中,牡荊苷干預后,TLR4、NF-κB的mRNA和蛋白表達均顯著升高(P0.05或P0.01);高脂應激組小鼠肝臟中巨噬細胞明顯多于其余三組,給藥后巨噬細胞表達減少。高脂應激組小鼠肝臟中中性粒細胞陽性表達明顯多于正常組、應激組、高脂組,且聚集成團,給藥后,中性粒細胞減少。結論:牡荊苷能改善高脂喂養(yǎng)合并慢性應激小鼠肝臟的脂質沉積和炎性浸潤,其作用可能是通過抑制脂質合成限速酶SREBP-1c/FAS/ACC和炎癥通路TLR4/NF-κB、減少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而實現(xiàn)的。
【學位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285.5;R-332
本文編號:2823012
【學位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285.5;R-3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唐海明;陳建南;張揚;賴小平;黃松;;HPLC法同時測定不同來源溪黃草藥材中8個水溶性成分的含量[J];藥物分析雜志;2015年02期
2 駱菁怡;張立婷;魯明霞;劉雅莉;肖萍;;二甲雙胍與維生素E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系統(tǒng)評價[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4年12期
3 陳春蓮;;脂肪因子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進展[J];華夏醫(yī)學;2012年06期
4 程勇;趙亞敏;蘇劍;尹體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8、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09年03期
5 張羽萍;華靜;;庫普弗細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8年04期
6 陳念;;熊去氧膽酸治療脂肪肝的研究進展[J];右江醫(yī)學;2006年05期
7 魏永杰;張華;;細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國際消化病雜志;2006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袁慧琦;基于Sirt1/p53介導的凋亡通路探討牡荊苷拮抗酒精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230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hongyaolw/28230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