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減壓對小鼠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 快速減壓 減壓病 小鼠 細胞因子 出處:《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 觀察快速減壓對小鼠血清IL 1β、IL 6和IL 10水平的影響 ,以探討細胞因子在減壓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方法 2 1只小鼠隨機分為快速減壓組 (14只 )和正常對照組 (7只 )。快速減壓組經(jīng)60 0kPa壓縮空氣暴露后 ,用 1min快速減壓至常壓 ,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減壓后快速減壓組小鼠及正常對照組小鼠血清IL 1β、IL 6和IL 10水平。結果 快速減壓組小鼠減壓后 1h時血清IL 1β和IL 6水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無顯著變化 ,3h組血清IL 1β和IL 6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 (均P 0 .0 5 )?焖贉p壓組小鼠 1h和 3h時血清IL 10水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快速減壓可導致小鼠血清IL 1β、IL 6水平顯著升高 ,誘發(fā)促炎癥介質(zhì)和抗炎癥介質(zhì)之間的失衡。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apid decompression on the levels of IL 1 尾, IL 6 and IL 10 in serum of mic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cytokin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ecompression sickness, 21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apid decompression group (n = 14)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n = 7). The rapid decompression group was exposed to 600 KPA compressed air. Rapid decompression to atmospheric pressure in 1 min, The serum levels of IL 1 尾, IL 6 and IL 10 were measured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in the rapid decompression group and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serum IL 1 尾 and IL 6 levels in the rapid decompress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t 1 hour after decompression. The levels of serum IL 1 尾 and IL 6 in 3 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ll P 0. 05). The serum IL 10 levels in the rapid decompress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at 1 h and 3 h. Conclusion Rapid decompression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level of IL 1 尾 and IL 6 in serum of mice, and induce the imbalance between pro-inflammatory and anti-inflammatory mediators.
【作者單位】: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高壓氧科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高壓氧科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高壓氧科
【分類號】:R8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偉,錢冬萌,閆志勇,趙百慧,付強,王斌;基因變構IL-2重組克隆的構建[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郭建,宋達琳,王燕鳴;糖尿病并發(fā)感染大鼠模型建立及TNFα的變化[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陳黎龍;朱曉彤;江青艷;高萍;束剛;傅偉龍;;三肽囊素對雞脾臟淋巴細胞增殖轉化、IL-2和IL-6分泌及其基因表達的影響[J];動物學報;2006年01期
4 劉曉勇,張海燕,呂嬰,李衛(wèi)紅;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人牙周膜細胞增殖與ALP活性表達的影響[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1年02期
5 張建鵬,李翠英;口腔腫瘤中轉化生長因子β對纖維連接蛋白可變剪切區(qū)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5年01期
6 陳翠麗,施定基;轉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hG-CSF)基因的魚腥藻的構建[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陳素娟,董曉軍,孫曉麗,鐘暉;白細胞介素-4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其初步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2年01期
8 姚惠琴,王陽,鄭潔,李金成,宋新;急性泌尿系感染病人血、尿IL-8水平變化的研究[J];北京醫(yī)學;2001年01期
9 王莒生;劉欣;李萍;梁代英;苑惠清;劉薇;;養(yǎng)陰益氣合劑對正常及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調(diào)節(jié)[J];北京中醫(yī);2006年02期
10 茅敏,黃秀深,賈波;小柴胡湯誘導單核細胞產(chǎn)生腫瘤壞死因子的實驗研究[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萍;SAg-SEB和MDV誘導雛雞與荷瘤小鼠免疫學變化及細胞凋亡的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0年
2 李術;奶山羊氟病毒理學的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3 宋慧鋒;人胎兒皮膚無瘢痕愈合機制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4 劉輝;LPS誘導的巨噬細胞珠高、低反應并存及其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5 張巧艷;中藥蛇床子的植物資源、種內(nèi)變異和抗骨質(zhì)疏松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6 范雄林;結核分枝桿菌基因疫苗的構建及其免疫學特性的初步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7 宋宗明;IL-1Ra對培養(yǎng)RPE炎前因子表達和實驗性PVR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8 劉振華;基于樹突狀細胞途徑的多發(fā)性骨髓瘤CTLs誘導及其免疫生物學特征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9 劉建平;腺病毒介導AT2R轉基因?qū)ρ芷交〖毎飳W行為影響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1年
10 李玲;激活誘導細胞死亡在乙型肝炎發(fā)病機制中的意義[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慶永;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T淋巴細胞TCR/CD3復合物介導的信號傳導的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0年
2 辛洪U_;重組人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3 陳戰(zhàn);腫瘤壞死因子受體:Fc融合蛋白對多器官衰竭作用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4 楊國峰;畢赤氏酵母/hGM-CSF工程菌的構建及表達分析[D];華南熱帶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5 王雪峰;白介素-1β在人子宮內(nèi)膜、顆粒細胞上的表達及其與胚胎著床的關系[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6 趙平;大鼠急性胰腺炎動物模型的建立和相關性肺損傷發(fā)生機制的初步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1年
7 王紅梅;宮頸癌單克隆抗體AU14-1介導效應細胞對靶細胞的細胞毒[D];江西醫(yī)學院;2001年
8 張俊才;不同佐劑對卡介苗的特異性體液免疫與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的免疫增強作用的研究[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9 劉丹;抗支口服液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模型鼠免疫學機理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10 李媛;牛流行熱病毒JB76H株G蛋白及牛白細胞介素-2基因在重組痘苗病毒中的表達[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藺世龍,劉景昌;快速減壓對豚鼠外周微循環(huán)和大腦血流量的影響[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00年03期
2 王國忠 ,高春錦 ,葛環(huán) ,夏成青;減壓病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達[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03年02期
3 張紅專,周海維,席允平,李聳巖,許衛(wèi)國,尹承宇,李學文;實驗性減壓病時家兔體內(nèi)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含量的變化[J];中華航海醫(yī)學與高氣壓醫(yī)學雜志;2002年04期
4 張華;脊髓型減壓病12例治療體會[J];交通醫(yī)學;1999年03期
5 席允平,劉和平,許傳喜,孫志勇,宋小興,路國強;實驗性減壓病兔血清NO和SOD的含量變化及其意義[J];中華航海醫(yī)學與高氣壓醫(yī)學雜志;2003年02期
6 陶恒沂,劉軼永,錢炳龍,,崔風軍;急性減壓病并發(fā)陽萎一例報告[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1995年01期
7 蔣仲賢;減壓病293例治療分析[J];廣州醫(yī)藥;1996年06期
8 Sulaiman Z M;彭小平;;循環(huán)氣泡原發(fā)點與減壓病癥狀部位的相關[J];航空軍醫(yī);1997年04期
9 張靜雪;;太空減壓病[J];航天員;2010年04期
10 Conkin J;彭小平;;有關靜脈氣體栓子改進低壓減壓病預測的資料[J];航空軍醫(yī);199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光凱;吳鏑;石永亮;楊鷹;王淑欣;;高壓氧對實驗性減壓病兔脊髓誘發(fā)電位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高壓氧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高文華;;急性腦型減壓病的影像表現(xiàn)[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3 荊巖林;周述堯;高桂珍;;減壓病的加壓治療方法[A];救撈專業(yè)委員會2004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4 荊巖林;高桂珍;林文忠;;國家標準“減壓病加壓治療技術要求”編制體會[A];中國航海學會救撈專業(yè)委員會99年優(yōu)秀論文選[C];1999年
5 魏誠文;;加壓治療脊髓型急性減壓病12例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6 張磊;;載人航天工程中的減壓病及其防治[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高壓氧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7 彭慧平;盧曉欣;湯永建;房衛(wèi)紅;;急性重型潛水減壓病再加壓及高壓氧綜合治療36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六次全國高壓氧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8 李家頌;金偉;趙鶴鳴;吉宏偉;荊巖林;;對行業(yè)標準《200m氦氧飽和潛水減壓病處置原則》的幾點思考[A];2009年度救撈論文集[C];2009年
9 荊巖林;;減壓病的加壓治療方法[A];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10 魏誠文;;加壓治療脊髓型急性減壓病12例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六次全國高壓氧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海軍總醫(yī)院高壓氧科主任醫(yī)師 潘樹義邋潘曉雯;潛水十米是個坎兒[N];健康報;2008年
2 白瑞雪邋孫彥新;3大空間病考驗航天員[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3 本報記者 王丹邋楊秋蘭;航天環(huán)境醫(yī)學為航天員護航[N];健康報;2008年
4 王丹;航天員出艙面對四大挑戰(zhàn)[N];健康報;2008年
5 趙晴晴 徐青 受訪專家 鄒德威:解放軍306醫(yī)院院長 白學平:解放軍306醫(yī)院政委 張堅:解放軍306醫(yī)院醫(yī)務部主任 周雪峰:解放軍306醫(yī)院骨科副主任;神七宇航員的特殊保健[N];健康時報;2008年
6 紋華;潛水減壓病可望通過藥物預防[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4年
7 李曉宏;為了航天員正常出艙[N];人民日報;2008年
8 趙亞萍;新方:服藥保安全[N];科技日報;2004年
9 陽焰;水運動 旅游新葩[N];健康報;2004年
10 楊亞斌 特約記者 曾政雄;廣州軍區(qū)南沙醫(yī)療隊彈丸礁盤創(chuàng)醫(yī)療奇跡[N];解放軍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慈;減壓病時血小板的功能變化及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2 彭兆云;家兔高氣壓暴露后快速漂浮脫險預吸氧方案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范丹峰;高壓氧預適應對大鼠減壓病的預防作用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2 倪嘯曉;熱休克蛋白70在高壓氧預防減壓病中的作用機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2年
3 王海濤;極快速減壓致大鼠肺損傷特點及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7年
4 張錦程;乙醇治療急性脊髓型減壓病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吳建兵;飛行人員缺氧體驗訓練效果觀察及訓練方法的探討[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6 張榮佳;靜脈注射全氟化碳乳劑對大鼠減壓病的治療作用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035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150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