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模擬研究活性炭表面官能團對丙酮吸附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分子模擬研究活性炭表面官能團對丙酮吸附的影響
【摘要】:目的從分子層面解釋不同含量和種類的表面官能團對丙酮在活性炭中吸附的影響,從而了解不同濃度丙酮吸附應選擇活性炭的種類。方法利用蒙特卡洛法模擬氧含量為3 wt%,5 wt%,10 wt%,20wt%,加入官能團分別為羥基、羧基、羰基的活性炭,在303 K下對丙酮的吸附。結(jié)果在1.0 nm孔中,當丙酮濃度為10 ppmv時,除加入羧基使氧含量為20 wt%外,加入各種含量和種類的官能團對丙酮的吸附都是有利的。當丙酮濃度為1000 ppmv時,除加入羰基使氧含量為10 wt%外,加入官能團對丙酮的吸附都是不利的。結(jié)論當丙酮濃度低于10 ppmv時,選用1.0 nm氧含量為5 wt%官能團為羥基的活性炭吸附效果最好。對于濃度大于1000 ppmv的丙酮,選用孔徑為1.5 nm氧含量為10 wt%官能團為羧基的活性炭吸附效果最好。
【作者單位】: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聯(lián)合國家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關技術(sh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關鍵詞】: 丙酮 活性炭 官能團 分子模擬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1177038) 科技部支撐計劃(2009BAE72B04)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分類號】:R85
【正文快照】: 揮發(fā)性有機物(VOCs)是影響飛船座艙環(huán)境且危害航天員健康的一類重要污染物,因此對它們的濃度有嚴格限制[1]。丙酮作為一種常見的VOC,其處理受到廣泛重視。在眾多處理方法中吸附是一種節(jié)能高效應用廣泛的方法[2];钚蕴坑捎诰哂懈弑缺砻娣e和復雜孔結(jié)構(gòu),被廣泛應用于丙酮的吸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姜潔,何新星,何正杰,梁宏;密閉艙室內(nèi)幾種主要目標污染物的定量測量[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02年02期
2 樊啟志;張麗;董麗華;王東勝;孫崇飛;尹衍升;;載人深潛器艙室微量有害氣體凈化技術(shù)發(fā)展狀況[J];潔凈與空調(diào)技術(shù);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Xiong Sang;Sun Jianlin;Jiang Wei;Xu Yang;Zeng Yingfeng;Xia Lei;;Study on Surface Adsorption and Inhibition Behavior of Corrosion Inhibitors Contained in Copper Foil Rolling Oil[J];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2015年01期
2 徐玉福;胡獻國;俞輝強;張丹陽;薛騰;魏小洋;;生物油對發(fā)動機缸套摩擦學性能的影響[J];摩擦學學報;2013年05期
3 陳敏;楊有泉;鄧素芳;林營志;張翔;;二軸旋轉(zhuǎn)式植物濕潤栽培裝置的研制[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3年24期
4 何新星;吳大蔚;郭莉華;李曙光;徐國鑫;;航天環(huán)境毒理學研究進展[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13年06期
5 邱尚煌;劉有智;白梅;;密閉空間中H_2S,CO_2在MDEA中的理論溶解度模型[J];化工中間體;2011年03期
6 唐賢健;;太陽能聯(lián)合沼氣微型燃氣輪機的仿真研究[J];魯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4期
7 許紅;童敏曼;吳棟;肖剛;陽慶元;劉大歡;仲崇立;;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用于去除天然氣中H_2S的計算研究[J];物理化學學報;2015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姜潔;北京大氣中痕量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的濃度變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6年
2 李期斌;天然氣開采利用中若干熱物理基礎問題的分子動力學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3 張琛;土壤中多種雌激素干擾吸附、增強生物降解模型及機理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驕佼;鎂鋁水滑石低溫吸附脫除硫化氫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3年
2 陳家元;活性炭對三醋酸甘油酯的吸附特性及其在煙草中的應用[D];華僑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安慧,鄭經(jīng)堂;活性炭纖維[J];合成纖維工業(yè);1999年02期
2 許林軍,施莼,劉洪林,汪南平,樊軍文;潛艇艙室空氣污染與控制措施初探[J];海軍醫(yī)學雜志;2002年04期
3 鄭經(jīng)堂,張引枝,王茂章;多孔炭材料的研究進展及前景[J];化學進展;1996年03期
4 趙吉浩;高艷波;朱光文;葛運國;;海洋觀測技術(shù)進展[J];海洋技術(shù);2008年04期
5 何正杰,施鈞慧,余秉良,梁宏,于芳;密閉艙有害氣體的分析及初步評價[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1998年05期
6 冀志江,王曉燕,王靜,金宗哲;納米TiO_2及應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J];中國建材科技;2004年03期
7 陳根年;密閉環(huán)境中有害氣體控制技術(shù)[J];艦船科學技術(shù);1995年01期
8 王少波,周升如;潛艇艙室大氣組分分析概況[J];艦船科學技術(shù);2001年03期
9 彭光明;任凡;張瑤;鄧鑫萍;;潛艇艙室大氣環(huán)境技術(shù)發(fā)展研究[J];中國艦船研究;2012年05期
10 楊芬,劉品華;活性炭纖維在揮發(fā)性有機廢氣處理中的應用[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趙路陽;深潛器空氣環(huán)境控制數(shù)值模擬[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津偉;王三反;閆宏曄;彭蓉;唐玉霖;;吸附飽和苯酚的活性炭電化學再生的研究[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2 肖永厚;王樹東;袁權(quán);;浸漬活性炭脫除硫化氫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06年09期
3 鄭少平;李衛(wèi)平;;活性炭吸附去除重金屬研究進展[J];山西建筑;2007年14期
4 朱仙弟;梁華定;;活性炭對萘吸附的研究[J];科學技術(shù)與工程;2007年10期
5 吳春華;王成立;龔云峰;丁桓如;;活性炭增效處理的研究[J];凈水技術(shù);2007年05期
6 王學謙;寧平;蔣明;李子燕;楊月紅;;低濃度硫化氫在浸漬活性炭上的吸附及表征[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11期
7 康勱;;臭氧活性炭工藝去除微量氯仿的效果研究[J];中外能源;2008年01期
8 劉輝;方戰(zhàn)強;陳曉蕾;曾寶強;;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動力學研究[J];凈水技術(shù);2008年02期
9 傅潔琦;靳文廣;王羅春;丁桓如;;給水處理活性炭選擇標準的實例探討[J];凈水技術(shù);2010年02期
10 周青芝;趙桂芝;肖德濤;;活性炭局部降氡效率理論模型研究[J];原子能科學技術(shù);2012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青芝;肖德濤;趙桂芝;;活性炭局部降氡效率的理論模型研究[A];第十屆全國固體核徑跡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劉守新;;光催化再生型活性炭的研制[A];第19屆炭—石墨材料學術(shù)會論文集[C];2004年
3 高麒麟;包玉明;代仁勝;;微波再生活性炭的研究[A];中國環(huán)境保護優(yōu)秀論文集(2005)(下冊)[C];2005年
4 張聲俊;劉吉平;闞美秀;江玉玲;;以褐煤為原料制備活性炭的新技術(shù)[A];中國化工學會2011年年會暨第四屆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yè)節(jié)能節(jié)水減排技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陳燕丹;黃明X&;黃彪;;富鉀商陸原位活化制備活性炭的研究[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shù)大會——S11 木材及生物質(zhì)資源高效增值利用與木材安全論文集[C];2009年
6 劉錦周;謝安國;朱穎;龐秋鳴;;煙氣吸附脫硫的活性炭熱物性的模擬分析[A];2010全國能源與熱工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張娜;章征寶;龍yN錕;;活性炭改性處理水中砷的研究進展[A];全國給水排水技術(shù)信息網(wǎng)41屆技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8 李登新;江旭佳;仝偉;;廢棄麻織物制備活性炭研究[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09年
9 彭紹洪;李春娟;朱秀蓮;王連彬;倪曉連;;用廢棄香蕉樹制取活性炭的工藝研究[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10年
10 林鳳玲;葉李藝;沙勇;陳思源;;兩步法制備竹質(zhì)活性炭[A];中國顆粒學會2006年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魯香;新疆石油焦基活性炭的制備及應用研究[D];新疆大學;2011年
2 宋劍飛;活性炭吸附VOCs及其構(gòu)效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3 屈廣周;DBD等離子體降解活性炭吸附的有機物及活性炭再生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肖平;活性炭腸道驅(qū)鉛治療鉛中毒的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5 劉劍;微纖復合材料的制備與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德福;活性炭對氡動態(tài)吸附的影響因素研究[D];南華大學;2011年
2 廖岳華;活性炭表面性能的催化動力學分析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惠民;載苯活性炭微波輻照再生方法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4 魯偉;活性炭改性及其對二氧化碳吸附的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1年
5 徐凡;木質(zhì)活性炭自燃特性和機制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2年
6 范莉莉;除汞載硫、載碘活性炭的制備工藝研究[D];寧夏大學;2013年
7 馮培松;貴州煤制活性炭的技術(shù)研究[D];貴州大學;2007年
8 韓彬;稻草秸稈基活性炭的制備與應用[D];東華大學;2009年
9 顏濤;稻草秸稈活性炭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武漢工業(yè)學院;2009年
10 王曉s,
本文編號:10165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1016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