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肝臟體積測量在肝癌切除術及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級中的應用價值
本文關鍵詞:CT肝臟體積測量在肝癌切除術及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級中的應用價值
更多相關文章: CT肝臟體積測量 肝功能 Child-Pugh分級 原發(fā)性肝癌 肝癌切除術
【摘要】:研究目的:以分組的方式,分別對健康受檢者以及肝硬化患者進行CT檢查,應用CT肝臟體積測量技術來觀察肝硬化患者的肝臟形態(tài)改變,以此對肝硬化患者的肝臟功能C-P分級進行評估,并和臨床結果相比對,探討CT肝臟體積測量技術在肝硬化患者肝臟功能C-P分級中的應用;同時應用CT肝臟重建技術,對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分別進行術前、術后的肝臟體積與腫瘤體積的測量,與其他方法的結果比對,同時分析剩余肝臟體積與術后肝臟功能受損程度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而為手術治療提供更準確的信息和更有效的幫助。 研究對象: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之間在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行腹部CT增強檢查的經臨床實驗室檢查確診且無其他肝內病變的肝硬化患者,共95例,男64例,女31例,另選取同時期的無肝臟本身疾病或引起肝臟形態(tài)改變的其他疾病但因其他原因進行腹部CT增強檢查的受檢者作為對照組,共95例,上述患者均使用西門子Dual Source CT (DSCT)進行檢查,掃描程序選擇平掃加三期增強;另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間經病理證實的在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進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手術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共39例,男21例,女18例,以上患者所采用的檢查器械及掃描程序與前述肝硬化患者相同。 材料與方法:所有患者檢查前均須簽署患者知情同意書,并進行憋氣訓練以減少檢查中所產生的偽影。經肘正中靜脈給予對比劑(碘普羅胺370或歐乃派克350)90ml,隨后另給予生理鹽水10ml,注射速率為3.0ml/s,掃描開始30s后為動脈期,60s為平衡期,120s為延遲期。 將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C-P分級分3組,A級31例(男20例,女11例),B級43例(男30例,女13例),C級21例(14例,女8例),將對照組患者按年齡分為3組,20-35歲(A組,共27例,男14例,女13例),35-50歲(B組,共46例,男21例,女25例),50-65歲(C組,共22例,男9例,女13例),將所得圖像經工作站Volume軟件進行肝臟體積重建,并經軟件自動測算數據,對比不同組別患者間的差異。 掃描前測量患者的身高及體重,計算患者體表面積BSA(BSA(m2)=0.0071×身高(cm)+0.0133×體重(kg)-0.1971)[1],進而計算該患者的標準肝體積SLV(SLV=613×BSA(m2)+162.8)[2]。將術前進行腹部CT增強檢查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所得圖像經工作站Volume軟件進行肝臟體積重建,測量總肝體積、手術預測切除的肝臟體積及剩余肝體積,將軟件測算所得數據加以記錄,計算剩余肝體積率,隨后將術中切除的肝組織及腫瘤應用水置換法測量,將所得結果與術前預測切除的肝臟體積相比對。另一方面收集患者術前3天及術后兩周的肝臟功能實驗室檢查指標,如白蛋白、總膽紅素、膽堿酯酶及凝血酶原等,并分別進行C-P分級,將術前、術后兩者進行比對,以此將患者分為術后肝臟功能損害加深組與肝臟功能損害未加深組。 研究結果:肝硬化組各組間比較,總肝體積隨肝硬化病程逐漸加劇呈縮小趨勢,肝硬化總肝體積與C-P分級呈負相關。肝硬化組與對照組相比對,肝臟左外葉與尾葉的體積增大明顯,并且比較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總肝體積、左內葉以及右葉體積顯著縮小,兩組之間的差異相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對照組中,,總肝體積和年齡呈負相關,和身高、體重及體表面積呈正相關。所選39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于術前算得標準肝臟體積為753cm3-2085cm3,平均1590±290cm3,CT肝臟體積重建測得總肝體積為796cm3-1688cm3,平均1420±226cm3,標準肝體積與CT重建所得肝體積相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前述患者中,共17例患者于術后采用水置換法測量了術中實際切除的肝臟體積,將所得結果與術前CT肝臟體積重建測得的預測切除肝臟體積相比,計算準確性,兩者相比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周患者進行復查肝功能C-P分級,較術前C-P分級相比,共12例術后肝臟功能受損加深,剩余肝體積率平均54%±22%;術后肝臟功能受損未加深者共27例,其剩余肝體積率平均70%±11%,兩組數據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生理狀態(tài)下肝臟總體積伴隨年齡的增大而減小,隨BSA或體重增大而增大。肝硬化患者肝左外葉及尾葉增大,左內葉、右葉及總肝體積減小,且減小程度與肝硬化病程進展呈負相關系。 CT肝臟體積重建技術可以快捷、準確的測量原發(fā)性肝癌術前的總肝體積、預測切除肝體積及剩余肝體積,對術前臨床根據切除范圍制定手術方式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剩余肝體積率與術后肝臟功能損害呈負相關系,是預測術后肝臟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
【關鍵詞】:CT肝臟體積測量 肝功能 Child-Pugh分級 原發(fā)性肝癌 肝癌切除術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75.2;R735.7;R730.44
【目錄】: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8
- Abstract8-14
-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14-15
- 第1章 緒論15-17
- 第2章 綜述17-21
- 2.1 肝臟體積測量方法17-18
- 2.2 肝臟體積測量在臨床中的應用18-20
- 2.2.1 肝臟體積測量在肝癌切除術中的應用18-19
- 2.2.2 肝臟體積測量在慢性肝病中的應用19
- 2.2.3 肝臟體積測量在肝移植術中的應用19-20
- 2.3 小結20-21
- 第3章 材料與方法21-24
- 3.1 研究對象21-22
- 3.2 設備與掃描參數22
- 3.3 肝臟體積測量方法22
- 3.4 比較項目22-23
- 3.5 統(tǒng)計學方法23-24
- 第4章 結果24-30
- 4.1 肝硬化患者 A,B,C 三組之間總肝體積的比較24-25
- 4.2 對照組中不同年齡段分組的總肝體積比較25-26
- 4.3 肝硬化組與對照組的總肝體積及各葉體積的比較26-27
- 4.4 使用 CT 測量和公式計算所得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的總肝體積相比較27-28
- 4.5 術前使用 CT 肝臟體積測量方法得出的預測切除肝體積與術后使用水置換法得出的實際切除肝體積比較28-29
- 4.6 術后肝臟功能損害加深者與未加深者的殘肝體積率相比較29-30
- 第5章 討論30-34
- 5.1 使用 CT 測量肝臟體積的優(yōu)勢30
- 5.2 CT 肝臟體積測量的意義30-32
- 5.3 CT 肝臟體積測量的不足32
- 5.4 展望32-34
- 第6章 結論34-35
- 參考文獻35-40
- 作者簡介及在讀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0-41
- 致謝4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廖錦元;黃仲奎;龍莉玲;黎寧欽;;16層螺旋CT體積測量評估肝硬化肝葉大小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6年05期
2 黎一鳴,呂凡,白芝蘭,吉鴻,雷團結,楊全新;國人正常肝臟體積計算公式的研究及意義[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2年07期
3 李金平;姜慧杰;;多層螺旋CT肝體積測量及臨床應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年17期
4 張海燕;劉立新;劉麗云;石永強;;肝硬化患者肝組織中IGFBPrP1與TGF-β_1/Smad3信號通路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0年01期
5 徐菲;沈文;祁吉;;多層螺旋CT在不同肝硬化分級評估中的應用[J];醫(y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09年01期
6 楊廣順,楊寧;原發(fā)性肝癌近20年的診治進展和發(fā)展趨勢[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年01期
7 彭志毅,俞哲鋒,黃東勝,鄺平定,鄭樹森,肖圣祥,吳健;多層螺旋CT測量肝體積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及對肝移植的應用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年03期
8 涂蓉,羅建光,鄭進方,王海東,夏立平,何冬雷,張陽德;CT測量保留肝容積率對肝癌切除術前肝儲備功能的評估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5年07期
9 吳孟超,陳漢,沈鋒;原發(fā)性肝癌的外科治療——附5524例報告[J];中華外科雜志;2001年01期
10 張閩光;黃學菁;邢東煒;張安君;耿堅;;正常成人肝臟大小的CT測量[J];肝臟;2008年04期
本文編號:6094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60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