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螺旋CT心包膈束成像顯示膈神經解剖的臨床應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3-30 09:13
本文關鍵詞:多層螺旋CT心包膈束成像顯示膈神經解剖的臨床應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背景:近年來,隨著導管消融術治療快速心律失常以及心臟起搏技術的廣泛應用,其并發(fā)癥膈神經損傷或膈神經刺激已經成為了困擾術者及患者的新問題。術前利用CT成像技術明確膈神經解剖及其與周圍重要相關結構的毗鄰關系,能夠向術者提供相關解剖學資料,對減少該并發(fā)癥有著重要意義。方法:收集100例患者的冠狀動脈CTA造影數(shù)據,觀察左、右心包膈束成像,結合多平面重組技術(MPR)及容積再現(xiàn)技術(VR)測量膈神經與心臟電生理相關解剖結構的最短距離,統(tǒng)計緊密毗鄰及距離小于5mm的膈神經數(shù)量及比例。結果:多層螺旋CT造影實現(xiàn)左、右側心包膈束成像的成功率分別為90%(90/100)和53(53/100)。92.5%右側心包膈束(RPCB)與右上肺靜脈(RSPV)的距離小于5 mm,13.2%RPCB與RSPV口的距離小于5 mm。僅3.8%RPCB與右下肺靜脈(RIPV)的距離小于5 mm,無一例RPCB與RIPV口的距離小于5 mm。分別有94.4%、100%和92.5%RPCB與右心房、上腔靜脈及上腔靜脈-右房交界處的距離小于5 mm。左側心包膈束(LPCB)與左心耳、心大靜脈、前室間靜脈、心中靜脈、左室后靜脈的距離小于5 mm的比例分別為61.6%、36.7%、28.9%、22.3%和91.1%。僅5%LPCB與左上肺靜脈的距離小于5 mm,幾乎所有患者LPCB與左肺靜脈及靜脈口的距離大于5 mm。結論:多層螺旋CT可以在多數(shù)患者中成功的實現(xiàn)心包膈束成像,并可在此基礎上分析膈神經與周圍結構的毗鄰關系,是心臟介入治療術前無創(chuàng)性顯示膈神經解剖的良好方法。
【關鍵詞】:膈神經 心包膈束 心臟消融術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 冠狀動脈CTA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322;R816.2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縮寫詞表10-11
- 第1章 背景11-13
- 第2章 綜述13-21
- 2.1 膈神經的解剖13-14
- 2.2 膈神經的功能14
- 2.3 心臟再同步術與膈神經14-16
- 2.4 心臟導管消融術與膈神經16-17
- 2.5 膈神經損傷、膈神經刺激機制17-18
- 2.6 膈神經探測技術18-20
- 2.7 小結與展望20-21
- 第3章 資料與方法21-27
- 3.1 一般資料21
- 3.2 掃描技術21-22
- 3.3 圖像后處理及數(shù)據測量22-25
- 3.4 統(tǒng)計學方法25-27
- 第4章 結果27-34
- 4.1 LPCB27-30
- 4.1.1 LPCB與左心耳的關系27
- 4.1.2 LPCB與冠狀靜脈竇各屬支的關系27-28
- 4.1.3 LPCB與左肺靜脈的關系28-30
- 4.2 RPCB30-32
- 4.2.1 RPCB與上腔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交界處、右心房的關系30
- 4.2.2 RPCB與右肺靜脈的關系30-32
- 4.3 BMI與心包脂肪間隙32-34
- 第5章 討論34-38
- 第6章 本文的局限性38-39
- 第7章 結論39-40
- 參考文獻40-47
- 作者簡介47-48
- 致謝48-4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郭繼鴻;;膈肌電圖:保護膈神經的新技術[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3年05期
2 陳家良,謝秉煦,李志平,嚴英碩,黃秀英,蔡萬紅;體外膈肌起搏對慢性阻塞性肺病通氣功能康復治療觀察[J];新醫(yī)學;1989年04期
3 謝秉煦;毛衣理;劉秉錕;;膈肌起搏的現(xiàn)狀[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1987年12期
本文關鍵詞:多層螺旋CT心包膈束成像顯示膈神經解剖的臨床應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67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2767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