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載荷條件下腰椎多體動力學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force changes of lumbar vertebrae under typical flight load by using multi-body dynamics method,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mechanical injury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uring flight. Methods based on the multi-body dynamic model of lumbar muscle-bone system, the mechanical changes caused by flight load were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stres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the contact force of facet joint and the internal force of muscle and ligament. the time-varying overload corresponding to three typical working conditions was applied to plane flight, maneuvering flight and hovering flight,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change of flight overload caused the relative slip between vertebrae and the contact force between lumbar disc shear load and joint, which led to the instability of muscle internal force.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multibody dynamics can reproduce the internal force chang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The vertebral body is mainly balanced by sliding on the curved surface of facet joint and intervertebral disc. The shear deformation of lumbar disc is an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lumbar inst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multi-body dynamic model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passive elements and active elements of lumbar vertebrae,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ata support for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 of fatigue injury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during flight.
【作者單位】: 空軍總醫(yī)院全軍中西醫(yī)結合正骨治療中心;清華大學;望京醫(yī)院;
【基金】:首都臨床特色推廣項目(z121107001012078) 全軍后勤科研“十二五”重點課題(BKJ13J004)
【分類號】:R8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R L Huston,鄭建民;多體動力學——模擬和分析方法[J];力學進展;1992年03期
2 黃健;卜繼玲;傅茂海;李笑;;基于多體動力學和有限元法的轉向架疲勞仿真[J];內燃機車;2009年11期
3 邵成勛,張嘉鐘,王飛,朱慶瑞;多體鏈的動力學方程[J];航空學報;1988年11期
4 馮志勇;;具有移動鉸約束的彈性多體動力學方程[J];內蒙古工學院學報;1990年02期
5 劉又午,張大鈞;多體動力學及其在機床中的應用(二)[J];機床;1991年01期
6 劉又午,張大鈞;多體動力學及其在機床中的應用(四)[J];機床;1991年03期
7 劉又午,張大鈞;多體動力學及其在機床中的應用(五)[J];機床;1991年04期
8 R.L.修斯頓;劉又午;;人體的頻率響應—多體動力學和傅利葉分析的應用[J];振動與沖擊;1986年02期
9 楊志軍;馮文賢;陳新;;非線性索單元等效多體動力學模型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11年03期
10 黃蓓;王浩;王帥;張博孜;;薄片狀體沉降過程中的多體干擾流場特性[J];彈道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文輝;張利國;;多體動力學軟件的發(fā)展趨勢與展望[A];探索 創(chuàng)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屆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論壇文集[C];2010年
2 李勇;吳宏鑫;;撓性多體航天器快速大角度機動的建模與控制[A];1996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6年
3 繆建成;朱平;;多柔體系統(tǒng)響應計算的子循環(huán)計算方法研究[A];蘇州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匯編(2008-2009)[C];2010年
4 李盾;何躍龍;紀楚群;;多體分離數值模擬研究與應用[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劉暾;;多體動力學及其在航天技術中的應用[A];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會議手冊及文集[C];2009年
6 楊益農;賈區(qū)耀;;多體分離拋撒初條件與分離特征參數[A];全國低跨超聲速空氣動力學文集(第二卷)[C];2003年
7 王淑一;曾海波;王典軍;;基于商用軟件的一類多體航天器的建模與仿真[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馬玉臣;;利用多體微擾理論研究材料的激發(fā)態(tài)[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3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9 金偉新;肖田元;;多層多視多體建模方法研究[A];'2003系統(tǒng)仿真技術及其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史平安;郁向東;;多體結構熱彈性耦合問題的有限元法[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1998)[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桂運安;中科大首次實驗實現壓縮量子模擬[N];安徽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孫宏麗;機械系統(tǒng)剛—柔—液耦合多體動力學遞推建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2 王永慧;板帶鋼缺陷圖像的多體分類模型及識別技術研究[D];東北大學 ;2009年
3 王巍;有相對運動的多體分離過程非定常數值算法研究及實驗驗證[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4 王構;面向CAD設計模型的計算多體動力學虛擬原型[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5 沈振興;基于絕對坐標的大型空間多體結構熱致振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4年
6 張國慶;柔性多體系統(tǒng)建模與控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鳴飛;一種具有可變系統(tǒng)的汽油機動力學仿真研究[D];天津大學;2013年
2 李博;激光操縱兩成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的躍遷和糾纏[D];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
3 周虹;高速列車多體動力學參數提取與模型轉換關鍵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4 齊培正;基于圖論的多體動力學仿真[D];吉林大學;2006年
5 曹紅恩;量子信息論中多體糾纏態(tài)的局域分辨與施密特分解[D];清華大學;2005年
6 張云波;多體動力學接觸與碰撞建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張志勇;多體發(fā)射系統(tǒng)中變結構問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8 王偉;多體動力學仿真優(yōu)化集成及其文檔生成技術的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6年
9 陸毓穎;柔性多體正逆混合問題仿真的若干關鍵問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10 黎瑤波;基于Modelica的柔性多體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5197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undongyixue/251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