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含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通過扎根理論質性分析法,構建大學生群體社會資源的內涵概念和測量維度,并定性分析大學生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為實證研究方案設計提供理論基礎。其次,構建大學生“社會資源-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的風險因素路徑模型,為提高我國大學生健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方法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獻研究和理論研究設計大學生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訪談提綱,借助扎根理論質性分析方法對湖北省54名大學生深入訪談,采用Nvivo11軟件對訪談資料進行開放性編碼、關聯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獲取資料,構建大學生群體社會資源的測量維度,初步探索大學生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以社會資源理論為指導設計調查問卷,采用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武漢市18所高校共108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剔除缺失或不合格調查對象資料后,本研究最終納入9469名研究對象。采用頻數、構成比對大學生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社會資源和生活方式進行描述性分析,運用?~2檢驗和Fisher’s確切概率法比較大學生健康狀況,包括自評健康狀況、兩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在不同組間的分布差異;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別探討社會資源、生活方式與大學生自評健康狀況、兩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的關系,并構建大學生“社會資源-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的風險因素路徑模型。結果1.基于扎根理論的大學生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大學生群體社會資源可以從家庭資源、學校資源和社會支持資源三個維度進行測量,其中家庭資源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經濟條件和家庭結構幾個方面;學校資源包括健康教育課程設置、衛(wèi)生服務提供等方面;社會支持資源包括家人、老師、同學和朋友等人的情感支持。質性研究也明晰出影響大學生健康狀況的5個核心類屬,分別是行為生活方式、個體因素、社會支持資源、學校資源和家庭資源。2.大學生基本人口學特征和健康狀況分析。本研究最終納入9469名調查對象,其平均年齡為19.01±1.44歲,女生占54.43%,漢族居多,占87.94%,工學類專業(yè)學生占比最高,為31.79%。55.74%的大學生自評健康狀況良好,男生和女生自評健康良好比例分別為58.37%和53.53%。大學生兩周患病率為19.51%,男生和女生兩周患病率分別為17.33%和21.32%。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fā)生率為22.25%,男生和女生心理健康問題發(fā)生率分別為20.32%和23.86%。3.大學生社會資源分析。家庭資源方面:54.65%的學生家庭居住地為城市,7.80%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48.28%的學生為獨生子女,58.49%的學生自評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父親和母親文化程度以初中學歷最多,分別占35.44%和34.44%。學校資源方面,學生對學校提供衛(wèi)生服務能力滿意度和轉診滿意度分別為52.15%和75.46%,而學生對醫(yī)療保險的滿意度為4.52%,79.11%的學生所在學校開設了健康教育課程,39.31%的學生認為健康教育課程對其產生較大幫助。社會支持資源方面:大學生認為親人、朋友和其他人對其支持程度較高的比例分別為58.51%、57.30和59.14%。4.基于社會資源理論大學生健康影響因素研究。本研究在社會資源理論指導下,借助結構方程模型,分別以大學生自評健康、兩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作為健康狀況評價指標,構建“社會資源-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的風險因素路徑模型,各項指標均顯示模型擬合良好。社會資源對大學生自評健康、兩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效應分別為0.164、0.068和0.348,生活方式對大學生自評健康、兩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應分別為0.268、0.075和0.030。生活方式在社會資源對大學生健康影響過程中發(fā)揮中介作用,其中介效應占社會資源對大學生自評健康、兩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影響總效應的比例分別為45.12%、38.18%和2.52%。結論和建議1.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質性分析方法從家庭資源、學校資源和社會支持資源三個方面構建了大學生群體社會資源測量維度,并通過大規(guī)模實證調查在大學生群體中驗證了社會資源理論在健康影響因素研究領域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拓展了社會資源理論的應用領域,對其他人群健康影響因素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大學生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自評健康接近甚至低于普通人群,兩周患病率遠高于同年齡段普通人群,心理健康問題發(fā)生率較高。大學生群體的健康狀況需要引起學生自身、高校管理部門和社會的重視和關注,高校管理部門應該積極探索將大學生身心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實現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3.本研究通過構建大學生“社會資源-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的風險因素路徑模型,在驗證社會資源和生活方式對人群健康有直接影響的同時,進一步揭示了生活方式可以作為中介變量在社會資源對健康的影響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中介效應,從生活方式這一視角探析了社會資源影響健康的潛在機制。研究結果提示應該以生活方式干預作為促進大學生健康的優(yōu)先方向,并重視優(yōu)化大學生社會資源,從而為生活方式干預提供支持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性1.首次引入社會資源理論開展大學生健康影響因素研究,構建并驗證了“社會資源-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的風險因素路徑模型,在國內首次揭示了生活方式在社會資源影響人群健康過程中的中介效應,在新理論的引入和應用方面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2.本研究首先基于扎根理論質性分析方法明確大學生社會資源的測量維度,并定性分析其健康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采用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對18所高校10800名大學生開展大規(guī)模實證調查,借助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社會資源、生活方式與健康之間的結構關系,并構建了大學生“社會資源-生活方式-健康狀況”結構模型,在抽樣過程、樣本規(guī)模和代表性以及統(tǒng)計分析方法的應用方面較已有研究具有一定的先進性。3.本研究在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指導下,從生理、心理、社會多個層面分析大學生健康現狀,并對社會資源和生活方式這兩個影響健康的關鍵因素進行影響路徑分析,明確了社會資源對大學生健康的重要性,其主要研究內容與結論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局限性本研究在湖北省武漢市開展調查,研究結果外推至與武漢市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差異較大地區(qū)的大學生群體時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本研究在社會資源理論指導下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大學生社會資源、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三者之間的關系,由于本研究是橫斷面調查,在因果推論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前瞻性研究設計來進一步驗證理論假設和研究結果。
【學位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195;G647.8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

統(tǒng)性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探索可以反映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然后利用以上概念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已驗證過的相關理論。圖2-1 基于扎根理論訪談資料分析流程圖扎根理論研究是一個動態(tài)化的過程,既強調研究程序規(guī)范統(tǒng)一,又要根據研究進展不斷地做出及時調整,重視數據與理論之間的相互匹配和交互,其核心包括問題研究、文獻閱讀、資料收集、數據分析和理論構建幾個階段[58],詳細過程見圖2-1。傳統(tǒng)質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不夠規(guī)范、研究過程不容易追溯、研究結果可信度不高。扎根理論強調的是整個研究過程都可以被追溯和檢查,通過該理論建構的所有理論都可以

源能夠為人類提供其所需要的合適支持,對于人們的健康有重要影響[40, 67]。如一項研究指出,豐富的社會資源有助于孩子的健康[68]。國外研究也顯示,良好資源在一定情況下會促進健康[69, 70]。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意識到個體所擁有社會資源的多寡,會影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選擇路徑,從而形成健康或者不健康的相關生活方式的行動(習慣),同時一系列相應的生活行為就會發(fā)生(如吸煙、飲酒、安全行駛、體煉和常規(guī)檢查)。換句話說,不管是個人行動選擇的結果,還是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生活方式在最根本意義上都源于個體所擁有的社會資源等方面的差異[71, 72]]。隨有學者基于社會資源理論的“風險因素模型”提出,離個人最近的生活行為方式對產生最直接影響,而社會結構及其所承載的社會資源則是最遠端的因素,必須經間的具體行為因素來形成影響機制[73]。綜合以上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到,生活方式、社會資源均對健康狀況有影響在著明顯的中介作用機制,在結合以往理論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提會資源、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的關系模型,如圖所示。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巴敏;;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研究[J];知識文庫;2017年14期
2 閆升;;高職學生健康狀況下降原因及解決對策探析——以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當代體育科技;2013年25期
3 胡桂富;邊貧山區(qū)學生健康狀況令人擔憂[J];民族論壇;2000年06期
4 李平,陶黎清,顧宗程;蚌埠市郊區(qū)小學生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1998年06期
5 郭秀華;無為師范學生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wèi)生;1997年06期
6 施永洲;;276名大學生健康狀況的調查報告[J];鐵道醫(yī)學;1989年03期
7 蔡平;曹慧蘭;;湖北省1985~1987年中小學生疾病監(jiān)測動態(tài)分析[J];學校衛(wèi)生;1989年01期
8 汪杏榮;;湖北省十九所高校學生近七年因病休學情況分析[J];學校衛(wèi)生;1989年03期
9 曹鵬遠;劉穎;李士民;;朝鮮族中小學生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校醫(yī);1989年04期
10 撒學俊;我快樂 我健康——小學生健康狀況調查及思考[J];小學教學設計;2004年Z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顏時姣;基于社會資源理論大學生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9年
2 王魯;山東省中小學生健康狀況綜合評價與空間統(tǒng)計分析研究[D];山東大學;2018年
3 唐利龍;從大學生健康狀況“四時八節(jié)”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探討“肝主疏泄”生理調節(jié)功能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鯤鵬;高校學生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D];武漢科技大學;2008年
2 胡浩;SF-36量表應用于山西省高校新區(qū)大學生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3 馬靜;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中學生健康狀況、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
28369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uanguanlilunwen/2836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