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諾酮類藥物誘導銅綠假單胞菌后對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影響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7 02:04
本文關鍵詞:喹諾酮類藥物誘導銅綠假單胞菌后對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影響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用喹諾酮類藥物對PA進行誘導,測定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氧氟沙星四種喹諾酮類藥物誘導后PA的MIC值變化;測定對PA進行二次誘導八代后其毒力因子表達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響,從而解釋喹諾酮類藥物對PA的PQS信號系統(tǒng)的影響。方法:篩選來自臨床的銅綠假單胞菌菌株18株,都經(jīng)過VITEK-2細菌鑒定儀重新鑒定;標準菌株PAO1株和QS系統(tǒng)雙缺陷標準菌株PAOJP1株,共20株。(1)誘導前MIC值的測定:采用瓊脂倍比稀釋法,多點接種儀測定菌株的MIC值,S、I、R判斷標準依據(jù)CLSI(2013版);(2)用PA對四種喹諾酮類藥物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氧氟沙星的0.5倍MIC值一次誘導培養(yǎng)四代后,MIC值的測定:采用瓊脂倍比稀釋法,多點接種儀測定0.5倍MIC值一次誘導后菌株的MIC值,記錄其變化;(3)用上述四種喹諾酮類藥物對PA進行0.5倍MIC二次誘導培養(yǎng)四代后,MIC值的測定:同(2);(4)四種喹諾酮類藥物對PA進行二次誘導八代后其毒力因子的變化:包括彈性蛋白酶活性測定、綠膿菌素活性測定和鞭毛泳動能力的測定;(5)四種喹諾酮類藥物對PA進行二次誘導八代后其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變化:利用平板法制備生物膜、染色法建立生物膜,結合酶標儀測定570nm波長處的A來定量分析PA生物膜形成能力;(6)統(tǒng)計學方法:用SPSS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所有檢測結果的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中的兩相關樣本的秩和檢驗。結果:(1)誘導前菌株的MIC值結果:環(huán)丙沙星的敏感率最高,為77.78%;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次之,為66.67%;氧氟沙星的敏感率為61.11%;莫西沙星雖無判斷標準,但是依據(jù)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折點標準,計算出為38.89%。(2)0.5倍MIC值一次誘導培養(yǎng)四代后菌株的MIC值變化:與誘導前相比,環(huán)丙沙星誘導后原來敏感的12株細菌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2株菌變化的最明顯,MIC值升高了8倍;左氧氟沙星誘導后原來敏感的12株細菌的MIC值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1株菌的MIC值甚至升高了64倍;莫西沙星誘導后原來敏感的12株細菌的MIC值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6株菌變化的最明顯,MIC值升高了8倍;氧氟沙星誘導后原來敏感的12株細菌的MIC值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6株菌的MIC值變化的最明顯,升高了8倍;原來對四種喹諾酮類藥物非敏感的6株菌中有相同的1株經(jīng)過誘導后MIC值升高。(3)0.5倍MIC值二次誘導培養(yǎng)四代后菌株的MIC值變化:與0.5倍MIC一次誘導培養(yǎng)四代后的結果相比,經(jīng)過環(huán)丙沙星二次誘導后原來MIC值升高的菌株其MIC仍升高,而原來MIC未變的菌株中有3株二次誘導后MIC值升高;經(jīng)過左氧氟沙星二次誘導后除1株菌對左氧氟沙星的MIC值未變外,原來MIC值升高的菌株的MIC值仍升高;經(jīng)過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二次誘導后原來MIC值升高的菌株其MIC仍升高,而原來MIC未變的菌株誘導后MIC值仍未變。(4)彈性蛋白酶活性測定:相較誘導前,環(huán)丙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6株的OD值升高,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由誘導前的2.00升高到了3.10;左氧氟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3株的OD值升高,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OD值由誘導前的1.60升高到了3.00;莫西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5株的OD值升高,其中2株升高的最明顯,OD值升高了1.00個單位;氧氟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4株的OD值升高,其中2株升高的最明顯,OD值升高了0.80個單位;綠膿菌素活性測定:相較誘導前,環(huán)丙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5株的OD值升高,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由誘導前的0.11升高到了0.21;左氧氟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4株的OD值升高,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由誘導前的0.11升高到了0.29;莫西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4株的OD值升高,其中3株升高的最明顯,OD值升高了0.15個單位;氧氟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4株的OD值升高,其中5株升高的最明顯,OD值升高了0.08個單位;鞭毛泳動能力:相較誘導前,環(huán)丙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7株的d值變大,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直徑由誘導前的3.80cm升高到了5.70cm;左氧氟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4株的d值變大,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直徑由誘導前的3.80cm升高到了5.10cm;莫西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5株的d值變大,其中3株升高的最明顯,直徑均變大了1.40cm;氧氟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5株的d值變大,其中4株升高的最明顯,直徑均變大了1.00cm;前后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5)生物膜形成能力測定:相較誘導前,環(huán)丙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6株的A570升高,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由誘導前的0.72升高到了1.82;左氧氟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4株的A570升高,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由誘導前的0.72升高到了2.43;莫西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4株的A570升高,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由誘導前的0.72升高到了1.82;氧氟沙星誘導后,18株細菌中13株的A570升高,其中1株升高的最明顯,由誘導前的0.72升高到了1.82;前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1、用低于MIC值濃度的喹諾酮類藥物對PA分別進行二次誘導各四代后,與誘導前相比:原先敏感菌株的MIC值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升高,有的甚至發(fā)生耐藥;而原先非敏感的菌株,其MIC值卻幾乎無變化。這提示:臨床上使用喹諾酮類藥物治療PA引起的感染時,切勿反復重復使用,否則會誘發(fā)耐藥菌的產生。2、用喹諾酮類藥物誘導后,PA的毒力因子表達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明顯增強,從而推測喹諾酮類藥物可能作為外加PQS信號分子參與了生物膜的形成。
【關鍵詞】:銅綠假單胞菌 PQS信號系統(tǒng) 喹諾酮類藥物 誘導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96
【目錄】: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常用縮寫詞中英文對照表13-15
- 前言15-17
- 第一部分 測定喹諾酮類藥物誘導菌株前、后MIC值的變化17-30
- 1 材料與方法17-20
- 1.1 材料17-18
- 1.2 方法18-20
- 2 結果20-27
- 2.1 銅綠假單胞菌對四種藥物的MIC20-22
- 2.2 一次 0.5 倍MIC誘導銅綠假單胞菌后MIC測定22-24
- 2.3 二次 0.5 倍MIC誘導銅綠假單胞菌后MIC測定24-27
- 3 討論27-29
- 3.1 PA對喹諾酮類藥物的作用特點27-28
- 3.2 PA被誘導后的影響28-29
- 4 結論29-30
- 4.1 PA誘導前、后MIC變化29
- 4.2 臨床提示29-30
- 第二部分 測定誘導前、后菌株毒力因子及其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變化30-53
- 1 材料與方法30-34
- 1.1 材料30-31
- 1.2 方法31-34
- 2 結果34-50
- 2.1 彈性蛋白酶活性測定結果對比34-37
- 2.2 綠膿菌素活性測定結果對比37-41
- 2.3 鞭毛泳動能力測定結果對比41-45
- 2.4 生物膜形成能力測定結果對比45-50
- 3 討論50-52
- 3.1 PA毒力因子作用50
- 3.2 PA生物膜作用50-52
- 4 結論52-53
- 4.1 PA誘導前、后毒力因子和生物膜作用52
- 4.2 研究拓展52-53
- 參考文獻53-55
- 綜述55-58
- 參考文獻57-58
- 致謝58-59
- 在學期間承擔/參與的科研課題與研究成果59-60
- 個人簡歷6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黔寧,王偉平,張仙森;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分布及藥敏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姝云;臨床分離銅綠假單胞菌株的臨床分布特征及Quorum Sensing系統(tǒng)編碼基因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喹諾酮類藥物誘導銅綠假單胞菌后對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影響的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23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723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