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啉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分子對接及抗抑郁活性
【學位單位】:南華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914;R965
【部分圖文】:
21圖1 鎖-鑰模型( lock-key model)與誘導契合模型( induced fit model)1.4 抗抑郁應激模型1.4.1 小鼠強迫游泳實驗(FST)FST 實驗是將小鼠制造出類似于抑郁癥患者的行為從而來評價抗抑郁藥效果的實驗。首先將小鼠放入一個盛水的不能逃脫的容器中游泳,剛開始小鼠反應激烈試圖逃跑,一段時間后由于逃跑無望而放棄掙扎,產(chǎn)生了一個不動的狀態(tài),而小鼠的這種狀態(tài)類似于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狀態(tài)。在此種狀態(tài)下通過給于定量的抗抑郁藥,可以明顯減少此種類似于抑郁的不動狀態(tài)的時間。該實驗操作較為簡單,成本較低,因此被廣泛應用于抗抑郁藥的初篩選選。1.4.2 小鼠懸尾實驗(TST)TST實驗是誘導小鼠行為改變的實驗。將小鼠的尾端固定后使其倒懸于高處,使小鼠立即產(chǎn)生逃脫行為,一段時間后放棄掙扎,最后不動。小鼠在實驗中產(chǎn)生的不動行為類似于精神抑郁狀態(tài)。該試驗也可用于篩選具有較好抗抑郁效果的藥物,具有靈敏性高,操作時間短,試驗簡單等特點。1.5 研究內(nèi)容及創(chuàng)新本課題在前期的工作基礎上
4b 和受體對接 5b 和受體對接圖 3.2 目標化合物與受體對接圖Fig 3.2 The target compound docking with receptor如上圖可知,4a 與受體的 Gln 34 ARG 30 PHE 253 TYR 100 LEU 25 ALA 319PHE 320 ILE 111 共 8 個氨基酸殘基相互作用;5a 與受體的 VAL33 GLN34 ARG30PHE253 LEU29 PHE320 LEU25 ALA319TYR108 ILE111 共 10 個氨基酸殘基相互作用;4b 與受體的 ASP404 PHE253 GLN34 LEU25 LEU29 PHE 320 ILE111 共 7 個氨基酸殘基相互作用;5b 與受體的 GLN34 PHE253 ARG30 ALA319 LEU25 ASP404TYR107 TYR108 ILE 111 共 9 個氨基酸殘基相互作用。目標化合物與受體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殘基數(shù)量越多,結合越穩(wěn)定。因此可以初步判斷目標化合物 5a 的抗抑郁活性最好。
實驗方法與結果驗前 24 h 將選取的已適應環(huán)境的實驗小鼠放入裝有 25 ℃蒸餾水游泳,5 min 后將小鼠取出后擦干放回籠中,實驗前 12 h 禁食,自由小鼠隨機分成 6 組,每組 10 只,分別設定為空白對照組(蒸餾水組(氟西。,4a 給藥組、4b 給藥組、5a 給藥組、 5b 給藥組。n 按 20mg/kg 的劑量灌藥。給藥后的實驗小鼠放入裝有25 ℃蒸餾水的燒杯中使其強迫游泳,放棄掙扎時記錄小鼠后4 min 內(nèi)的累計不動時間(即小鼠后肢不動但身體卻保持漂浮不動的累計時間)。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東海;張以忠;鄭中華;;2’,4’-二羥基查爾酮類化合物的抗抑郁活性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年05期
2 王連芝;劉樹民;;中藥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8年06期
3 金洪國;周敏;何松彬;唐維國;;2’,4’,6’-三羥基查爾酮衍生物合成及抗抑郁活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6年01期
4 周本宏;馮琪;李小軍;王慧媛;劉敏;黃付偉;王高華;胡先明;;羅布麻葉抗抑郁活性部位的篩選[J];中國藥師;2007年12期
5 王君明;張月月;張蓓;屈凌波;崔瑛;;牡丹皮水提物抗抑郁活性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年07期
6 鄭梅竹;李杰帥;范亞軍;劉春明;;金絲桃苷等5個天然黃酮類化合物的抗抑郁活性篩選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年05期
7 冀呈雪;張建軍;;東莨菪堿在小鼠模型上的抗抑郁活性[J];藥學學報;2011年04期
8 李云峰,劉艷芹,楊明,王恒林,趙毅民,羅質(zhì)璞;無毒棉籽水提物中抗抑郁活性成分的篩選研究[J];軍事醫(yī)學科學院院刊;2004年03期
9 鄔鋼;黃榮清;肖炳坤;楊建云;;褪黑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抑郁活性[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3年12期
10 石金城;閆顯光;劉媛;夏超;張惠云;魏盛;李自發(fā);祁超;張桂森;;元寶草抗抑郁活性部位篩選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施琦淵;遠志質(zhì)量控制及糖酯類成分的抗抑郁活性和藥代動力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2 石曉偉;木果楝檸檬苦素的質(zhì)譜分析與抗抑郁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7年
3 王松林;苯并二噁烷類化合物的設計、合成及抗抑郁活性評價[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卓賢;嗎啉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分子對接及抗抑郁活性[D];南華大學;2019年
2 龔穎珍;元寶草總呫酮的抗抑郁活性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3 孫黎黎;梔子抗抑郁活性部位微球的制備工藝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吳迪;肉桂酰胺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抑郁活性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5 陶源;嗎氯貝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抑郁活性[D];南華大學;2013年
6 李孟秋;黃秋葵種子抗抑郁活性及機制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6年
7 時等;MT抗抑郁活性篩選及其質(zhì)量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8 鮑艷莉;苔黑酚葡萄糖苷類似物的設計、合成及抗抑郁活性篩選[D];云南大學;2015年
9 盧律;新的苯茚胺類似物的設計合成及抗抑郁活性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7年
10 王克軍;抗抑郁活性成分CTN986及其結構類似物的合成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5年
本文編號:28393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3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