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氧自由基響應給藥系統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活性氧自由基 切入點:給藥系統 出處:《藥學學報》2017年02期
【摘要】:許多疾病的病理微環(huán)境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水平較高,如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隨著納米載體的研究深入,利用疾病微環(huán)境中高水平的ROS,研究者探索出許多ROS響應給藥系統。ROS響應給藥系統在到達病變部位后,對病變組織高水平ROS產生響應,觸發(fā)藥物釋放。本文綜述了含硫多聚物、含硒多聚物、含碲多聚物、草酸酯多聚物、苯硼酸酯多聚物和不飽和脂質等構成的ROS響應給藥系統。該系統還可包載光敏劑,用特定波長的光照射后,產生單線態(tài)氧(~1O_2),提高組織內~1O_2濃度,~1O_2使ROS響應給藥系統氧化裂解,從而促進藥物釋放。
[Abstract]:Many diseases have higher levels of Ros in pat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s, such as tumor,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Using the high level of Ross in the disease microenvironment, researchers have explored many ROS response drug delivery systems. Ros response drug delivery systems respond to the high level of ROS in the diseased tissue after reaching the diseased site, triggering drug release. ROS response drug delivery system consisting of selenium containing polymer, tellurium polymer, oxalate polymer, phenylborate polymer and unsaturated lipid. The production of one-line O _ 2C _ 2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1 / O _ 2 / O ~ (2) in the tissue can cause the oxidative cracking of ROS in response to the drug delivery system, thus promoting the release of the drug.
【作者單位】: 第二軍醫(yī)大學藥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0801441) 軍隊后勤科研項目(AWS14J011)
【分類號】:R9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法琴;李平;;多重刺激響應智能材料在智能給藥系統中的應用[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9年01期
2 楊凱文;丁金昌;;微/納米藥物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J];遼寧化工;2014年08期
3 呂慧俠,周建平;緩、控釋給藥系統發(fā)展概況[J];機電信息;2004年12期
4 顧立;李學明;陳國廣;;膜乳化技術在微粒給藥系統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07年11期
5 陳正明;龍曉英;;微粒給藥系統不同給藥途徑的研究進展[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6 劉朋朋;季金茍;;緩控釋制劑給藥系統的研究進展[J];河北化工;2007年12期
7 于鳳波;王思玲;;反義寡核苷酸類藥物及給藥系統的研究[J];世界臨床藥物;2006年07期
8 李超英;;新型眼科用藥給藥系統[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6年04期
9 任福正;景秋芳;陳佳蕾;沈婧;;維A酸自微乳給藥系統制備與體外評價[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6期
10 邵智慧;王健;;眼后段給藥系統與給藥技術[J];世界臨床藥物;2013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驕;陸麗珠;梁麗娜;;眼部給藥系統研究概況[A];2010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0年
2 黃丹丹;李莉;戴嬌嬌;陶華明;朱全紅;;分子印跡在給藥系統中的應用[A];2009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九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9年
3 張強;;脈沖定時給藥系統的研究與應用[A];第四屆中國新醫(yī)藥博士論壇論文集[C];1999年
4 張強;;藥物新劑型與新技術[A];中國制藥發(fā)展高層論壇(科技篇)暨2006年全國醫(yī)藥工業(yè)技術工作年會專輯[C];2006年
5 陸秀文;徐紅;樓建華;;條形碼給藥系統降低給藥錯誤的有效性研究[A];全國兒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6 張仲源;張慧生;張麗敏;;肺部給藥系統中的先進技術應用[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八次外治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7 王金萍;竇明金;黃桂華;;微粒給藥系統在抗菌藥中的應用[A];2011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11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1年
8 陳志鵬;;具有溫度敏感性的中藥“以毒攻毒類”有效成份原位注射給藥系統的研究[A];中藥與天然藥高峰論壇暨第十二屆全國中藥和天然藥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熊學敏;;天然藥物全新制劑與給藥系統的創(chuàng)新研究與關鍵技術[A];第七屆中國生物產業(yè)大會·2013基因組學與創(chuàng)新型藥物研制高峰論壇會刊[C];2013年
10 李云霞;張莉;景年水;朱榮剛;;眼部給藥新劑型的研究進展[A];2008年山東省醫(yī)院藥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艷紅;創(chuàng)新中藥給藥系統正當其時[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2 呂工;應答式給藥系統研究進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3 文昊;新型肺部給藥系統可實現高效給藥[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4 張強;給藥系統研發(fā)也是新藥研發(fā)[N];健康報;2007年
5 張強邋周建平 蔣新國 侯世祥 王思玲;為制劑研究提供有力技術支撐[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6 Sam;新型給藥系統介紹(下)[N];醫(yī)藥經濟報;2004年
7 王梅 高曉黎;微粒載體給藥系統在中藥制劑中的應用[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8 記者 張東風;努力開發(fā)我國中藥制劑精品[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9 記者劉云濤;復旦大學藥學院PNS鼻腔和肺部給藥系統研究獲獎[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10 沈雁邋涂家生 林琳;大力開發(fā)核苷類抗病毒藥物眼用給藥系統[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畢岳琦;基于滲透泵機理的一種口服時辰給藥系統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余燈廣;基于三維打印技術的新型口服控釋給藥系統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3 李楠;阻滯劑在皮膚局部給藥系統中的效果評價[D];天津大學;2012年
4 饒子超;具有細胞色素P450 3A藥酶抑制作用的口服自微乳化給藥系統的構建及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黃衛(wèi)東;基于三維打印技術的植入式給藥系統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6 王曄;溫敏性水凝膠在給藥系統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06年
7 陳彤;抗癌復方硫酸長春新堿脂質體給藥系統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鵬宇;基于可溶脹核結構的差異性釋放給藥系統的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2 楊秋實;促進口服淋巴吸收的膠束給藥系統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施菁;芬太尼頰粘膜給藥系統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沈敏;非諾貝特脂質給藥系統腸淋巴轉運途徑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陳晨;含膽鹽自微乳給藥系統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6 陳莉;基于葛根芩連湯主要難溶性有效成分的新型自微乳給藥系統吸收機理研究[D];廣東藥學院;2012年
7 高志遠;皂莢多糖智能給藥系統的制備及其性能評價[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8 李娜;新型口服吸收促進劑普朗尼克—聚丙烯酸聚合物的合成及口服膠束給藥系統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9 楊凱亮;莪術油納米脂質載體給藥系統的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07年
10 張捷;載雷帕霉素pH敏感性口服納米骨架給藥系統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938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693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