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89例藥物過敏反應分析
本文選題:藥物過敏 切入點:臨床分析 出處:《中國藥房》2015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藥物過敏反應發(fā)生的特點,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方法:回顧性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期間收集到的289例藥物過敏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患者性別、年齡、用藥史、致過敏反應藥品種類、給藥途徑及出現(xiàn)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等進行統(tǒng)計學描述與分析。結(jié)果:289例藥物過敏反應患者中,男性156例,女性133例,男女比例為1.17∶1,年齡1~78歲,平均年齡36.5歲;抗菌藥物導致的藥物過敏反應高居首位,占39.10%;緊跟其后的是中藥注射制劑與生物制品,分別占12.11%、11.76%;在抗菌藥物中又以頭孢哌酮/他唑巴坦、頭孢唑肟、頭孢曲松、頭孢呋辛、頭孢美唑以及左氧氟沙星的比例最高;靜脈給藥引起的藥物過敏反應最多,占85.47%。結(jié)論:臨床醫(yī)師用藥前應詳細詢問并記錄藥物過敏史以及家族過敏史;注意藥物的交叉過敏反應情況;能開展皮試的藥物,嚴格規(guī)范地做好皮試;給藥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一旦發(fā)生藥物過敏反應,應快速地予以判斷,及時停藥,并采取正確的醫(yī)學處理。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ug allergic react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afe drug u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89 patients with drug allergic reaction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4 in our hospital. Age, drug history, kinds of allergic drugs, ways of administrat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llergic reac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describ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mong 289 patients, 156 were males and 133 were females. The ratio of men and women was 1.17: 1, with an average age of 36.5 years, with an age of 178 years. The allergic reaction caused by antibiotics was the highest, accounting for 39.10%, followed by injections and biological produ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ratio of cefoperazone / tazobactam, cefazoxime, ceftriaxone, cefuroxime, cefomezole and levofloxacin was the highest among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the most allergic reactions were caused by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cefoperazone / tazobactam, cefazoxime, cefotriaxone, cefmetazole and levofloxacin. Conclusion: before taking medicine, clinicians should inquire and record the history of allergy and family allergies in detail, pay attention to the situation of cross allergic reactions of drugs, conduct skin tests strictly and normatively. In the course of drug administration, the patients should be observed closely. Once the allergic reaction occurs, they should be judged quickly, stopped in time, and taken the correct medical treatment.
【作者單位】: 廣東省過敏反應與免疫重點實驗室/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變態(tài)反應研究室/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基金】:廣州市科技攻關項目(No.201300000159) 廣州醫(yī)科大學博士科研項目(No.2012C43)
【分類號】:R969.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賴小平;陳銳;唐劍頻;傅意玲;許傳超;林漢光;邱升元;;藥物過敏性休克死亡18例分析[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2 嚴志明;朱凌;劉苗鳳;后軍;;分類判斷和延時甄別排除藥物皮試假陽性結(jié)果的研究[J];安徽醫(yī)藥;2014年1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黃瑞英;;地塞米松在頭孢類藥物過敏反應中的應用[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6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瑞美;藥物過敏反應241例分析[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03年06期
2 鞠玲卉;;藥物過敏反應的危害及防治[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年05期
3 吳鐵鏞;;隨時警惕“藥物過敏反應”的發(fā)生[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0年01期
4 楊麗娟;吳歌;韓銘;劉暉;;86例藥物過敏反應的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1年01期
5 歐陽艷紅;莫德番;劉元稅;許和平;宋維;;急診藥物過敏反應217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1年10期
6 范正祥;劉德山;;藥物過敏反應——附37例報告[J];中國農(nóng)村醫(yī)學;1983年01期
7 畢勤奮;伍澤德;戴昭純;胡淑珍;李恩珍;馬峰;;藥物過敏反應綜合報道[J];中華護理雜志;1984年03期
8 王健;;肌注藥物過敏反應與非藥物過敏反應的觀察及預防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1991年10期
9 詹青松,周秋鳳;關于多價藥物過敏反應臨床意義的探討[J];西南國防醫(yī)藥;1994年04期
10 王祖娟,袁金華;護理角色在藥物過敏反應中的作用[J];石河子科技;199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涂彩霞;;藥物過敏反應的危險征象及對策(摘要)[A];第五屆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歐陽艷紅;莫德番;劉元稅;許和平;宋維;;急診藥物過敏反應的研究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2011年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薛鴻林;林潤華;;我院580例藥物過敏反應回顧性分析[A];2010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0年
4 唐敏;;藥物過敏反應的預防和護理[A];“全國護理管理改革創(chuàng)新”高層論壇、全國護理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賈賡;孫德俊;米天明;;警惕藥物的不良反應與過敏反應[A];第一屆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魏開敏;七招防范藥物過敏反應[N];大眾衛(wèi)生報;2007年
2 陳福新;如何判定藥物過敏反應[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3 中日友好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 吳鐵鏞;易忽視的藥物過敏反應[N];健康時報;2008年
4 是明啟;警惕藥物引起過敏[N];家庭醫(yī)生報;2008年
5 張普林;別把藥物當“拐杖”[N];大眾衛(wèi)生報;2002年
6 小漁;提問“藥物過敏”[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7 曹祖興;用過的藥也會過敏[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8 湘雅醫(yī)院主管護師 楊玉霞;做皮試謹記七條[N];大眾衛(wèi)生報;2002年
9 國良;藥品不良反應知識一百問[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10 健康時報記者 王純;出現(xiàn)藥疹多喝水[N];健康時報;2007年
,本文編號:15581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55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