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甾醇對X射線照射后大鼠晶狀體混濁形成的影響及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2-10-08 16:08
目的探討羊毛甾醇對X射線照射后大鼠晶狀體混濁形成的影響及機制。方法制作大鼠晶狀體體外培養(yǎng)模型,經(jīng)X射線照射0、2、4、8 Gy后培養(yǎng)7 d,分為0 Gy組、2 Gy組、4 Gy組、8 Gy組,同時設立8 Gy-DMSO組和8 Gy-羊毛甾醇(DMSO預溶)組,觀察和定量分析晶狀體混濁發(fā)生發(fā)展情況,并用BCA法測定0 Gy組、8 Gy組、8GyDMSO組和8 Gy-羊毛甾醇組各時點晶狀體上皮細胞(LEC)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體外培養(yǎng)的SRA01/04 LEC接受0、2、4、8 Gy X射線照射,照射后實驗組立即加入40μmol/L羊毛甾醇(DMSO預溶),對照組加入等量的DMSO,培養(yǎng)72 h后BCA法測量總可溶性蛋白含量。結果 0 Gy組體外培養(yǎng)至第7天晶狀體僅發(fā)生輕度混濁。隨X射線照射劑量增加,晶狀體混濁出現(xiàn)時間越早,程度越重。與8 Gy組、8 Gy-DMSO組相比,羊毛甾醇組晶狀體混濁時間延遲,晶狀體可溶性蛋白減少量降低,但至第7天時晶狀體混濁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 0.05)。人LEC在照射后3 d可溶性蛋白含量隨照射劑量增加降低(P均<0.05);相同照射劑量下0Gy時對照...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2 大鼠晶狀體體外培養(yǎng)
1.3 晶狀體X射線照射及分組
1.4 晶狀體混濁度觀察及計算
1.5 晶狀體總可溶性蛋白濃度測定
1.6 人LEC培養(yǎng)及X射線照射
1.7 LEC細胞形態(tài)學觀察及活細胞百分率計算
1.8 人LEC中總可溶性蛋白濃度測定
1.9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體外培養(yǎng)晶狀體變化
2.2 各組照射后不同時點晶狀體總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較
2.3 照射72 h后LEC細胞形態(tài)及活細胞百分率
2.4 兩組不同照射劑量晶狀體上皮細胞中總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較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13—2017年我國職業(yè)性放射性疾病診斷情況分析[J]. 李小亮,蘇垠平,雷淑潔,趙錫鵬,傅穎華,郝述霞,劉建香,孫全富. 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 2018 (10)
[2]杭州市6例職業(yè)性放射性白內障病例分析[J]. 邊陽甫,彭艷,鐘皓成. 預防醫(yī)學. 2018(05)
[3]羊毛甾醇的研究進展[J]. 馬晶,李鑫禹,程星,謝偉東. 中國處方藥. 2017(11)
[4]羊毛甾醇合酶及羊毛甾醇在大鼠角膜、晶狀體和視網(wǎng)膜組織中的分布[J]. 康麗華,沈心悅,楊梅,張國偉,張俊芳,秦柏,楊鈴,胡楠,管懷進. 中華實驗眼科雜志. 2017 (03)
本文編號:3688017
【文章頁數(shù)】:4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2 大鼠晶狀體體外培養(yǎng)
1.3 晶狀體X射線照射及分組
1.4 晶狀體混濁度觀察及計算
1.5 晶狀體總可溶性蛋白濃度測定
1.6 人LEC培養(yǎng)及X射線照射
1.7 LEC細胞形態(tài)學觀察及活細胞百分率計算
1.8 人LEC中總可溶性蛋白濃度測定
1.9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體外培養(yǎng)晶狀體變化
2.2 各組照射后不同時點晶狀體總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較
2.3 照射72 h后LEC細胞形態(tài)及活細胞百分率
2.4 兩組不同照射劑量晶狀體上皮細胞中總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較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13—2017年我國職業(yè)性放射性疾病診斷情況分析[J]. 李小亮,蘇垠平,雷淑潔,趙錫鵬,傅穎華,郝述霞,劉建香,孫全富. 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 2018 (10)
[2]杭州市6例職業(yè)性放射性白內障病例分析[J]. 邊陽甫,彭艷,鐘皓成. 預防醫(yī)學. 2018(05)
[3]羊毛甾醇的研究進展[J]. 馬晶,李鑫禹,程星,謝偉東. 中國處方藥. 2017(11)
[4]羊毛甾醇合酶及羊毛甾醇在大鼠角膜、晶狀體和視網(wǎng)膜組織中的分布[J]. 康麗華,沈心悅,楊梅,張國偉,張俊芳,秦柏,楊鈴,胡楠,管懷進. 中華實驗眼科雜志. 2017 (03)
本文編號:36880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368801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