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眼科論文 >

波前像差引導飛秒激光制瓣LASIK術后不同范圍角膜高階像差的變化

發(fā)布時間:2018-05-16 23:04

  本文選題:飛秒激光 + 角膜前表面 ; 參考:《眼科新進展》2014年07期


【摘要】:目的比較波前像差引導飛秒激光制瓣LASIK手術前后不同直徑范圍角膜前、后表面總高階像差、球差、彗差、三葉草像差變化情況。方法應用Pentacam眼前節(jié)測量分析系統(tǒng)對術前及術后3~6個月行波前像差引導飛秒激光制瓣LASIK的患者24例(48眼)進行檢查測量,分別獲得角膜中央直徑為4 mm、6 mm范圍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全角膜總高階像差、球差(Z40和Z60)、彗差(Z3-1、Z3+1、Z5+1和Z5-1)以及三葉草像差(Z3+3、Z3-3、Z5+3和Z5-3)的RMS值。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手術前隨著測量范圍的增大,除角膜前表面彗差外,角膜前、后表面其余各類像差分布均是增加的,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手術后角膜中央直徑4 mm范圍前表面彗差、三葉草增加相對明顯,與術前相比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均為P0.05);后表面各類像差改變均不明顯,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全角膜各類像差均增加,與術前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手術后角膜中央直徑6 mm范圍前表面球差、彗差、三葉草、總高階像差均增加,與術前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其中彗差增加量與其他類像差增加量相比相對較小;后表面與全角膜各類像差均增加,與術前相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手術后角膜中央6 mm范圍前后表面除慧差外,各類像差增加量均明顯較4 mm范圍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為P0.05)。手術后角膜前表面各類像差變化量均較角膜后表面各類像差變化量大。結論波前像差引導飛秒激光制瓣LASIK手術前后、不同直徑范圍均以角膜前表面高階像差變化為主,角膜后表面變化較小。手術后不同直徑范圍角膜前后表面各類高階像差變化特點也不同。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hanges of total high order aberrations, spherical aberrations, coma and clover aberrations in the front and posterior surfaces of the cornea before and after LASIK with wavefront aberration guided by femtosecond laser flap. Methods 24 patients (48 eyes) with wavefront guided femtosecond laser flap LASIK were examined by Pentacam anterior segment analysis system before and 3 ~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corneal anterior surface was obtained in the range of 4 mm to 6 mm in the central diameter of cornea. The RMS values of total high order aberration, spherical aberration Z40 and Z60, coma Z3-1Z31OZ51 and Z5-1) and clover aberration Z3C3Z3-3Z53 and Z5-3) on the posterior surface of the cornea.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13.0 statistical software. 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easurement range before oper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aberrations in the anterior surface of cornea and in the posterior surface of the cornea were all increased except for the coma on the anterior surface of the cornea,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0.05). After operation, the coma of anterior surface in the range of 4 mm in central diameter of cornea, the increase of clover was relatively obvious,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all P 0.05), the change of all kinds of aberrations on the posterior surface was not obviou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ll P 0.05), and all kinds of aberration of the cornea increased,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on (all P 0.05). The spherical aberration of the anterior surface, coma, clover, and total high order aberration of the cornea in the range of 6 mm central diameter after oper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operation (P 0.05), and the increase of coma was relatively small compared with that of other kinds of aberrations. All kinds of aberrations of the posterior surface and the whole corn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operation (P 0.05). After operation, the increase of all kinds of aberr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4 mm in the central 6 mm area of the cornea (all P 0.05). The changes of all kinds of aberrations on the anterior surface of the cornea after operation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n the posterior surface of the cornea. Conclusion before and after wavefront aberration guided femtosecond laser flap LASIK, the changes of high order aberrations on the anterior surface of cornea are dominant, and the change of the posterior surface of cornea is small. The changes of high-order aberrations of corneal surface in different diameter range after operation are also different.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四醫(yī)院眼科激光視力矯正中心;
【基金】:陜西省社會發(fā)展攻關項目(編號:2013K14-02-18) 西安市社會發(fā)展引導項目[編號:SF1315(3)、SF1207(3)]~~
【分類號】:R779.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郭玉峰;趙少貞;;Pentacam眼前節(jié)測量及分析系統(tǒng)的臨床應用進展[J];國際眼科縱覽;2006年01期

2 ;Ocular higher-order aberrations features analysis after corneal refractive surgery[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利華;何興道;王雁;龔勇清;;切削偏心對常規(guī)屈光手術后波前像差的影響[J];光學學報;2010年06期

2 馬代金;羅麗佳;蔡望;朱睿玲;;亞臨床期圓錐角膜眼角膜高階像差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3年09期

3 龍克利;李u&雁;;角膜瓣背面基質(zhì)切削治療LASIK術后屈光回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J];國際眼科雜志;2014年06期

4 朱俊;陳輝;;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術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徑變化[J];交通醫(yī)學;2011年03期

5 段寶萍;黃磊;胡琦;;角膜形態(tài)學評價的方式及其在LASIK中作用[J];臨床眼科雜志;2010年06期

6 劉曉慶;廖榮豐;;準分子激光手術術后視覺質(zhì)量評價[J];臨床眼科雜志;2011年03期

7 許丹;蘭長駿;甘宇業(yè);雍桂珍;;Oculyzer眼前節(jié)分析系統(tǒng)與超聲角膜測厚儀測量近視患者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較研究[J];川北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潘虹;王利華;馬魯新;;Pentacam與IOLMaster測量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的比較[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6期

9 張韋華;高建魯;;前房生物學參數(shù)測量進展[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2年03期

10 王娟;湯欣;張帥;;年齡因素對角膜前表面高階像差的影響[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帥;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技術及Pentacam在研究人眼前房結構中的應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孔梅梅;人眼光學數(shù)字化模型及其光學參數(shù)干涉測試方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3 陳磊;微小切口基質(zhì)透鏡切除術(SMILE)與前彈力層下激光角膜磨鑲術(SBK)治療近視及散光療效的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4 陳曦;近視激光術后眼表和淚膜的改變及其對人工淚液反應的對比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劉瑞雪;基于液晶自適應光學的高對比度視網(wǎng)膜微血管成像[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丹丹;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局部應用睫狀肌麻痹劑后眼前節(jié)形態(tài)及眼壓變化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譚青青;2.2mm同軸微切口與2.75mm同軸小切口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術的臨床對比研究[D];川北醫(yī)學院;2012年

3 潘虹;Pentacam在青少年屈光要素測量中的應用[D];山東大學;2008年

4 王娟;年齡及超聲乳化白內(nèi)障手術因素對角膜高階像差的影響[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梁娟;原發(fā)性房角關閉眼行激光虹膜周邊切開術后眼前節(jié)形態(tài)改變的觀察和分析[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張睿;一例Oculus-Pentacam三維前房分析儀診斷睫狀環(huán)阻滯性青光眼個案報道[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劉磊;兩種不同儀器引導非球面人工晶狀體植入可行性及視覺質(zhì)量比較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張韋華;健康年輕人慢跑前后前房形態(tài)的變化[D];泰山醫(yī)學院;2012年

9 蔡慧敏;應用虹膜識別技術測量準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鑲術中瞳孔中心移位和眼球旋轉[D];鄭州大學;2013年

10 趙欣;利用Pentacam評估前彈力層下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后角膜屈光力[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徐亮,張莉,馬英楠,王鑫,王峗,王云松,王爽;三維前房分析儀對40歲以上人群前房形態(tài)測量的初步研究[J];眼科;2005年02期

2 曹文紅;施玉英;徐亮;陳長喜;;可調(diào)節(jié)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調(diào)節(jié)效果的觀察[J];眼科;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建榮,嚴宗輝,劉春風,黃麗娜;近視散光患者眼球高階像差的研究[J];中華眼科雜志;2004年01期

2 劉峰;黃永健;許曼;王旭輝;馮偉;廉井財;;眼的高階像差與視覺質(zhì)量[J];國際眼科雜志;2007年04期

3 程振英;褚仁遠;周行濤;;中低度近視眼高階像差與低對比度視力相關性研究[J];眼科新進展;2008年01期

4 趙鵬飛;周躍華;鄭燕;艾立坤;孫阿莉;劉艷;;弱視眼高階像差分析[J];眼科新進展;2008年05期

5 楊曉艷;王雁;王雅麗;劉銘;左彤;于金玲;侯杰;;近視眼高階像差在低階像差矯正后的變化[J];眼視光學雜志;2009年02期

6 劉怡;趙宏偉;李飛;;小切口非超聲乳化與超聲乳化對白內(nèi)障術后高階像差的影響[J];國際眼科雜志;2009年04期

7 樊琪;張建華;鄭磊;馮華章;王紅英;;標準及波前像差引導LASIK對高階像差影響的對比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10年07期

8 汪永;孫小妹;廖榮豐;曹全剛;;近視眼LASIK術后高階像差的變化[J];實用防盲技術;2011年03期

9 劉國華;晏曉明;李海麗;;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后眼高階像差的改變[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年08期

10 李婧;熊瑛;王寧利;趙世強;周躍華;王小兵;;閱讀后高階像差變化與近視發(fā)展的相關性研究[J];眼科;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飛;盧奕;蔣永祥;周行濤;;白內(nèi)障超聲乳化術切口對角膜高階像差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劉文群;黃海東;;移心調(diào)整激光中心與常規(guī)LASIK術后眼高階像差的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李穎;;近視眼患者角膜高階像差分布及LASIK和ORK—LASIK術后角膜高階像差變化的應用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李珊;白繼;;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后引起的角膜前表面高階像差[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易敬林;許小毛;柴勇;周水蓮;;近視眼高階像差特征和影響因素分析[A];全省中西醫(yī)結合、中醫(yī)、西醫(yī)眼科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熊瑛;李婧;李樹寧;卿國平;;高階像差與對比視力函數(shù)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熊瑛;李婧;李樹寧;卿國平;;評估生理狀態(tài)下波前像差特別是高階像差與調(diào)節(jié)狀態(tài)的相互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杜持新;沈曄;汪洋;許蔚;;個性化LASIK與傳統(tǒng)LASIK術對比分析[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9 熊瑛;;生理狀態(tài)下調(diào)節(jié)與像差[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10 鄭廣瑛;杜君;張金嵩;;散光與對比敏感度及高階像差的關系[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辛華;“近視時代”將終結?[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5年

2 俞頌平;近視患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法[N];麗水日報;2006年

3 驍勇;波前像差檢查,,使LASIK更完美[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4 楊霞 張積慧;為近視患者“量體裁衣”[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4年

5 記者 殳慧平;全數(shù)字化飛秒激光手術在杭州受捧[N];杭州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俏;角膜表層與基質(zhì)層屈光手術后高階像差和視覺質(zhì)量比較及高階像差的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王雁;波前像差和調(diào)制傳遞函數(shù)(MTF)在屈光手術視覺質(zhì)量評價中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葉寒;基于波前像差的角膜切削模型及其裝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4 李蕊;波前視覺矯正和視神經(jīng)特性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5 陳磊;微小切口基質(zhì)透鏡切除術(SMILE)與前彈力層下激光角膜磨鑲術(SBK)治療近視及散光療效的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6 王璐;非球面人工晶狀體波前像差的實驗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7 張帥;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技術及Pentacam在研究人眼前房結構中的應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8 張運海;準分子激光視覺光學矯正關鍵建模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9 艾立坤;家族性近視的像差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2年

10 王衛(wèi)群;有和無虹膜識別波前像差引導的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治療近視或近視散光眼對比臨床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郜原;年齡相關性白內(nèi)障的高階像差[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郭婷婷;準分子激光近視手術臺高階像差的臨床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3 李瑩;青年人近視性屈光不正眼高階像差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4 鄭賢何;不同近視度數(shù)眼高階像差在調(diào)節(jié)過程中的變化[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蒲衛(wèi)星;白內(nèi)障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對角膜高階像差的影響及術后視覺質(zhì)量對比觀察[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劉麗清;近視眼角膜高階像差特征分析及近視矯正術后角膜后表面變化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陳雪紅;不同類型的人工晶狀體的囊袋旋轉穩(wěn)定性比較及對高階像差的影響[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薛慶;屈光圖高度與高階像差、MTF值的關系及對白內(nèi)障術后焦深和立體視的影響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9 馬軍艷;SBK術后高階像差和視覺質(zhì)量的臨床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2年

10 樊容;LASIK術后視覺不良患者的高階像差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9879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189879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500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