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間隔起搏術后新發(fā)心力衰竭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541.7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騁;姚云婕;李柯蓓;王莉;盛宇峰;錢雪松;鄒建剛;;希浦系統(tǒng)不同部位起搏的臨床應用初步經驗[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年06期
2 楊敏全,周軍,朱燕,王瑾,戎鑫,張小憶;伴有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選擇心室永久起搏部位的臨床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5年05期
3 李慶軍;溫志橋;吳嵐;梁妍;蔡白連;葉小敏;;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對起搏依賴性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9年07期
4 嚴激;陳康玉;;左心室心內膜起搏[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8年01期
5 蘇藍;黃偉劍;;永久性希浦系起搏——同步化治療的新方向[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年06期
6 安亞平;俞杉;鄭志偉;陳亞寧;吳強;;二維斑點追蹤成像評價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對左室功能及同步性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9年10期
7 辛麗紅;;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的血流動力學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年04期
8 洪明,吳印生;心臟起搏部位研究進展[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2年04期
9 袁曉雯;楊少玲;張宗元;黎婷婷;許江豐;;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對老年病竇綜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縮功能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年06期
10 王順保;宋衛(wèi)鋒;張嘉瑩;王現(xiàn)青;;兒童起搏器患者起搏部位不同心功能的臨床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劉兵;易甫;沈敏;王海昌;郭文怡;張殿新;程和祥;張軍;劉麗文;李金芳;;不同起搏部位再同步治療的血液動力學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11次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程蕾蕾;孫靜平;James D.Thomas;;超聲心動圖評價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對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效果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超聲心動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金煒;李娟;;心臟再同步化治療中的左室起搏部位[A];全國心律失常的現(xiàn)代診療新進展專題會議資料匯編[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若菡;生理性起搏—起搏部位和起搏方式的臨床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2 劉志敏;房室間期及起搏部位的臨床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冬;右室間隔起搏術后新發(fā)心力衰竭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郭任;運用左室多位點起搏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8年
3 陳慧;左室多部位起搏對心臟電激動同步性及復極參數(shù)的影響[D];南京大學;2015年
4 劉英杰;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對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患者心臟結構和功能的影響[D];青島大學;2017年
5 蔡文堯;心室多位點起搏在心衰治療中的發(fā)展及臨床應用[D];南昌大學;2017年
6 閆雪晶;單左室起搏逐跳跟蹤生理性房室延遲實現(xiàn)心室再同步化治療的算法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7年
7 李大品;N端腦鈉肽前體在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中的表達及意義[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Javin Boodhna;右心室間隔部起搏對心臟功能和心臟重構的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王蔚;組織多普勒成像評價右室心尖部起搏與右室流出道起搏對心功能的影響[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7年
10 陳晶;兒童永久起搏器電極植入部位不同的對比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6372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263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