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訓練前后A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運動耐量及相關炎性因子變化
發(fā)布時間:2019-05-09 11:56
【摘要】:[目的]通過對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行個體化的康復訓練治療,來研究康復訓練對AMI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已行PCI術的A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將其分為康復組和對照組?祻徒M在飲食調(diào)理、心理指導的基礎上,再根據(jù)心功能分級及代謝當量(METs)制定個體化的康復訓練,對照組不進行運動干預。并于PCI術后24小時內(nèi)、出院后1月、出院后3月,檢測康復組及對照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腦鈉肽(BNP)、6分鐘步行實驗(6MWT)、心功能分級、活動代謝當量(METs)、Borg評分、IL-10、TNF-α及瘦素的變化。[結果](1)LVEF(%):對照組患者出院后3月較24h內(nè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功能改善;對照組患者出院后3月后較出院后1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功能改善;康復組出院后1月較24h內(nèi)比較、出院后3月較出院后1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功能改善;康復組出院后1月、出院后3月與對照組對應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功能改善;(2)6MWT:對照組患者出院后3月較出院后1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步行距離增加;康復組出院后1月較24h內(nèi)比較、出院后3月較出院后1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步行距離增加;康復組出院后1月和出院后3月與對照組對應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步行距離增加;(3)BNP:對照組出院后1月較24h內(nèi)比較、出院后3月較出院后1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程度降低;康復組出院后1月較24h內(nèi)比較、出院后3月較出院后1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心衰程度降低;康復組出院后1月、出院后3月與對照組對應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衰程度降低;(4)康復組與對照組相比心功能分級改善比例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功能改善比例增加,且康復組較對照組的心絞痛發(fā)生率降低;(5)康復組與對照組相比運動量METs升高比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運動耐量提升;(6)康復組與對照組相比Borg評分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運動費力程度減輕;(7)康復組的IL-10、TNF-α、LEP:出院后1月與24h內(nè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3月與出院后1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對照組:IL-10:出院后3月與24h內(nè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NF-α、LEP:出院后1月與24h內(nè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3月與出院后1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9)康復組與對照組相比:IL-10:康復組1月與對照組1月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組3月與對照組3月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NF-α:康復組1月與對照組1月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組3月與對照組3月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LEP:康復組1月與對照組1月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康復組3月與對照組3月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康復訓練治療可以較好的改善心功能;(2)康復訓練治療可降低心衰程度;(3)康復訓練治療可減少A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PCI術后心絞痛;(4)康復訓練治療可以提高運動耐量;(5)康復訓練可以改善AMI的炎癥反應(6)IL-10、TNF-α、瘦素參與了 AMI伴心功能不全患者PCI術后的炎癥反應。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542.22
本文編號:2472747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542.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沈亞峰;袁青寧;湯瑩;雷長海;范曉燕;林方興;張玉霞;楊勇驥;;心力衰竭時大鼠心肌細胞肌漿網(wǎng)鈣回攝的變化[J];電子顯微學報;2015年01期
2 張亞文;唐海沁;;康復治療對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治療Meta分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3年06期
3 王琛;唐彤;;心力衰竭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2年12期
4 王莉;;冠心病患者國產(chǎn)與進口雷帕霉素支架置入后早期康復訓練對炎性反應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年25期
5 陳禮斌;宮海濱;;SERCA2a基因轉導治療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年06期
6 李小鷹;惠海鵬;魯曉春;郭豫濤;;轉基因過表達肌漿網(wǎng)鈣ATP酶基因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實驗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年17期
7 劉江生,張宏元,戴若竹,楊菊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康復[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3年S1期
8 廖新學,董吁鋼,葉慧膺,馬中富,何建桂,劉思明,張育君,杜志民,廖曉星,馬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復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9年03期
9 郭蘭,孫家珍;急性心肌梗塞后康復治療療效初探[J];中國心血管康復醫(yī)學;1996年Z1期
,本文編號:24727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24727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