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細胞亞群及細胞因子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發(fā)病相關性研究
本文選題:再生障礙性貧血 + T細胞亞群; 參考:《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17年08期
【摘要】:正免疫異常在再生障礙性貧血(AA)發(fā)病因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免疫抑制劑已經(jīng)成為治療AA的主要藥物。T細胞亞群失衡,尤其CD4+T輔助細胞的功能紊亂及細胞因子分泌失調是AA患者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細胞比例增高主要的發(fā)病機制~([2])。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對AA患者及正常人群中細胞因子的檢測進一步闡明AA的分子學水平發(fā)病機制。為臨床治療提供深層次理論依據(jù),指導治
[Abstract]:Positive immune abnormal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plastic anemia (AA).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have become the main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AA. The imbalance of T cell subsets, especially the dysfunction of CD4 T helper cells and cytokine secretion, is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the increase of peripheral blood and bone marrow lymphocyte ratio in AA patients ([2]).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lucidate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AA by detecting cytokines in AA patients and normal subject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guide treatment.
【作者單位】: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基金】:黑龍江省教育廳面上項目(12531823)
【分類號】:R556.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鋼,夏冰;細胞因子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病理演進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4年02期
2 李建軍,劉霆;細胞因子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J];華西醫(yī)學;2005年03期
3 葉奇魯;于載濼;;細胞因子在白血病研究中的應用[J];山西白血病;1992年01期
4 胡盛惠;細胞因子與淋巴增生性疾病的發(fā)病機理[J];實驗血液學雜志;1994年03期
5 余慶榮;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患者強烈化療后細胞因子對感染的反應[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1995年05期
6 嚴銘玉,王駿,楊鋼,王鳴和;細胞因子致心血管損害的機制及對策[J];世界臨床藥物;2003年07期
7 郝恒劍,胡大一;心血管疾病與細胞因子[J];心血管病學進展;1997年04期
8 夏凌輝;江匯娟;方峻;劉芳;劉仲萍;;多種細胞因子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發(fā)病關系的研究[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6年02期
9 王燕妮,車少敏,馬愛群;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外周血細胞因子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4年04期
10 程濤,嚴舫,張明華,李川晟,楊健民,孟沛霖;幾種細胞因子對急性髓性白血病細胞的體外作用[J];腫瘤;199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熊怡凇;吳韋霖;張玲珍;周運恒;韓志君;仲人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對U937細胞Siglec-1表達及分泌細胞因子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分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資料匯編[C];2009年
2 任文英;喬振華;王宏偉;朱鐳;張麗;;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T細胞亞群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3 王立斌;魏軍;楊寶珍;楊芝紅;陳耀平;;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T細胞亞群檢測的臨床意義[A];第九屆西北五。▍^(qū))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4 胡慧仙;金萊;魏斌;;硫唑嘌呤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T細胞亞群,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響[A];第七屆全國血液免疫學學術大會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5 湯永民;;Th1、Th2細胞因子譜檢查在粒缺發(fā)熱性疾病診斷中的價值[A];2009年浙江省血液病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王樹慶;王安全;馬傳香;李密密;于清華;;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治療前后骨髓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表達的研究[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血液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7 石清印;;中西醫(yī)結合以中藥為主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2例[A];第六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血液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2年
8 張水生;王曉莉;陳世林;羅敏智;張勝敏;程洪波;魏宇靖;;再生障礙性貧血CD34+表達研究[A];2005年華東六省一市血液病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血液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9 徐春麗;劉林;孔佩艷;劉紅;陳幸華;;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分析[A];第10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范艷玲;王志國;于存國;展昭民;張伯龍;馬軍;;非清髓性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A];第十一屆全國紅細胞疾病學術會議暨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血液科 張魯勤;白介素18等細胞因子在非惡性血液病中的作用及臨床研究[N];徐州日報;2005年
2 于泡泡;怎樣預防再生障礙性貧血[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3 ;再生障礙性貧血可以治愈嗎[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4 婦產(chǎn)科主治醫(yī)師 張錦秀;妊娠合并再生障礙性貧血:糾正貧血后陰道順產(chǎn)[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11年
5 詠梅;再生障礙性貧血[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6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時仲省;“小移植”減少放化療毒副反應[N];健康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添;細胞因子譜與降鈣素原在血液腫瘤患兒感染中診斷作用的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17年
2 楊彬珧;血漿細胞因子與心率變異性和急性冠脈綜合征發(fā)病風險的關聯(lián)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3 于偉;課題一 維生素D受體及其基因多態(tài)性在再生障礙性貧血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 課題二 IL-35在獲得性再生障礙性貧血中的表達及其作用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4 李建平;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生物學特性及功能的系統(tǒng)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趙秀娟;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機制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傅晉翔;再生障礙性貧血免疫致病機制的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7 陳力航;IL-18,IL-33對Th1,Th2細胞因子的表達調控在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發(fā)病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13年
8 岳寒;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生物學特性及成脂分化異常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5年
9 李慶生;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IL-27的表達與作用及大劑量地塞米松治療對IL-12家族細胞因子的影響[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10 唐旭東;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用藥選擇預測系統(tǒng)的初步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姣;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負調控分子PD-1和CTLA-4表達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張雪皎;蛋白芯片技術檢測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細胞因子的變化[D];復旦大學;2010年
3 劉美義;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外周血細胞因子譜的檢測及臨床意義[D];青海大學;2015年
4 何秋連;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以及其臨床結局分析[D];川北醫(yī)學院;2015年
5 朱楓;Th17細胞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發(fā)病機制的關系[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牛俊偉;白細胞介素-21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的表達水平及意義[D];鄭州大學;2016年
7 鄧婷;馬ATG和兔ATG聯(lián)合CsA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療效的meta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8 李安娜;WWP2和PTEN在再生障礙性貧血中的表達研究[D];南昌大學;2016年
9 翟小穎;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與再生障礙性貧血[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10 高樝;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療效及安全性初步觀察[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047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1804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