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相關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急性冠脈綜合征 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 Grace危險評分 出處:《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DNF)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表達狀況以及相關性研究。方法:56例健康對照(Con組)及131例冠心病患者(CAD組)納入研究。ELISA法檢測所有被研究者的血清BDNF水平。結果:CAD組與Con組血清BDNF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亞組分析:將CAD組分為穩(wěn)定型冠心病組(SCAD組,n=81)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組(ACS組,n=50),并計算Grace危險評分,血清BDNF水平在ACS組顯著升高(P0.01);ACS組血清BDNF水平隨Grace危險評分的增加而降低,呈顯著負相關。結論:BDNF在冠心病患者中升高,尤其是在ACS患者中顯著升高;并且BDNF可以作為ACS患者遠期風險的預測指標。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expression in the serum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correlation study. Methods: 56 cases of healthy controls (Con group) and 13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D group)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of.ELISA method to detect all subjects the serum level of BDNF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CAD group and Con group serum BDNF level difference (P0.01). Subgroup analysis: the CAD group was divided into CHD group (group SCAD, n=81)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group (ACS group, n=50), and calculate the Grace risk score, serum BDNF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ACS group (P0.01); group ACS increased serum BDNF level with the Grace risk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nclusion: BDNF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specially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patients with ACS; and BDNF can be used as a predictor of long-term risk in patients with ACS.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心血管內科;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370225)
【分類號】:R54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英玉;氯吡格雷硫酸氫鹽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作用[J];國外醫(yī)學.藥學分冊;2002年06期
2 李小麗;急性冠脈綜合征與炎癥[J];國外醫(yī)學(生理、病理科學與臨床分冊);2002年01期
3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J];診斷學理論與實踐;2002年04期
4 李天德;急性冠脈綜合征診斷與治療策略的變化[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2年08期
5 奉佳山;急性冠脈綜合征二例誤診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03年06期
6 鄧學軍,覃數(shù);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在判斷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臨床意義[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郜玉珍;張穎;;年齡及婚姻狀況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應對方式的影響[J];臨床醫(yī)藥實踐;2006年02期
8 王艷麗;臧彬;董慧潔;;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年05期
9 劉慶彥;王超鋒;;肺心病合并急性冠脈綜合征53例臨床分析[J];疑難病雜志;2006年01期
10 徐輝;杜杰;卞野;;蘇可諾治療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療效觀察[J];醫(yī)藥產(chǎn)業(yè)資訊;2006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海燕;;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療[A];2008第十一次全國臨床藥理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2 彭民安;劉傳垠;萬鳳福;王雪樵;易志強;;31例急性冠脈綜合征女性患者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心血管病學大會論文匯編[C];2013年
3 龐永誠;劉明;龔瑞蕓;陳斌;魏丹霞;楊汝文;;五項炎性因子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A];2009年全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4 韓君;陳玉成;宋瑩;黃浩;曾智;;急性冠脈綜合征治療現(xiàn)狀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12次全國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5 夏鵠;馮凱;劉利峰;張軍;王明志;金姍;路浩軍;;應用蛋白質譜技術進行急性冠脈綜合征早期標記蛋白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陳炳海;吳金;黃鑫財;;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睡眠紊亂調查[A];《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社》第三屆組稿會暨急診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7 謝培怡;許秀娟;姚宇玫;李靜芝;沈盛暉;茅國群;陳瑤;;多層螺旋CT診斷急性冠脈綜合征及其相關的臨床研究[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8 何炳榮;;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綜合治療進展[A];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專業(yè)委員會第六次學術年會暨省級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6年
9 嚴毓勤;吳士堯;黃海怡;王少敏;顧婷;;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治療措施演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第八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匯編[C];2006年
10 段櫻;譚兵;劉樹業(yè);;妊娠相關蛋白A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診斷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王丹 通訊員 孫進軍;急性冠脈綜合征治療應重視介入法[N];健康報;2009年
2 記者周穎;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有新進展[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2年
3 莎莎;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后治療美歐達成共識[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4 聞一;及早識別急性冠脈綜合征[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王雪飛;拜瑞妥可顯著降低急性冠脈綜合征死亡率[N];健康報;2012年
6 李杰;警惕無胸痛急性冠脈綜合征[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8年
7 張旭;新型抗凝藥物可減少急性冠脈綜合征復發(fā)[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8 劉偉 向小峰;上海醫(yī)生解剖急性冠脈綜合征[N];健康報;2004年
9 李穎;克賽將使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獲益[N];科技日報;2007年
10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yī)師 馬根山 馮毅 程守勤整理;氣溫驟降 心臟病高發(fā)[N];健康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彩娥;動脈粥樣硬化和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血清標志物的篩選與臨床應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5年
2 康琳;老年人冠心病與衰弱相關性的單中心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3 沈明遠;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1年MACE隨訪的危險分層及STEMI的診斷模型研究[D];浙江大學;2017年
4 賈碩;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嚴重程度與長期預后影響研究[D];首都醫(yī)科大學;2017年
5 陳欣;淋巴毒素α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發(fā)病關系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許竹梅;急性冠脈綜合征炎癥反應及他汀類降脂藥的抗炎機制[D];中南大學;2003年
7 戴健;基因、蛋白標記物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危險評估的初步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6年
8 杜綺鈞;晚期糖基化終產(chǎn)物對急性冠脈綜合征血小板活性的影響及其機制[D];復旦大學;2013年
9 袁敏杰;無創(chuàng)心電標志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預后價值[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10 郭敏;干擾素調節(jié)因子-1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Th分化影響及其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天賜;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外周血IL-17的表達[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楊柳;急性冠脈綜合征質量評價模型構建及應用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3 陳潔;高遷移率族蛋白B1及腫瘤壞死因子α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5年
4 楊寶剛;應用瑞舒伐他汀對H型高血壓合并急性冠脈綜合征大鼠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趙東升;缺血修飾蛋白、胱抑素C、NT-proBNP聯(lián)合檢測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早期診斷中的價值[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余陽陽;強化他汀治療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冠狀動脈支架術后的臨床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7 許晶晶;不同強度阿托伐他汀預處理對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效果的對比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8 張明明;急性冠脈綜合征二級預防用藥現(xiàn)狀調查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5年
9 衛(wèi)海松;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觀察[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潘彩虹;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對急性冠脈綜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抑制作用[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5206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152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