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脈炎和巨細胞動脈炎患者臨床特征及發(fā)病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 大動脈炎 臨床特征 并發(fā)癥 巨細胞動脈炎 缺血事件 紅細胞沉降率 大動脈炎 Th17 CD161 出處:《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性分析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大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K)患者臨床資料進一步了解我國TAK患者的臨床特點。探索TAK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與國內(nèi)外研究比較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TAK患者的臨床特點。方法對1983年10月-2015年3月期間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住院的411例TAK患者病歷資料進行總結,記錄患者人口學資料、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結果、血管影像學檢查結果、治療和轉歸情況。按照Lupi-Herrera和Numano血管分型法對TAK患者進行分型。進一步比較不同性別和不同分型組別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TAK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高血壓、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視網(wǎng)膜病變或血管瘤)的危險因素?偨Y國內(nèi)外研究中TAK患者的臨床特點。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參數(shù)檢驗、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我院TAK患者男女性別比為1:3.8,平均發(fā)病年齡為23(18,30)歲。受累血管以鎖骨下動脈和頸動脈最為常見,其他常見受累的血管依次為腹主動脈、腎動脈、頭臂動脈、胸主動脈、腸系膜/腹腔干動脈、椎動脈、主動脈弓、髂股動脈、升主動脈、肺動脈和冠狀動脈。血管病變類型以血管狹窄最為常見,其次為血管壁增厚和血管閉塞,血管擴張和血管瘤相對少見。女性患者頸動脈和鎖骨下動脈受累的比例顯著高于男性患者(P均0.01),但男性患者合并高血壓的比例明顯高于女性(P=0.025)。本研究中TAK患者的血管分型以廣泛型(56.0%)/V型(61.8%)居多。分型為V型的TAK患者和其他患者相比:V型患者起病時較其他患者更為年輕(P=0.001),其合并有高血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比例高于其他患者(P0.001;P=0.11);V型患者起病時血紅蛋白(Hb)水平高于其他患者(P=0.035),同時基線紅細胞沉降率(ESR)水平顯著低于其他患者(P=0.019)。合并有并發(fā)癥(高血壓、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血管瘤或視網(wǎng)膜病變)的TAK患者與無并發(fā)癥患者比較:有并發(fā)癥患者男性的比例明顯高于無并發(fā)癥組(P=0.005),該組患者合并腹主動脈和腎動脈受累的比例顯著高于無并發(fā)癥患者(P均0.001);有并發(fā)癥患者起病時ESR、C反應蛋白(CRP)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均顯著低于其他患者(P均0.01)。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男性(OR:2.937,P=0.01)、腹主動脈受累(OR=2.189,P=0.029)和腎動脈受累(OR=4.964,P0.001)是TAK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起病時CRP水平的升高是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保護性因素(OR=0.987,P0.001)。和國內(nèi)外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中TAK患者起病年齡小于其他人群。和國內(nèi)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中血管分型為廣泛型的TAK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研究人群。當按Numano分型法對TAK患者進行分型時,本研究中Ⅰ到Ⅴ型各型患者的比例介于國外多項研究報道的比例之間。結論本研究中心TAK患者以女性居多,患者起病時更為年輕,血管受累范圍廣泛。不同性別TAK患者臨床特點存在一定差異性。患者起病時全身炎癥反應狀態(tài)的嚴重程度與患者血管受累范圍及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風險并不平行。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性分析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 GCA)患者臨床資料進一步了解我國GCA患者的臨床特點。探索GCA患者出現(xiàn)嚴重缺血表現(xiàn)的相關因素。方法對1992年8月-2014年5月期間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住院的70例GCA患者病歷資料進行總結,記錄患者人口學資料、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結果、血管影像學結果、顳動脈病理結果、診療情況。對合并與未合并嚴重缺血事件(下頜間歇跛行、失明或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兩組患者臨床特點進行比較。探索GCA患者出現(xiàn)嚴重缺血事件的危險因素。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非參數(shù)檢驗、卡方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我院GCA患者男女性別比為1:1,平均發(fā)病年齡為65±8歲。發(fā)熱和頭痛是GCA患者最常見首發(fā)癥狀。其他常見臨床表現(xiàn)為依次為體重減輕、全身乏力、視力障礙、頭皮壓痛、下頜間歇跛行和風濕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 PMR)的表現(xiàn)。不同性別患者的臨床特點無顯著差異。合并嚴重缺血事件的患者出現(xiàn)發(fā)熱和全身乏力的比例明顯低于其他患者(P=0.006,P=0.023),且這組患者紅細胞沉降率(ESR)的水平明顯低于無嚴重缺血事件患者。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ESR水平的升高是GCA患者出現(xiàn)嚴重缺血事件的保護性因素(OR=0.972,P=0.028)結論本研究是目前納入中國GCA患者例數(shù)最多的一項臨床研究。中國GCA患者男女比例高于國外其他大多數(shù)人群,且發(fā)病年齡低于其他大多人群。GCA患者起病時全身炎癥反應與患者合并有嚴重缺血事件的風險并不平行。目的 分析大動脈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K)患者外周血中Th17細胞、CD4+CD161+T和CD8+CD161+T細胞的水平,評估其與病情相關性。方法納入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就診的29例未經(jīng)治療的TAK患者,按照kerr等提出的TAK疾病活動性評估方法所有TAK患者病情均活動。納入性別年齡均匹配的健康對照者20例。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Thl7占CD4+T細胞的比例、CD4+CD161+T占CD4+T細胞的比例和CD8+CD161+T占CD8+T細胞的比例。結果所有TAK患者Th17/CD4+T細胞的比例平均水平為0.506 (0.272,1.526)%,和健康對照者的平均水平0.491±0.177%相比無顯著差異(P=0.119)。但是紅細胞沉降率(ESR)升高(20mm/H)的10例TAK患者Th17/CD4+T細胞的平均比例1.095(0.3515,2.176)%高于健康對照組(P=0.023)。CD4+CD161+T/CD4+T細胞的比例在所有TAK患者(11.5±5.2%)和健康對照者(12.0±5.9%)之間無顯著差異(P=0.769);ESR升高患者(11.3±5.6%)和ESR正常患者(11.65±5.2%)與健康對照者比較,CD4+CD161+T/CD4+T比例均未見明顯差異(P均0.05)。CD8+CD161+T/CD8+T細胞的比例在所有TAK患者(17.9±11.4%)和健康對照者(16.6±8.07%)之間無顯著差異(P=0.688);ESR升高患者(17.1±13.6%)和ESR正常患者(18.5±10.2%)與健康對照者比較,均未見明顯差異(P均0.05)。結論Th17細胞在ESR升高的TAK患者中水平是升高的,Th17可能與TAK患者全身炎癥反應有一定相關性,但Th17水平不能作為準確評估TAK患者整體病情的指標。CD161+T細胞在TAK患者中表達水平未見明顯異常。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K - 438 patients in Beijing from October 1983 to March 2015 .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K - 438 patients were analyz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hypertension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V - type than in other patients ( P = 0 . 01 ) . The proportion of Th17 cells , CD4 + CD161 + T and CD8 + CD161 + 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all TAK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s ( P = 0.119 ) .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543.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秋菊,田崗 ,許興義;家族性大動脈炎3例報道[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4年10期
2 魏文娟,蔣雄京,鄭德裕,謝晉香,劉國仗;不同方法治療大動脈炎致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療效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5年02期
3 趙瑞貞;盧偉;陳剛;;發(fā)熱、咳嗽、咯血為主要表現(xiàn)的大動脈炎1例報告[J];國際呼吸雜志;2006年12期
4 楊義;李明康;王慎堂;曹尚超;高飛;;64層容積CT診斷大動脈炎2例[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8年05期
5 張健;戴榮平;陳有信;葉俊杰;董方田;;大動脈炎患者的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J];眼科研究;2010年02期
6 裘錦;;綜合治療大動脈炎的臨床體會[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0年12期
7 S.K.Garg;S.Mohan;S.Kumar;付嬌慧;;三維對比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與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對大動脈炎診斷價值的對照研究[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11年05期
8 郭承吉;兒童大動脈炎18例臨床分析[J];醫(yī)師進修雜志;1990年05期
9 張立新;張德;郭啟軍;王宗敏;;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在診斷大動脈炎上的應用[J];黑龍江醫(yī)學;1993年04期
10 武怡,薛天陽;小兒大動脈炎5例臨床分析[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初潔秋;劉冼宜;韓莉;;環(huán)磷酰胺治療大動脈炎活動期的體會[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C];2001年
2 劉霞;袁凱;舒曉明;王國春;張韜;莊曉峰;;大動脈炎216例分析[A];第17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3 劉亞欣;李琳;蔣雄京;王林平;張慧敏;吳海英;宋雷;鄒玉寶;關婷;鄭德裕;惠汝太;周憲梁;;大動脈炎累及肺動脈患者的臨床特征、治療及預后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心血管病學大會論文匯編[C];2013年
4 鄧小虎;張江林;黃烽;;30例男性大動脈炎的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風濕病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3年
5 胡劍威;馮金山;王軼;;大動脈炎十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風濕病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3年
6 郜建新;周茂榮;王美英;;男性大動脈炎一例[A];全國自身免疫性疾病專題研討會暨第十一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7 劉冼宜;;大動脈炎免疫機制的研究進展[A];第六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風濕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俞鐘明;金華偉;樓大鈞;官莉莉;朱麒錢;;廣泛型大動脈炎1例[A];浙江省醫(yī)學會2008年風濕病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郭根凱;孫凌云;;45例大動脈炎臨床分析[A];全國自身免疫性疾病專題研討會暨第十一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10 王志廣;黨愛民;呂納強;高倩;成艷美;鄭德裕;;白介素18基因多態(tài)性與大動脈炎的關聯(lián)研究[A];中國心臟大會(CHC)2011暨北京國際心血管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特約專家 哈爾濱 劉冰 執(zhí)筆 陳英云;大動脈炎為何青睞年輕女性[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2 劉道安;針灸治療大動脈炎[N];健康報;2004年
3 邢冬梅 王振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大動脈炎[N];健康報;2006年
4 王璐;大動脈炎可引發(fā)高血壓[N];保健時報;2007年
5 周穎;針灸治療大動脈炎取得新進展[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年
6 西京醫(yī)院心臟外科博士 楊劍邋朱立明 整理;換人工血管 治大動脈炎[N];健康報;2007年
7 方彤;分期治療腦缺血型大動脈炎[N];健康報;2004年
8 蘇海;“纏”出來的大動脈炎[N];家庭醫(yī)生報;2008年
9 劉道安;針灸可治大動脈炎[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10 姚洪麗;為5歲患兒大動脈打“補丁”[N];健康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孫菲;大動脈炎和巨細胞動脈炎患者臨床特征及發(fā)病機制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2 呂納強;免疫相關基因與大動脈炎[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3 金敬琳;電子束CT在大動脈炎診斷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1年
4 李岳華;RANTES基因多態(tài)性與中國漢族人群大動脈炎的關聯(lián)研究及魚類食用與心衰發(fā)生率,雞蛋的食用與心血管病、糖尿病風險的薈萃分析[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5 黨愛民;HLA-DRB基因與大動脈炎相關性的系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楊明;大動脈炎累及冠狀動脈的臨床特點及介入治療效果分析[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2 吳海濤;大動脈炎外科治療的臨床分析[D];首都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呂芳;35例大動脈炎回顧性臨床分析[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4 孫穎;評價大動脈炎病情活動性的血清學標志物及影像學表現(xiàn)的臨床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5 呂納強;HLA-DQ基因與大動脈炎[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丁曉蓉;針灸治療大動脈炎(頭臂動脈型)的臨床實驗研究[D];天津中醫(yī)學院;2000年
,本文編號:15116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xg/151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