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血清抵抗素(resistin)水平、肝組織抵抗素表達情況及其與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及肝組織病理改變(脂肪變性、炎癥、纖維化)的關系,旨在揭示抵抗素在NAFLD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及地位,為NAFLD的預防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2006年7月~2007年6月于我院就診的NAFLD患者47例,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2006年2月修訂的NAFLD臨床診斷標準,其中16例經病理證實。根據有無ALT升高或病理結果,分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組及單純性脂肪肝組。對照組20例,其中健康獻血員15例,行肝血管瘤切除術者5例。 所有研究對象均測量身高及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體重(kg)/身高(m)2;用日本Olympus 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ALT及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測定空腹血清胰島素(fasting insulin, FINS)水平,采用穩(wěn)態(tài)模式評估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HOMA)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FINS×FBG/22.5,取自然對數后成為正態(tài)分布;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測定血清抵抗素、TNF-α濃度。HE染色觀察肝組織普通病理變化,計算脂肪變性肝細胞百分比,炎癥活動度根據美國NASH臨床研究協(xié)會病理學委員會2005年制定的NAFLD組織學評分系統(tǒng)進行評分;Masson染色觀察肝組織纖維化的程度;采用Power VisionTM二步法對肝組織進行抵抗素及α-平滑肌肌動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on,α-SMA)免疫組化染色。用多功能病理圖象分析儀測定膠原纖維及抵抗素表達面積百分比,20倍物鏡下計算平均面密度(陽性面積與統(tǒng)計場面積百分比)。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實驗數據。 結果: 1 BMI、生化指標及血清抵抗素濃度:單純性脂肪肝組及NASH組BMI及HOMA-IR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1),而單純性脂肪肝組與NASH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NASH組血清ALT、TNF-α水平顯著高于單純性脂肪肝組及對照組(P 0.01),單純性脂肪肝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血清抵抗素濃度在三組各不相同,從高到低依次為NASH組、單純性脂肪肝組、對照組(P 0.01)。 2肝組織病理學變化:單純性脂肪肝組患者肝細胞存在不同程度脂肪變性;NASH組患者肝組織存在肝細胞脂肪變性,小葉內有炎性細胞浸潤、點狀或灶性壞死,有竇周纖維化,匯管區(qū)可見炎性細胞浸潤,向小葉內延伸,偶見P-V橋接壞死。 3肝組織抵抗素表達:肝組織免疫組化染色可見抵抗素主要表達于肝竇周細胞,炎性壞死區(qū)域及匯管區(qū)也有表達。NASH組肝組織抵抗素表達量顯著高于單純性脂肪肝組及對照組(P 0.01),單純性脂肪肝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4相關性分析:在所有NAFLD患者,血清抵抗素濃度與BMI、HOMA-IR、ALT及TNF-α水平呈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為0.472、0.481、0.852、0.790,P值均0.01;在行病理檢查的NAFLD患者中,肝組織抵抗素表達量與血清抵抗素濃度、ALT、TNF-α、HOMA-IR、肝組織炎癥活動度及膠原纖維含量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分別為0.932、0.937、0.806、0.453、0.968、0.965,P值均0.05,與BMI及肝脂變程度不相關(P 0.05)。對行病理檢查的NAFLD患者,采用多元逐步回歸法,以肝組織炎癥(Y)為應變量,以肝組織抵抗素表達量(X1)、血清抵抗素濃度(X2)、BMI(X3)、HOMA-IR(X4)及血清TNF-α濃度(X5)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在0.05水準,只有肝組織抵抗素表達量進入方程,Y=-0.151+96.124X1,R2=0.937,說明NAFLD患者肝組織局部表達的抵抗素是肝組織炎癥的獨立危險因素。以肝組織膠原纖維含量(Y)為應變量,以肝組織抵抗素表達量(X1)、血清抵抗素濃度(X2)、BMI(X3)、HOMA-IR(X4)及血清TNF-α濃度(X5)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在0.05水準,肝組織抵抗素表達量及血清TNF-α濃度進入方程,Y=-0.016+0.742X1+0.017X5,R2=0.968。說明NAFLD患者肝組織局部表達的抵抗素與肝組織纖維化的發(fā)生密切相關。 結論: 1 NAFLD的發(fā)生與肥胖及IR相關,TNF-α在NASH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 2血清抵抗素濃度從高到低依次為NASH組、單純性脂肪肝組、對照組,并且與BMI、HOMA-IR、ALT及TNF-α水平呈顯著正相關,抵抗素在NAFLD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 3抵抗素表達于肝組織,主要表達于肝竇周細胞,炎癥壞死區(qū)域及匯管區(qū)也有表達。抵抗素表達量在NASH組患者肝組織顯著高于單純性脂肪肝組及對照組,并與肝組織炎癥活動度及膠原纖維含量呈正相關,表明肝組織局部產生的抵抗素參與NAFLD肝組織炎癥、纖維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4 NAFLD患者肝組織局部表達的抵抗素是肝組織炎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與肝組織纖維化的發(fā)生密切相關。
【學位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R575.5
【文章目錄】: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論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組織抵抗素表達及其意義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附圖
附表
討論
結論
參考文獻
綜述 抵抗素與慢性肝損傷的關系
致謝
個人簡歷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曉艷;張玉;辛善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46例臨床分析[J];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2007年05期
2 趙彩彥;孔令波;李亞;王亞東;周俊英;甄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組織脂聯(lián)素表達及其意義[J];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09年02期
3 顧鳴宇;胰島素抵抗與脂肪肝[J];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3年S1期
4 向禮欣;萬建平;;非酒精性脂肪肝30例臨床分析[J];九江醫(yī)學;2009年03期
5 邱德凱;脂肪肝研究進展[J];當代醫(yī)學;2001年05期
6 劉禮樂;張少君;羅嬋清;吳夏棉;陳倫;;鹽酸小檗堿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34例[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6年21期
7 李鑫;邢麗;孫麗華;王黎;;降脂保肝湯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8例[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年05期
8 張奕秉;林志輝;;腸源性內毒素血癥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關系的研究進展[J];福建醫(yī)藥雜志;2010年01期
9 胡可榮;張志勇;袁劍鋒;;保肝降脂飲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清瘦素含量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10年06期
10 杜世奇;焦栓林;歐陽洪;秦建增;宋曉英;王軍霞;;復方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年1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淑梅;德惠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學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08年
2 陳蓓琪;脂肪肝文獻評價和辨證論治規(guī)律探討[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3 白貞子;降脂酮有效部位的提取及對肝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D];吉林大學;2007年
4 王偉芹;清肝調脂飲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療效機制探討[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5 吳江維;ATGL肝臟組織特異性敲除小鼠的產生及其引起的漸進性脂肪肝機理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6 張愛忠;杞薊制劑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分子機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6年
7 王士祺;急性胰腺炎不良預后的風險評估肥胖,脂肪肝與感染[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2年
8 馬曉燕;芪枳合劑治療脂肪肝的實驗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2年
9 程井軍;電針對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療作用及機制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7年
10 嚴紅梅;杞薊制劑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臟脂質代謝及炎性反應的影響[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柳;中藥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細胞色素P4502E1和P4501A1表達的影響[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洪淑英;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療脂肪肝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2年
3 吳凌康;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病因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4 張艷;207例脂肪性肝病臨床特點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8年
5 季榕;B型超聲對脂肪肝診斷指標體系及診斷價值的實驗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3年
6 李英姿;α-硫辛酸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機制[D];青島大學;2007年
7 王巍;復方四逆散防治脂肪肝的實驗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3年
8 劉波;實驗性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瘦素與脂肪肝的關系[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3年
9 郭海燕;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與脂肪肝的相關性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4年
10 費云蕓;大豆磷脂中磷脂酰肌醇的純化及其抗小鼠脂肪肝實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
28613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86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