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全球約一半人口感染此菌,我國H.pylori感染率較高,自然人群的感染率為42%~90%。H.pylori與許多胃十二指腸疾病相關,包括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及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等。Maastricht Ⅳ共識意見和我國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共識報告中均推薦含鉍劑四聯(lián)療法作為根除H.pylori一線根除治療方案,共識意見還指出:對鉍劑有禁忌或證實H.pylori耐藥率仍較低的地區(qū)也可選用三聯(lián)療法[1,2]。但是目前各國各地區(qū)尚缺乏H.pylori對抗生素的耐藥譜,傳統(tǒng)的三聯(lián)療法是否還適用于臨床仍然未知。近年來很多研究顯示,含呋喃唑酮的三聯(lián)療法作為初次治療時效果較好,但不同的療程對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影響[3]。 本研究擬應用7天,10天和14天含呋喃唑酮三聯(lián)方案研究河北石家莊地區(qū)H.pylori根除率的療效及其安全性,為本地區(qū)臨床合理選擇根除H.pylori治療方案的提供依據(jù)。 資料與方法: 1病例選擇:選擇2011年10月至2013年1月于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消化內科就診的患者,共270例。 1.1入選標準:①愿意配合并能進行隨訪,年齡在18~75歲之間,經(jīng)胃鏡及病理證實為慢性活動性胃炎(包括:胃黏膜糜爛、中~重度萎縮、中~重度腸化、不典型增生)、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標準參照《功能性胃腸病的羅馬Ⅲ診斷標準》);②入選前經(jīng)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試驗(RUT)或~(14)C-尿素呼氣試驗(~(14)C-UBT)證實為H.pylori陽性者;③既往未接受過正規(guī)H.pylori根除治療。 1.2排除標準:①治療前2周用過質子泵抑制劑(PPI)、H_2受體阻滯劑(H_2RA)和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者,治療前4周用過抗菌藥物或鉍劑者;②存在嚴重的心、腦、肺疾患、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3終止研究標準:①病情惡化或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②治療期間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無法耐受者;③治療期間出現(xiàn)其他疾病干擾本觀察;④失訪;⑤治療期間妊娠。 1.4一般情況:共入組270例患者,其中男133例,女137例,平均年齡49歲(18~75歲),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4例,慢性活動性胃炎95例,消化性潰瘍81例。 2方法: 2.1分組及試驗方法:對符合入選條件的270例患者,按入選的先后順序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90例者,治療方案及療程如下: A組(7d三聯(lián)組):埃索美拉唑(20mg2/d)+阿莫西林(1000mg2/d)+(呋喃唑酮100mg2/d),療程7d; B組(10d三聯(lián)組)治療方案同A組,療程為10d; C組(14d三聯(lián)組):治療方案同A組,療程為14d。 各組的潰瘍病患者再繼續(xù)口服泮托拉唑片40mg1/日,吉法酯片100mg3/日,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總療程為4~6周,胃潰瘍?yōu)?~8周。所有患者在服用呋喃唑酮治療期間以及停用呋喃唑酮后5天內,禁止飲酒。 2.2療效觀察:療程結束且停用所有PPI以及其他抗酸劑、鉍劑、抗菌藥物至少4周后復查~(14)C-UBT,結果陰性視為H.Pylori根除成功,若為陽性視為H.Pylori根除失敗。并記錄患者在服藥過程中的藥物不良反應,評估患者對各種治療方案的依從性和安全性。 2.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1一般情況:A、B、C組之間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分類及吸煙情況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Table1、Table2、Table3、Table4)。 2H.pylori根除率 2.1入組情況:A組入組90例,年齡18~75(49.3±13.4)歲,失訪2例,88例完成治療,其中63例根除成功,25例根除失。 B組入組90例,年齡22~73(48.6±13.2)歲,失訪1例,因1例因惡心未能完成實驗,88例完成治療,其中72例根除成功,16例根除失。 C組入組90例,年齡19~74(50.2±12.8)歲,失訪2例,因1例因皮膚瘙癢、皮疹未能完成實驗,87例完成治療,其中76例根除成功,11例根除失敗。 2.2H.pylori根除率:三組PP分析分別為71.6%(63/88)、81.8%(72/88)、87.4%(76/8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9)。其中A組和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5)。A組和B組、B組和C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09、0.311)。按意向性分析(ITT)分別為70.0%(63/90)、80.0%(72/90)、84.4%(76/9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見Table5、Table6、Table7、Table8、Table9)。 3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三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9.1%、8.0%和10.3%,三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似,三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要的不良反應有腹瀉、腹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胃腸道反應,以及頭暈、頭痛、口苦、皮疹、皮膚瘙癢、尿黃等。B組1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患者出現(xiàn)惡心,發(fā)熱退出試驗。C組1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因出現(xiàn)全身瘙癢、皮疹未能完成實驗。其余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輕微,無需特殊處理,服用期間或療程結束停藥后自行緩解。(見Table10、Table11)。 結論: 114d含呋喃唑酮的三聯(lián)療法H.pylori根除率明顯高于7d療法,而副作用無明顯增加。 2埃索美拉唑聯(lián)合阿莫西林、呋喃唑酮,14d三聯(lián)療法根除率達87.4%,值得推廣。 3H.pylori的根除率不受性別、年齡、疾病分類及吸煙情況的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57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文華;吸煙對根除幽門螺桿菌的影響(附56例分析)[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4年12期
2 劉改芳,徐華州,張玉貞,朱學梅,吳婧;幽門螺桿菌臨床分離株耐藥性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年02期
3 張川;袁志芳;張澍田;高峰;閻雪燕;高輝;段卓洋;;治療的依從性、年齡、性別對胃潰瘍患者使用三聯(lián)7天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的影響[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9年10期
4 蕭樹東,劉文忠,胡品津,歐陽欽,王家龍,周麗雅,程能能,全國幽門螺桿菌協(xié)作組;短程三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的多中心臨床研究[J];胃腸病學;2000年01期
5 胡伏蓮;;中國幽門螺桿菌研究現(xiàn)狀[J];胃腸病學;2007年09期
6 胡品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現(xiàn)狀和思考[J];胃腸病學;2007年09期
7 成虹;胡伏蓮;謝勇;胡品津;王吉耀;呂農華;張建中;張桂英;周曾芬;吳克利;張玲霞;彭孝偉;戴寧;唐國都;姜葵;李巖;侯曉華;白文元;王明春;葉紅軍;劉玉蘭;許樂;;中國幽門螺桿菌耐藥狀況以及耐藥對治療的影響—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J];胃腸病學;2007年09期
8 童錦祿;冉志華;沈駿;蕭樹東;;益生菌聯(lián)合標準三聯(lián)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的薈萃分析[J];胃腸病學;2007年11期
9 徐小青;孫欽娟;廖靜賢;梁曉;鄭青;劉文忠;蕭樹東;陸紅;;含鉍劑和克拉霉素的四聯(lián)根除方案在幽門螺桿菌一線治療中的作用[J];胃腸病學;2012年01期
10 謝川;呂農華;;選擇符合國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方案[J];醫(yī)學與哲學(B);2012年05期
本文編號:
27828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782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