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代償期肝硬化并感染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病例對照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4-28 03:55
【摘要】:目的:通過回顧性病例對照分析方法,對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了解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臨床特征,探討失代償期肝硬化并感染的危險因素。為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依據(jù)。方法: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9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共1010例。分析患者發(fā)生感染的情況,包括感染率、感染發(fā)生部位、細菌培養(yǎng)結果及預后。據(jù)診斷標準確定感染組,按照1:1比例選擇對照病例,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可能的危險因素進行比較分析,篩選出有意義的觀察指標作為變量,再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結果:(1)本文1010例患者發(fā)生感染353例,感染率為34.95%,其中醫(yī)院內(nèi)感染149例,占42.21%,醫(yī)院外感染192例,占54.39%,混合感染12例,占3.4%;各種原因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的感染率不盡相同,其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感染率高于乙肝肝硬化,差異有顯著性(χ2=6.471,P=0.011)。 (2)本研究顯示感染部位主要為肺部,其次為腹膜腔、腸道、膽道等。感染組患者中共分離出151株病原菌,革蘭陰性菌73株占48.34%,革蘭陽性菌20株占13.25%,,真菌58株占38.41%。 (3)對兩組失代償期肝硬化合并感染的可能的危險因素進行比較分析,篩選出有意義的觀察指標作為變量,再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OR值由大到小依次為:肝性腦。∣R=36.314;P=0.000),消化道出血(OR=36.222;P=0.000),Child分級(OR=6.842;P=0.000),年齡(OR=1.024;P=0.001),住院天數(shù)(OR=1.018;P=0.030),血清白蛋白水平(OR=0.944;P=0.001),預防性使用抗生素(OR=0.012;P=0.000)。 (4)本文資料非感染組353例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死亡10人,死亡率為2.83%,感染組353例患者死亡39人,死亡率為11.05%,兩組死亡率的比較(χ2=18.443, 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非感染組死亡率低于感染組。 結論:(1)失代償期肝硬化合并感染的發(fā)生率高達34.95%,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肺部,從感染部位分離出的菌株以革蘭陰性菌為主;(2)患者年齡大、住院時間長、Child分級差、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合并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腦病者易發(fā)生感染,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減少感染的發(fā)生;(3)失代償期肝硬化感染組死亡率高于非感染組。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575.2
本文編號:2643035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57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伍艷玲,宋連萍,綦盛麟;肝硬化病人院內(nèi)感染分析[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2 劉新民,吳揚,李勤;腹腔穿刺放液灌洗及注射抗生素對肝硬化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治療價值[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0年03期
3 許賢姬,樸云峰,王宇;肝硬化合并自發(fā)性腹膜炎診斷的研究進展[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5年03期
4 劉曉紅;;美國肝病學會關于“肝硬化腹水伴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實踐指南[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7年08期
5 王家猛;韓炳智;周付成;趙潤民;徐敏;;肝硬化患者院內(nèi)感染臨床調(diào)查[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6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01年01期
7 ;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1年05期
8 汪紅蕾;馮舜;趙兵;陳忠明;;肝炎后肝硬化院內(nèi)感染30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年04期
本文編號:26430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6430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