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BAN與肝纖維化關系的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01 18:16
【摘要】:第一章NIBAN在DMN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組織中的表達 目的:建立二甲基亞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動物模型,觀察大鼠肝纖維化組織中NIBAN蛋白的表達情況。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8只,體重180g~220g,隨機分為正常組和模型組兩組,每組9只。適應性喂養(yǎng)1周后,參照Jezequel AM方法制作動物模型。模型組給予1%DMN腹腔注射,1ml/kg,每天一次,每周前三天連續(xù)給藥,共28天;正常組每只大鼠給予lml/kg的生理鹽水腹腔注射,每天一次,每周前三天連續(xù)給藥,共28天,實驗第28天稱體重后處死所有大鼠。計算實驗前后大鼠體重變化,計算肝指數、脾指數,留取血清測ALB、ALT、AST、TBIL,留取肝臟組織分別行:(1)肝組織病理檢查(2)肝組織肝纖維化半定量評分(3)Western Blot檢測NIBAN蛋白的表達水平。 結果:①實驗前后大鼠體重變化:正常組體重明顯增加,模型組體重明顯降低,兩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②肝指數、脾指數: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肝指數明顯降低(p0.05);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脾指數明顯增加(p0.05)。③肝功能: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ALB水平明顯降低(p0.05), ALT、AST、TBIL水平均明顯增高(p0.05)。④肝臟纖維化半定量評分(SSS評分):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肝臟纖維化半定量評分明顯增高(p0.05)。⑤肝臟組織中NIBAN表達水平: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NIBAN表達水平明顯降低(p0.05)。 結論:①成功建立了DMN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動物模型 ②DMN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動物模型的肝組織中NIBAN蛋白表達水平明顯降低,NIBAN與肝纖維化的形成相關。 第二章NIBAN在活化肝星狀細胞中的表達 目的:探討NIBAN在肝纖維化中的作用,觀察肝星狀細胞活化后NIBAN蛋白的表達情況。 方法:以肝星狀細胞(LX-2)株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模型組,模型組肝星狀細胞予以TGF-β10ng/ml刺激48小時,運用Western Blot檢測α-SMA、FN、NIBAN的表達水平。 結果:與對照組相比,模型組α-SMA表達明顯上升(p0.05),FN表達明顯上升(p0.05),NIBAN表達明顯降低(p0.05)。 結論:肝星狀細胞活化后NIBAN蛋白的表達水平明顯降低。
【圖文】:
I型、III型膠原等[10]。目前大量的研究認為在肝星狀細胞內,TGF-pi是一種最重要的纖維化刺激因子(圖1) 在肝纖維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9]。近年來隨著科學研究技術的進步,我們對肝纖維化發(fā)病機制的認識不斷深化,但肝纖維化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并不能完全解釋肝纖維化的發(fā)病過程,我們認為應該存在尚未引起重視的、可以影響纖維化過程的新蛋白、新機制。NIBAN蛋白是2000年發(fā)現的一種新蛋白,其基因又被稱為FAM129A[i6],是一個最新發(fā)現的單獨的保守基因,位于人類及小鼠1號染色體,大鼠13號染色體[1力,大小約為6.5kb [18],,包含14個外顯子[13。大鼠NIBAN蛋白為含有937個氨1
脾臟大體:正常組脾臟大小、形態(tài)均正常,邊緣銳利。模型組脾臟體積增大,厚度增加,邊緣鈍。(圖3)錘正常組肝臟 模型組肝臟正常組脾臟 模型組脾臟圖3兩組大鼠肝臟、脾臟外觀1 A3肝指數脾指數如表5、圖4所示,肝指數:正常組肝指數為0.031015±0.002011、模型組的肝指數為0.020199±0.003452,與正常組相比明顯降低,兩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 0脾指數:正常組脾指數為0.00189釷0.000067、模型組脾指數0.004665±0.001821,與正常組相比明顯增加,兩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表5兩組大鼠肝指數、脾指數(3^±S)組別 例數 肝指數(g/g) 脾指數(g/g)正常組 9 0.031015±0.002011 0.001894±0.000067模型組 6 0.020199士0.003452* 0.004665±0.001821* 與正常組比較,、<:0.0513
【學位授予單位】:中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575.2
本文編號:2610796
【圖文】:
I型、III型膠原等[10]。目前大量的研究認為在肝星狀細胞內,TGF-pi是一種最重要的纖維化刺激因子(圖1) 在肝纖維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9]。近年來隨著科學研究技術的進步,我們對肝纖維化發(fā)病機制的認識不斷深化,但肝纖維化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并不能完全解釋肝纖維化的發(fā)病過程,我們認為應該存在尚未引起重視的、可以影響纖維化過程的新蛋白、新機制。NIBAN蛋白是2000年發(fā)現的一種新蛋白,其基因又被稱為FAM129A[i6],是一個最新發(fā)現的單獨的保守基因,位于人類及小鼠1號染色體,大鼠13號染色體[1力,大小約為6.5kb [18],,包含14個外顯子[13。大鼠NIBAN蛋白為含有937個氨1
脾臟大體:正常組脾臟大小、形態(tài)均正常,邊緣銳利。模型組脾臟體積增大,厚度增加,邊緣鈍。(圖3)錘正常組肝臟 模型組肝臟正常組脾臟 模型組脾臟圖3兩組大鼠肝臟、脾臟外觀1 A3肝指數脾指數如表5、圖4所示,肝指數:正常組肝指數為0.031015±0.002011、模型組的肝指數為0.020199±0.003452,與正常組相比明顯降低,兩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 0脾指數:正常組脾指數為0.00189釷0.000067、模型組脾指數0.004665±0.001821,與正常組相比明顯增加,兩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表5兩組大鼠肝指數、脾指數(3^±S)組別 例數 肝指數(g/g) 脾指數(g/g)正常組 9 0.031015±0.002011 0.001894±0.000067模型組 6 0.020199士0.003452* 0.004665±0.001821* 與正常組比較,、<:0.0513
【學位授予單位】:中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57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桂連;;肝星狀細胞與肝纖維化[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2年05期
2 顧怡瑾;陸新元;付華輝;冼志紅;俞花;董輝;;Masson染色在輔助診斷肝纖維化中應用[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2年01期
3 夏金榮;劉乃豐;;肝星狀細胞凋亡及其調控[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4期
4 鄺勝利;胡兵;;肝纖維化大鼠模型研究進展[J];實驗動物與比較醫(yī)學;2008年01期
5 朱華麗;潘勤;李定國;;肝星狀細胞凋亡機制研究進展[J];胃腸病學;2009年06期
6 鄭艷華;王建彬;;肝星狀細胞的凋亡與肝纖維化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年06期
7 劉平,高云華;肝纖維化動物模型的建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2年06期
8 ;PPAR gamma inhibits growth of rat hepatic stellate cells and TGF beta-induced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J];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006年06期
9 姜春萌,劉成,劉平;肝星狀細胞凋亡與肝纖維化[J];中華肝臟病雜志;1999年04期
10 姜春萌,劉成,劉平;肝纖維化過程中肝星狀細胞的研究進展[J];中華消化雜志;2000年04期
本文編號:26107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6107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