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10年間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和治療方式演變

發(fā)布時間:2019-04-10 17:08
【摘要】:目的探討過去10年間潰瘍性結腸炎(UC)住院患者臨床特征和治療方式的演變。方法通過航天中心醫(yī)院病案管理系統(tǒng)收集2003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診斷為UC患者的臨床資料,記錄患者一般資料、臨床特征(臨床類型、疾病分期、嚴重程度及病變范圍)、治療方式。比較前5年(2003—2007年)和后5年(2008—2012年)患者一般資料、臨床特征和治療方式的演變。結果共納入115例患者,發(fā)病高峰年齡段分別為20~29歲(17例,占14.8%)及50~69歲(52例,占45.2%)。前5年納入患者49例,后5年納入患者66例,前、后5年患者病程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522,P0.05)。115例患者臨床類型以初發(fā)型為主,占55.6%(64/115);疾病分期多處于活動期,占93.9%(108/115);嚴重程度以輕、中度為主,占81.5%(88/108);病變范圍以廣泛結腸型為主,占51.3%(59/115)。115例患者均行內科藥物治療,其中應用氨基水楊酸制劑者97例(84.3%),包括單用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者33例(28.7%),單用5-氨基水楊酸(5-ASA)者55例(47.8%),SASP+5-ASA者9例(7.8%);局部保留灌腸者80例(69.6%)。前、后5年患者微生態(tài)制劑、止瀉藥使用率和局部保留灌腸治療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00、3.997、4.054,P0.05)。結論 20~29歲及50~69歲是UC的發(fā)病高峰年齡段,初發(fā)型、輕中度活動期、廣泛結腸型多見,病變范圍呈擴大化,氨基水楊酸制劑仍是治療UC的主要藥物,微生態(tài)制劑、局部保留灌腸逐漸應用于治療。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in (UC) patients in the past 10 year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diagnosed as UC from January 2003 to December 2012 were collected through the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system of Space Center Hospital. The general data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types, disease stages, severity and range of lesions) of the patients were recorded. Treatment. To compare the evolution of general data,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methods between the first 5 years (2003-2007) and the latter 5 years (2008-2012). Results 115 patients were enrolled. The peak age of onset was 20 years old (17 cases, 14.8%) and 50 years old (52 cases, 45.2%). 49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rst 5 years, 66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next 5 years,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urse of disease between the first 5 years and the next 5 years (Z = 2.522, P0.05). The clinical types of 115 patients were mainly primary type. 55.6% (64 / 115); Most of the patients were in active stage, accounting for 93.9% (108 / 115), mild and moderate severity (81.5%, 88 / 108), and mild to moderate severity (81.5%, 88 / 108). 51.3% (59 / 115) of the 115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nternal medicine, of which 97 (84.3%) were treated with aminosalicylic acid, and 51.3% (51.3%) were treated with aminosalicylic acid. 33 cases (28.7%) were treated with sulfasalazine salicylate alone, 55 cases (47.8%), SASP 5-ASA) were treated with 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 alone, 9 cases (7.8%) were treated with 5-aminosalicylic acid (5-ASA) alone. Local retention enema was found in 80 cases (69.6%). Before and after 5 years, the usage rate of antidiarrheal agents and local retention enema treatment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蠂 2 4 000, 3 997 7, 4 054 4, P0.05). Conclusion Twenty-nine and fifty-nine years old and 50 ~ 69 years old are the peak age of the onset of UC, initial onset, mild to moderate active stage, extensive colon type, enlargement of lesion range, aminosalicylic acid preparation is still the main drug for treatment of UC, and 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 Local retention enema is gradually applied to the treatment.
【作者單位】: 航天中心醫(yī)院;北京大學航天臨床醫(yī)學院消化科;武漢市普仁醫(yī)院消化科;
【分類號】:R574.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秦翠紅;車璐;董騰慧;徐峰;;老年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特點及癌變率的回顧性分析[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2年01期

2 雷曉燕;崔梅花;;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進展[J];山東醫(yī)藥;2014年06期

3 閆偉;盛劍秋;趙曉軍;晨智敏;吳愛東;夏長虹;張迎芬;李世榮;;327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特征分析[J];胃腸病學;2007年02期

4 中國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王玉芳;歐陽欽;;3100例潰瘍性結腸炎住院病例回顧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2006年06期

5 ;An analysis of 10218 ulcerative colitis cases in China[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2年01期

6 Laszlo Lakatos;Gabor Mester;Zsuzsanna Erdelyi;Mihaly Balogh;Istvan Szipocs;Gyorgy Kamaras;Peter Laszlo Lakatos;;Striking elevation in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 province of western Hungary between 1977-2001[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4年03期

7 Gerardo Rosati;Domenico Bilancia;;Role of chemotherapy and novel biological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年12期

8 吳鐵鏞;;潰瘍性結腸炎的規(guī)范化治療[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1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文俊;許建明;湯海濤;李誠;何偉;;120例潰瘍性結腸炎住院病例回顧性分析[J];安徽醫(yī)藥;2007年12期

2 王海浪;王巧民;宋繼中;;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患者臨床病情評估與治療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2年06期

3 朱芳來;凌安生;;SASP聯(lián)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安慶醫(yī)學;2011年02期

4 袁繼云;李德浩;;真人養(yǎng)臟湯加味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4例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年S1期

5 劉端勇;管詠梅;趙海梅;程紹民;萬盼婷;童文婷;劉紅寧;;四神丸不同途徑給藥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結腸上皮細胞周期及脂質過氧化損傷的改善作用[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05期

6 王娟;張可;;康復新液聯(lián)合思密達灌腸治療34例潰瘍性結腸炎療效[J];大連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7 陳天亞;;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年34期

8 張春陽;;黃連煎劑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0例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2年05期

9 張春陽;劉偉;;注射用丹參粉針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2年07期

10 王久英;郭艷宏;陳宏;;中藥保留灌腸輔以心理疏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袁繼云;李德浩;;真人養(yǎng)臟湯加味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4例臨床觀察[A];第八次全國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倪角角;高錦蓮;陳輝;;胃腸動力治療儀治療功能性便秘40例護理體會[A];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進;不同給藥途徑對鼠的潰瘍性結腸炎模型的療效比較及其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孫樹民;旋毛蟲有效抗原成分對炎癥性腸病免疫干預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邢建峰;異亞丙基莽草酸對大鼠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作用及機理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4 王希利;愈腸湯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影響的實驗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5 陳曦;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在大鼠潰瘍性結腸炎中的動態(tài)表達及中藥腸康顆粒的干預作用[D];吉林大學;2008年

6 王丹;潰瘍性結腸炎應用5-ASA前藥的療效、機制及β2GPⅠ在發(fā)病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張海燕;清熱祛濕法治療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的實驗和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8 陳琳琳;不同濃度嗜酸乳酸桿菌對急性實驗性結腸炎的療效和對近、遠端結腸菌群的影響及其治療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9 李學鋒;克羅恩病與腸結核臨床鑒別診斷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麻繼臣;維生素D預防潰瘍性結腸炎復發(fā)的作用與機制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昌飛;潰結寧膏穴位敷貼治療脾腎陽虛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及對血清IFN-r 含量的影響[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蘇淑娟;中藥灌腸聯(lián)合美沙拉嗪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及對IL-6、IL-8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熊婷婷;結腸寧定位滴丸的藥學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魏艷;白頭翁湯對炎癥性腸病模型大鼠NF-κB表達的影響及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分析[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5 安麗婷;美沙拉嗪顆粒聯(lián)合培菲康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細胞因子和氧自由基指標的影響[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張雯;潰瘍性結腸炎肺功能損傷特點與中醫(yī)證候相關性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吳健;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yī)證候特點及與腸粘膜象關系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8 馮進;基于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路徑的中醫(yī)臨床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9 何林方;不同潰瘍性結腸炎分級與病情嚴重度的關系及其對重癥UC診治的警示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10 雷敏;中國東部地區(qū)15年內炎癥性腸病患者流行病學變化[D];浙江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榮;朱淑軍;王光愷;;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腸溶膠囊聯(lián)用5-氨基水楊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4例[J];廣東醫(yī)學;2010年13期

2 劉蘇;炎癥性腸病——自由基學說[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1994年01期

3 王玉芳,魏兵,歐陽欽;527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與病理分析[J];臨床內科雜志;2003年04期

4 夏冰;程虹;;潰瘍性結腸炎的生物治療[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7年01期

5 蔣燁;任宏宇;;IBD藥物治療進展[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2年02期

6 李楠;;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與炎癥性腸病[J];山東醫(yī)藥;2011年16期

7 蔣蔚茹;;炎癥性腸病的認識與治療進展[J];上海醫(yī)藥;2010年05期

8 歐陽欽;Rakesh Tandon;KL Goh;潘國宗;KM Fock;Claudio Fiocchi;SK Lam;蕭樹東;張虎;梁紅亮;王玉芳;;亞太地區(qū)炎癥性腸病處理共識意見(一)[J];胃腸病學;2006年04期

9 朱明明;徐錫濤;黃美蘭;聶芳;冉志華;蕭樹東;;選擇性白細胞分離法聯(lián)合藥物治療對潰瘍性結腸炎誘導緩解和維持治療的薈萃分析[J];胃腸病學;2010年10期

10 李長福;吳尉;李慧梅;鐘志強;王瑩;李林;;介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3例體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年1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開光,殷保書,楊仁松,王巧民,鄭邦海,賈勇,吳正祥;潰瘍性結腸炎合并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臨床報告[J];中華消化雜志;2001年04期

2 肖文斌,王智峰,劉玉蘭;潰瘍性結腸炎合并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一例[J];中華消化雜志;2001年11期

3 王曉娣,董恩鈺;白介素-17在潰瘍性結腸炎表達的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01年11期

4 王國田;腸炎散肛內注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00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1年05期

5 林玲;潰結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6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6 楊國英,周碧蘭,龔智英;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7 昌曉軍,盧宏柱,伍曉紅;嬰幼兒潰瘍性結腸炎1例[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1年01期

8 戴上明,凌奇荷,卿篤信;37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1年04期

9 趙方宏;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0例[J];哈爾濱醫(yī)藥;2001年02期

10 劉銀鴻,馬艷東;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yī)藥治療近況[J];河北中醫(yī);200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竇丹波;黃艷芳;李剛;張正利;岑戎;;潰結通治療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隨機對照臨床研究[A];第二十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國家級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2 李佃貴;張素釗;朱峰;劉建平;張金麗;張彬彬;焦建瑋;;淺析潰瘍性結腸炎的病變要素——濁、毒[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十九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張志杰;金小晶;;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yī)藥治療[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第二十次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田振國;;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yī)藥治療[A];2009浙江省大腸肛門病學術交流會暨肛腸外科新技術培訓資料匯編[C];2009年

5 韓愛云;;血茶散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與護理[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6 李達周;文曉冬;張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76例療效觀察[A];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建會20周年學術年會專輯(下)[C];1999年

7 王瑛瑛;路廣晁;;淺議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的中醫(yī)藥治療[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暨2010年脾胃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8 鄭國軍;;中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4例療效觀察[A];第二十二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消化疾病診治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0年

9 王蕊;吳兵;張琛;李倩;;潰瘍性結腸炎護理進展[A];全國第13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10 ATSUSHI SAKURABA;TOSHIRO SATO;MAKOTO NAGANUMA;YUICHI MOROHOSHI;KATSUYOSHI MATSUOKA;NAGAMU INOUE;HIROMASA TAKAISHI;HARUHIKO OGATA;YASUSHI IWAO;TOSHIFUMI HIBI;王志民;;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吸附分離對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常規(guī)治療和強化治療的非雙盲前瞻隨機性初步研究[A];中醫(yī)肛腸理論與實踐——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分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大會暨二零一零年中醫(yī)肛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魏鑫;潰瘍性結腸炎難預防[N];保健時報;2004年

2 記者 胡蔓、通訊員 高翔;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初步查明[N];湖北日報;2004年

3 高翔 黎昌政;潰瘍性結腸炎與基因有關[N];經(jīng)濟參考報;2004年

4 程越明(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秋季要注意潰瘍性結腸炎的復發(fā)[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5年

5 竇青;經(jīng)常腹瀉 當心潰瘍性結腸炎[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6 江春;甲硝唑可治潰瘍性結腸炎[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6年

7 呂國梁;中藥治潰瘍性結腸炎經(jīng)驗[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年

8 柑露;怎樣應對潰瘍性結腸炎[N];大眾衛(wèi)生報;2008年

9 同濟醫(yī)院 姜元喜 許樹長 副主任醫(yī)師;潰瘍性結腸炎飲食預防是關鍵[N];上海中醫(yī)藥報;2008年

10 袁虎;患潰瘍性結腸炎要重調養(yǎng)[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芯梅;潰瘍性結腸炎分子標志物的篩查和發(fā)病機制的初步探討[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史濟華;中國漢族人群潰瘍性結腸炎的候選基因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杜廷龍;“黃芪香參顆!敝委煗冃越Y腸炎的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4 張英劍;多藥耐藥基因與潰瘍性結腸炎的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5 王再見;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腸易激樣癥狀的作用機制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陳宏輝;不同腸道益生菌株治療急性潰瘍性結腸炎小鼠模型的作用及其機制[D];中南大學;2007年

7 柳越冬;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分期及綜合治療方案的研究[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8 樸恩姬;結腸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實驗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9 劉敬軍;中西醫(yī)結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分析和實驗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10 陳曦;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在大鼠潰瘍性結腸炎中的動態(tài)表達及中藥腸康顆粒的干預作用[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席向陽;防風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作用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2 郭雁冰;中醫(yī)藥抗?jié)冃越Y腸炎復發(fā)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3 李洋;姜樹民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經(jīng)驗總結[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宮穎迪;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薈萃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5 吳登峰;福建省潰瘍性結腸炎住院病人病情分析[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周紅兵;焦慮和抑郁對潰瘍性結腸炎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8年

7 金晶;氣藥灌腸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對血清NO和腸道菌群的影響[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8 柳潔;自擬結腸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脾腎虛弱型)的臨床研究[D];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9 曹玲莉;131例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患者病情回顧性分析[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張春陽;中藥口服結合灌腸治療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245597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45597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f80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