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和小腸CT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斷中的互補作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和小腸CT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斷中的互補作用研究 出處:《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膠囊內鏡 小腸疾病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雙氣囊小腸鏡 小腸CT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膠囊內鏡在診斷小腸疾病中的應用,尤其是與小腸CT和雙氣囊小腸鏡聯(lián)合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互補診斷價值,為評估膠囊內鏡診斷價值提供科學依據(jù)!痉椒ā渴占以簝如R中心自2007年到2014年間接受OMOM和Pillcam膠囊內鏡檢查的1475例受檢者的臨床資料,錄入Excel數(shù)據(jù)庫,再由SPSS軟件分析統(tǒng)計,評估膠囊內鏡診斷小腸疾病的價值及安全性,探討其疾病診斷率與臨床特征間的相關性。選取OGIB病例中同時接受膠囊內鏡、小腸鏡和/或小腸CT檢查的121例患者,分析三種檢查方法診斷小腸疾病的互補價值。【結果】OMOM膠囊與Pillcam膠囊相比,受檢者的小腸通過時間顯著長于后者(P0.001),總體小腸疾病檢出率低于后者(P=0.001)。所有受檢者膠囊內鏡的總體小腸疾病檢出率為55.2%,未通過小腸率為21.5%,膠囊滯留率為0.5%。膠囊內鏡的胃和小腸轉運時間與受檢者的性別、年齡和小腸疾病的類型有相關性。Logistic回歸分析提示,小腸血管畸形和克羅恩病的膠囊內鏡檢出率與受檢者的出血和腹痛癥狀以及年齡有相關性,增殖性病灶的檢出率與出血癥狀有相關性。在三種小腸檢查方法的比較中,膠囊內鏡的診斷率遠高于小腸CT(P0.001),但與小腸鏡無顯著差異。亞組分析表明,膠囊內鏡對于血管畸形的診斷率遠高于小腸CT(P0.001)和小腸鏡(P=0.007),而對于小腸腫瘤的診斷三者無顯著差異。綜合來看,小腸CT和小腸鏡可以發(fā)現(xiàn)膠囊內鏡漏診或不能確診的病灶,而膠囊內鏡也可以發(fā)現(xiàn)小腸CT和小腸鏡漏診的病變。膠囊內鏡的陽性發(fā)現(xiàn)可以指導后續(xù)小腸鏡的進鏡方式并提高其診斷率。【結論】膠囊內鏡是一種比較安全無創(chuàng)的檢查,小腸病變檢出率高,尤其適用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檢查。在OGIB的診斷中,膠囊內鏡、小腸鏡以及小腸CT具有互補價值。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恰當整合這三種小腸檢查方法可以提高OGIB的診斷率。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574.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戈之錚 ,胡運彪;第一屆全國膠囊內鏡研討會召開[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3年04期
2 Ben-Soussan E.;Savoye G.;Antonietti M.;郝筱倩;;影響膠囊內鏡通過胃的因素[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胃腸病學分冊);2006年03期
3 趙曉晏;王雷;樊超強;李宜輝;郭紅;田小溪;李春花;;國產(chǎn)OMOM膠囊內鏡臨床應用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7年19期
4 許微微;姜寧;范一宏;呂賓;;OMOM膠囊內鏡的護理[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8年08期
5 張朋彬;王雷;樊超強;趙曉晏;;膠囊內鏡滯留原因及處理[J];中國內鏡雜志;2009年03期
6 張朋彬;王雷;樊超強;趙曉晏;;膠囊內鏡滯留原因及處理[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年09期
7 ;自行拍攝圖像的微型膠囊內鏡[J];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11年04期
8 杜凡;曹輝瓊;楊鐵一;鄧桂林;;磁控膠囊內鏡胃部檢查55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2年19期
9 張智高;尚慶玲;李群;魏志;李文波;劉長江;尚瑞蓮;;膠囊內鏡技術研究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3年03期
10 韓澤龍;張瑋;李躍;劉思德;;膠囊內鏡在胃部檢查方面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寧;范一宏;孟立娜;呂賓;;國產(chǎn)OMOM膠囊內鏡臨床應用分析[A];2006華東地區(qū)消化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浙江省分冊)[C];2006年
2 姜寧;范一宏;孟立娜;呂賓;;國產(chǎn)OMOM膠囊內鏡臨床應用分析[A];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專業(yè)第八次學術年會暨省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7年
3 姜寧;范一宏;孟立娜;呂賓;;國產(chǎn)OMOM膠囊內鏡臨床應用分析[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4 杜凡;楊鐵一;;無線膠囊內鏡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應用于胃部檢查操作方法的研究[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李紅靈;;膠囊內鏡的臨床應用規(guī)范(解讀)及臨床路徑管理[A];貴州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2010年消化系病學術交流會暨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進展學習班資料匯編[C];2010年
6 王雷;樊超強;李宜輝;郭紅;田小溪;趙國策;趙曉晏;;OMOM膠囊內鏡結腸疾病檢查臨床應用初步評價[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7 夏宣平;王文星;;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OMOM膠囊內鏡的臨床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11屆全國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8 夏宣平;王文星;;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OMOM膠囊內鏡的臨床應用[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9 徐海麗;;膠囊內鏡臨床應用的護理體會[A];2013年河南省腔鏡護理管理新技術新業(yè)務研討班論文集[C];2013年
10 薛猛;陳雪琴;姒健敏;王良靜;陳淑潔;;膠囊內鏡在不明原因慢性腹痛腹瀉中診斷率的薈萃分析[A];2013第六屆浙江省消化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譚嘉 通訊員 肖鑫 俞治;膠囊內鏡機器人研制成功[N];健康報;2013年
2 記者 曹繼軍 通訊員 肖鑫 俞治;首臺“膠囊內鏡機器人”投入臨床使用[N];光明日報;2013年
3 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 肖鑫 俞治;膠囊內鏡機器人可定位可遙控[N];健康報;2013年
4 記者 衛(wèi)新華 實習生 李薇帆;助推膠囊內鏡升級換代[N];重慶日報;2005年
5 劉寧春 楊麗佳;無線膠囊內鏡落戶南京[N];健康報;2003年
6 省一院消化科 湯敏;膠囊內鏡臨床應用[N];云南日報;2007年
7 郭緒忠 龔毅;“OMOM膠囊內鏡”為數(shù)字醫(yī)療產(chǎn)業(yè)添彩[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6年
8 醫(yī)學博士 陳正華;膠囊內鏡一二三[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9年
9 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消化內科 廖專;膠囊內鏡胃內延遲原因何在[N];健康報;2009年
10 主任醫(yī)師 莊慶平;您知道膠囊內鏡嗎[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晟;膠囊內鏡、雙氣囊小腸鏡和小腸CT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斷中的互補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2 張冰凌;膠囊內鏡診斷小腸疾病的臨床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良慶;兩種不同技術參數(shù)的小腸膠囊內鏡的臨床對比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陳偉嬋;297例OMOM膠囊內鏡臨床應用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3 匡蕾;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漏診原因及新型輔助診斷技術的運用初探[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徐揚志;OMOM膠囊內鏡輔助閱片模式的臨床應用評估與一種新型輔助閱片模式的探索[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5 郭廷麟;磁控膠囊內鏡對人體胃檢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6 王海紅;膠囊內鏡在消化道疾病診斷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張軍鵬;1.OMOM膠囊內鏡對小腸疾病診斷價值的初步研究 2.降落傘式膠囊內鏡臨床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8 王濻臻;86例OMOM膠囊內鏡臨床應用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4年
9 王世恒;膠囊內鏡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臨床診斷價值[D];吉林大學;2015年
10 樓杰;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67例分析[D];浙江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361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133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