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域OCT觀察兩種類型視網膜脫離術后黃斑中心凹結構變化
本文關鍵詞:頻域OCT觀察兩種類型視網膜脫離術后黃斑中心凹結構變化
更多相關文章: 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視網膜脫離 脈絡膜脫離 視網膜中心凹厚度
【摘要】:目的利用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觀察單純視網膜脫離(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和視網膜脫離合并脈絡膜脫離(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RRDCD)術后黃斑中心凹結構的變化,并分析中心凹結構與術后最佳矯正視力的相關性。方法 77例(77眼)視網膜脫離患者納入研究,其中RRD組44例(44眼),RRDCD組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體切割聯合硅油填充復位視網膜,利用頻域OCT觀察術后黃斑區(qū)光感受器內/外節(jié)(photoreceptor inner and outer segment,IS/OS)連接帶及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的形態(tài)、視網膜中心凹厚度,分析兩組間中心凹形態(tài)變化差異,并分析IS/OS連接帶與ELM形態(tài)以及視網膜中心凹厚度與術后最佳矯正視力的相關性。結果兩組間的IS/OS連接帶形態(tà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88,P=0.032),RRDCD組IS/OS連接帶的形態(tài)消失率明顯高于RRD組;兩組間ELM形態(tà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597,P=0.166),兩組的IS/OS連接帶及ELM形態(tài)的完整性均與術后最佳矯正視力有相關性(RRD組:r=0.649、P0.05,r=0.466、P0.05;RRDCD組r=0.480、P0.05,r=0.442、P=0.010)。結論頻域OCT是一種評價視網膜脫離復位術后黃斑微結構改變的有效手段。RRDCD的IS/OS連接帶消失率明顯高于RRD,這也是提示術后視力較差的原因之一,IS/OS連接帶及ELM形態(tài)的完整性可能是預測視網膜脫離復位術后視力恢復的重要因素。
【作者單位】: 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
【關鍵詞】: 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視網膜脫離 脈絡膜脫離 視網膜中心凹厚度
【分類號】:R779.6
【正文快照】: 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化。研究發(fā)現,視網膜脫離復位術后視功能的異常graphy,OCT)可以清晰顯示視網膜各層組織結構,有與OCT檢查所發(fā)現的黃斑微結構異常,如視網膜前助于觀察黃斑區(qū)視網膜術前及術后各層結構的變膜、黃斑囊樣水腫、外界膜(external limit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士勝,王康孫;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后視網膜脫離[J];國外醫(yī)學.眼科學分冊;2000年05期
2 段廷旺,綦美和,王瑜;低頻超聲診斷視網膜脫離42例分析[J];四川省衛(wèi)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3 雷春靈,成靜;放射狀角膜切開術后視網膜脫離2例[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1年02期
4 蔡維;兄妹三人裂孔性視網膜脫離[J];罕少疾病雜志;2001年02期
5 李衛(wèi)勇,王文;超聲診斷視網膜脫離47例分析[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1年07期
6 李衛(wèi)勇,王文;超聲診斷視網膜脫離47例分析[J];寧夏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7 王麗云,蔣沁,姚進;運動中發(fā)生的視網膜脫離的原因分析和康復[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2年05期
8 譚瑞禮,田潔,王玉,張華;老年患者視網膜脫離臨床分析[J];山東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9 金玲,謝冬倩,黃勇;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后5例視網膜脫離臨床分析[J];武警醫(yī)學;2002年08期
10 張自峰 ,王雨生 ,惠延年 ,馬吉獻 ,韓泉洪 ,吳玉麗 ,張鵬 ,王建洲 ,崔志利 ,井曉梅;出血性視網膜脫離模型的建立[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曉華;鄭蕾;王桂云;劉雁飛;韓秀;;高頻探頭在視網膜脫離診斷中的應用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1年
2 李毓敏;;視網膜脫離的鑒別診斷[A];2005年浙江省眼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張峗;沈麗君;王勤美;葛麗娜;;玻璃體視網膜手術治療復雜性外傷性視網膜脫離的預后分析[A];2006年浙江省眼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劉海霞;楊紅;項楠;胡維琨;張虹;;孔源性陳舊性視網膜脫離臨床特點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李永浩;呂林;黃新華;李石毅;;原發(fā)裂孔性視網膜脫離伴脈絡膜脫離的臨床特點分型[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卞洪俊;;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后視網膜脫離原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李加青;劉文;黃素英;唐仕波;;重度脈脫型視網膜脫離治療的綜合治療及手術選擇[A];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蔣貽平;曾祥云;王輝;劉萬蓉;;雙目間接鏡直視下行視網膜脫離術臨床療效分析[A];全省中西醫(yī)結合、中醫(yī)、西醫(yī)眼科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6年
9 劉娉;彭清華;;視網膜脫離后視功能損傷機制研究進展[A];第六屆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眼科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2007年
10 高延慶;;視網膜脫離顯微鏡下外路手術臨床觀察[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屆全國眼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馮學峰;你知道什么是視網膜脫離嗎鐡[N];大眾科技報;2003年
2 崔玉艷邋張瑞;近視老人謹防視網膜脫離[N];健康時報;2007年
3 許昌達;中老年人嚴防視網膜脫離[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9年
4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眼科 教授 羅興中;視網膜脫離是怎么一回事[N];家庭醫(yī)生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王海蘊;保護雙眸 預防視網膜脫離[N];中國消費者報;2001年
6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眼科副主任醫(yī)師 高玲;視網膜脫離 首選復位術[N];健康報;2008年
7 許沁;視網膜脫離發(fā)病率上升[N];保健時報;2004年
8 孫彥;視網膜脫離后要嚴防便秘[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9 仇蘭;視網膜脫離愛找高度近視者[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10 趙昕 劉路宏 李敏等;視網膜脫離術后裂孔未閉的治療[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任彥新;姜黃素在增殖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中對表皮生長因子的作用[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徐航修;外傷性視網膜脫離與外傷性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發(fā)生關系的實驗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3 王常觀;金屬蛋白酶在外傷性視網膜脫離中的表達[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4 王恩普;外傷眼和視網膜脫離模型色素上皮細胞增殖活性的觀察[D];軍醫(yī)進修學院;2001年
5 宋宗明;IL-1Ra對培養(yǎng)RPE炎前因子表達和實驗性PVR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6 侯旭;機械牽拉對培養(yǎng)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的影響[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蔣永祥;神經生長因子對視網膜脫離視細胞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02年
2 王昀;先天性脈絡膜缺損合并視網膜脫離的手術治療觀察[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3 苗剛勇;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對大鼠試驗性視網膜脫離過程中光感受器細胞凋亡的影響[D];中南大學;2008年
4 劉海洋;內質網應激參與視網膜脫離后細胞凋亡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5 麥小婷;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評價視網膜脫離后黃斑區(qū)的顯微結構[D];汕頭大學;2011年
6 楊薇;視網膜脫離顯微外路手術與傳統外路手術的臨床比較[D];中南大學;2014年
7 王勇;彩色超聲多普勒血流顯像技術對視網膜脫離術后球后血流動力學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8 方偉;陳舊性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臨床相關因素及療效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伍宇;重硅油眼內填充治療下方或后極部裂孔視網膜脫離的臨床觀察[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10 祖潔;玻璃體切除術后亞臨床型視網膜脫離的發(fā)生機制及治療對策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5506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550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