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聾不同聽力曲線類型的臨床分析
本文選題:突發(fā)性耳聾 + 聽力曲線 ; 參考:《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6年06期
【摘要】:目的觀察突發(fā)性耳聾不同聽力曲線類型患者的靜脈給藥治療療程及療效,有助于為臨床靜脈輸液治療的適宜療程提供依據(jù)。方法 82例(92耳)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給予改善微循環(huán)、溶栓、激素、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常規(guī)治療,比較不同聽力曲線類型的突聾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治療療程。結(jié)果低中頻型治療總有效率最高(84.62%),治療7 d內(nèi)有效率與治療14 d內(nèi)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60.05);全頻型治療總有效率為59.70%,治療7 d內(nèi)總有效率與治療14 d內(nèi)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4,P0.05);中高頻型和高頻型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20%和57.14%。結(jié)論低中頻型聽力損失的患者靜脈輸液治療7 d內(nèi)恢復的可能性高;全頻型聽力損失的患者靜脈輸液治療7~14 d恢復的可能性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urse and curative effect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with different hearing curve type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appropriate course of clinical intravenous infusion therapy. 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 such as improving microcirculation, thrombolytic therapy, hormone and nutritional n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course of treatment of sudden deafness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earing curve typ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low and medium frequency type was the highest (84.6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7 days and that in 14 days, whil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whole frequency type was 59.7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ithin 7 days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ithin 14 day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 in efficienc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蠂 ~ 2 = 5.04,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middle and high frequency type treatment were 20% and 57.1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ossibility of recovery within 7 days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patients with low and medium frequency hearing los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full frequency hearing loss in 714 days.
【作者單位】: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耳鼻咽喉科;
【分類號】:R764.43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暉;張文;李世東;王駿;王鑫;;老年突發(fā)性耳聾87例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4年02期
2 易天華;賀建橋;譚玉芳;周曉東;陳君;陳一新;;190例突發(fā)性耳聾臨床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3年04期
3 努爾比亞·米爾扎木;劉志連;亞力坤·亞生;王淑霞;;青少年突發(fā)性耳聾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1年06期
4 ;突發(fā)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年,濟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年08期
5 鄭虹;戴晴晴;周蓮;馮寧宇;邱建華;陳陽;溫立婷;韓宇;陳俊;林穎;;全聾型突發(fā)性聾藥物治療的多中心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年05期
6 陳國郝;張榕;王英歌;葉勝難;林昶;程金妹;邱建新;吳開樂;余得志;童步升;;平坦型突發(fā)性聾藥物治療的多中心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焱;;突發(fā)性耳聾八例誤診臨床討論[J];臨床誤診誤治;2017年03期
2 申跡;項錦銀;;早期鼓室注射聯(lián)合全身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對突發(fā)性耳聾的療效探討[J];重慶醫(yī)學;2017年06期
3 胡志清;邸平;劉俊曉;;平均血小板體積、纖維蛋白原及血栓彈力圖對成年人突發(fā)性耳聾診斷的價值[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7年04期
4 姚琦;陳清;陳望燕;陳沛;劉衛(wèi)紅;張碧波;王瑛;;聲頻共振聯(lián)合全身激素及常規(guī)藥物治療突發(fā)性聾的隨機對照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年04期
5 周霓;李玲波;;突發(fā)性聾預后相關因素的研究進展[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年04期
6 周翔;何嘉瑩;高婷;詹強;羅華送;徐玉欣;王睿;田俊松;;“平衡復位正骨推拿法”對兔頸源性突發(fā)性耳聾模型血液流變學指標及血漿ET、CGRP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7年02期
7 遲放魯;趙暉;;突發(fā)性聾的高壓氧治療[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7年01期
8 趙暉;遲放魯;景江華;任同力;;全聾型突發(fā)性聾高壓氧早期治療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7年01期
9 王東巖;楊慧楠;;不同波形電針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7年01期
10 金海江;;巴曲酶治療平坦型突發(fā)性耳聾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北方藥學;2017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易天華;賀建橋;譚玉芳;周曉東;陳君;陳一新;;190例突發(fā)性耳聾臨床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3年04期
2 郝劍萍;師天祥;閆文斐;折萍;;前庭導水管擴大致突發(fā)性耳聾的臨床治療體會[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2年05期
3 劉丹;萬浪;劉維榮;王桃姣;;不同年齡段突發(fā)性耳聾的臨床特征和轉(zhuǎn)歸[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2年03期
4 努爾比亞·米爾扎木;劉志連;亞力坤·亞生;王淑霞;;青少年突發(fā)性耳聾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1年06期
5 楊燁;殷澤登;;線粒體DNA突變與氨基糖甙類抗生素致聾研究進展[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0年05期
6 全書林;王春梅;;降纖酶及高壓氧治療突聾的療效[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0年03期
7 李江麗;劉積平;龍紅兵;湯麗霞;凌雅莉;;高血黏和血脂對老年人聽力影響的觀察[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年12期
8 任基浩;王耀文;盧永德;殷團芳;謝鼎華;伍偉景;胡彬雅;;鼓室灌注地塞米松治療難治性突發(fā)性感音神經(jīng)性聾臨床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7年04期
9 ;突發(fā)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年,濟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年08期
10 ;突發(fā)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年,濟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海紅;張華;莫玲燕;陳靜;劉輝;孫玉蘭;陳雪靜;呂靜;;基于聽力相關疾病就診患者的聽力曲線類型分布特征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年22期
2 邵美君;焦粵龍;譚國杰;;突發(fā)性耳聾患者不同類型聽力曲線與臨床療效關系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12年01期
3 王保華;4553例聽力曲線的臨床分析[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1980年02期
4 楊平常;;美尼爾氏病和峰型聽力曲線[J];山西醫(yī)學院學報;1988年02期
5 沈慶旗,曹錦泉,李青,徐小鳳;高壓混合氧對不同聽力曲線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干預效果比較[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26期
6 陳偉峰;;突發(fā)性耳聾聽力曲線的分型對臨床治療的指導意義[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3年06期
7 郭建紅;吳鵬飛;李峰;劉新梅;;Ⅱ型糖尿病患者聽力曲線變化[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1年03期
8 陳平;唐安洲;鄭明華;黃東紅;吳正規(guī);;突發(fā)性聾不同聽力曲線類型的臨床特征及療效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年22期
9 王希柱;吳德江;王曉麗;王勇為;劉佳;張鷺;李篤和;張榮;韓明信;;三種耳聾在純音聽力曲線上的對比分析[J];鐵道勞動衛(wèi)生通訊;1984年04期
10 高福秀,張芩娜,劉俊杰;突發(fā)性耳聾聽力曲線形狀與療效的關系[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周緒紅;薛英;宋鵬;蔣濤;張勤修;蔣一寧;巫運波;藺君剛;;耳鳴動態(tài)臨床數(shù)據(jù)庫的開發(fā)和應用[A];2010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杜啟雪;突發(fā)性聾聽力曲線分型與中醫(yī)證型及療效相關性的回顧性分析[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2 周媛;金納多聯(lián)合激素治療對不同聽力曲線類型突聾伴耳鳴患者的療效觀察[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567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95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