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大家系表型特征及分子遺傳學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1-16 11:24

  本文關鍵詞: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大家系表型特征及分子遺傳學機制研究 出處:《南京醫(yī)科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遺傳性耳聾 家系 基因突變


【摘要】:目的:探討一中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聾大家系的聽力學特征,進行候選基因已知致病突變的篩查。 方法:經知情同意,對家系成員進行全身檢查及聽力學檢測,獲得血樣標本;整理分析家系資料并繪制系譜圖;用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提取外周血DNA。對2例家系患者DNA進行GJB2和GJB3基因全部編碼區(qū)突變檢測,對其余23個已克隆常染色體顯性耳聾(DFNA)基因的74個已知致聾位點所涉及的50個外顯子進行PCR擴增和直接測序分析。 結果:該家系共7代199人,現存4代176人,,耳聾患者54人。系譜分析顯示,耳聾表型代代相傳,男女患病人數分別為24和30,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特征。聽力學表現為:遲發(fā)性、進行性、雙側對稱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首先是高頻區(qū)受損,并快速向中、低頻擴展。GJB2、GJB3基因全部編碼區(qū)及其余23個DFNA基因已知突變位點的序列分析均無陽性發(fā)現。 結論:該家系是一個非綜合征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聾大家系,耳聾表型為遲發(fā)性、進行性、雙耳對稱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初步分子遺傳學分析提示可能由新基因或已知基因的新突變致病。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u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utosomal dominant deafness lines and to screen known pathogenicity mutations of candidate genes. Methods: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by general examination and audiologic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members with informed consent. Collate the data of the analyst department and draw the pedigree map;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 was used to extract peripheral blood DNA. The mutation of GJB2 and GJB3 gene coding region was detected in DNA of 2 families. The 50 exons involved in 74 known deafness sites of the remaining 23 autosomal dominant deafness gene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analyzed by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there were 199 persons in 7 generations, 176 in 4 generations and 54 in deafness. Pedigre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henotypes of deafness wer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number of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ere 24 and 30 respectiv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utosomal dominant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udiology showed delayed, progressive, bilateral symmetr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first of all, high frequency region damage, and fast to the middle, low frequency expansion of .GJB2. The sequence analysis of all the coding regions of GJB3 gene and the other 23 known mutation sites of DFNA gene showed no positive results. Conclusion: this family is a non-syndromic autosomal dominant hereditary deafness. The phenotype of deafness is delayed, progressive, and the hearing loss is symmetrical and sexy. Preliminary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suggests that new genes or new mutations in known genes may cause the disease.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76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悍軍,袁慧軍,韓東一;非綜合征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的研究進展[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5年02期

2 徐聰;陸家海;;連接蛋白與遺傳性耳聾研究現狀和基因治療的研究展望[J];熱帶醫(yī)學雜志;2007年04期

3 馮永,賀楚峰,肖健云,方儉生,趙素萍,田湘娥,梅凌云,夏昆,湯熙翔;一個遺傳性耳聾大家系的基因突變檢測[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年07期

4 陳曉巍;;重視遺傳性耳聾的基因診斷[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7年16期

5 袁慧軍 ,曹菊陽 ,孫捍軍 ,于黎明 ,呂春雷 ,洪夢迪 ,王國鵬 ,翟所強 ,韓東一 ,楊偉炎;一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非綜合征性耳聾巨大家系調查[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3年08期

6 吳晶;近親婚配致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耳聾二例[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1996年04期

7 張靖華 ,許政敏;遺傳性耳聾基因突變引起的聽覺功能改變[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2004年06期

8 李麗娜,李慶忠,武文明,王秋菊;遺傳性耳聾與肌球蛋白[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5年03期

9 倪合一;;耳聾的原因及對策 9月第4周日國際聾人節(jié)[J];現代養(yǎng)生;2009年09期

10 曹新,邢光前,魏欽俊,陳智斌,朱義寶,潘梅,卜行寬;中國遺傳性耳聾大家系永生細胞系的建立與保存[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5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占國;程靜;李洪波;龔維熙;袁慧軍;韓東一;;非綜合征型遺傳性耳聾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研究[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遺傳學進步推動中國西部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中國遺傳學會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2 陳智斌;;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聽神經病家系MPZ基因序列分析[A];華東六省一市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暨2008年浙江省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張彌蘭;許二赫;董會卿;徐敏;;伴有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一家系八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4 李建策;金得辛;楊運俊;陳秀蕓;黎金林;王美豪;吳恩福;;伴皮質下梗死和白質腦病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腦動脈病腦內病灶演變的磁共振研究[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劉穹;紀育斌;歷建強;袁虎;縱亮;趙翠;周瑜;王秋菊;;AQP3基因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聽力損失家系中的突變篩查[A];2010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6 張巖;劉亞偉;沈學飛;趙海丹;梅長林;;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患者與正常成人尿液的定量比較蛋白質組學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04年年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青年腎臟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7 洪道俊;畢鴻雁;董明睿;姚生;袁云;;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進行性眼外肌麻痹的癥狀發(fā)展規(guī)律[A];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8 郝津生;張亞梅;戴樸;張杰;;GJB2基因診斷在遺傳性耳聾中的臨床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9 吳凌峰;屈新輝;曹文峰;高幼奇;吳曉牧;;CADASIL病例1例報道[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10 孫藝;朱玉華;程靜;李建忠;盧宇;金占國;冀飛;王榮光;袁慧軍;;一個常染色體顯性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家系MY07A基因一個新的突變位點的鑒定分析[A];2010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濟南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主任醫(yī)師 王有國;淺釋遺傳性耳聾[N];醫(yī)藥經濟報;2010年

2 記者 何德功;遺傳性耳聾 基因被發(fā)現[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3 解放軍總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博士 王國建 王繼榮 王佳斌 整理;遺傳性耳聾有的能避免[N];健康報;2009年

4 記者 趙雪;我市啟動生物芯片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項目[N];長春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任意;基因檢測:預防和避免遺傳性耳聾發(fā)生的有效手段[N];經濟日報;2009年

6 特約記者姚春雨錢勇記者唐先武;歸國學者成功克隆耳聾眼盲基因[N];科技日報;2002年

7 通訊員 宋建華 特約記者 王波;成都市啟動聆聽和諧健康工程[N];中國人口報;2010年

8 主任醫(yī)師 王均容;耳聾會不會遺傳[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4年

9 記者 李天舒;先天性失聰失明機制部分找到[N];健康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陳洋;父母育兒重愛耳[N];中國人口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秋菊;遺傳性耳聾家系的收集、保存及基因定位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2 韓明昱;基于基因診斷的遺傳性耳聾預防與干預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1年

3 蔣璐;遺傳性耳聾家系的基因定位及基因診斷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4 李建忠;遺傳性非綜合征型耳聾的分子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0年

5 郁勝強;小鼠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多囊腎病基因1胚胎干細胞基因打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6 白燕;線粒體遺傳性耳聾核修飾因子的臨床及分子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7 李慶忠;遺傳性耳聾致病基因定位克隆與縫隙連接蛋白分子流行病學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8 張維莉;應用微衛(wèi)星DNA和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對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進行遺傳異質性研究及基因診斷[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4年

9 趙紅珊;非綜合征型軸后多指(趾)畸形全基因組掃描分析[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10 葉勝難;非綜合征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聾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D];軍醫(yī)進修學院;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睿春;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耳聾大家系表型特征及分子遺傳學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2年

2 聶宇航;吉林省遺傳性耳聾家系庫的建立[D];吉林大學;2011年

3 劉錚錚;Waardenburg綜合征Ⅱ型一家系的臨床分析和MITF基因的突變檢測[D];中南大學;2007年

4 林家宇;臨床mTOR抑制劑治療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多囊腎的薈萃分析[D];浙江大學;2011年

5 湯兵;轉化生長因子β1在人常染色體顯性多囊腎病發(fā)病中的意義[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4年

6 王海濤;遺傳性耳聾家系的基因定位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徐紅霞;新疆維漢NSHL GJB2基因突變及其與腎虛血瘀型的相關性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8 李麗娜;高頻聽力下降人群中KCNQ4和GJB3基因的突變篩查[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9 賴征;一個中國人Stargardt3樣病家系致病基因突變譜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6年

10 陳艷;SOX10基因新突變導致Waardenburg綜合征Ⅱ型家系的分析[D];中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43284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143284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070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