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深度對老年患者術后譫妄的影響及可能機制探討
本文關鍵詞:麻醉深度對老年患者術后譫妄的影響及可能機制探討
更多相關文章: 麻醉深度 術后譫妄 七氟烷 丙泊酚 老年患者 大鼠
【摘要】:目的1、觀察麻醉深度對高齡患者全麻手術后POD的影響,分析其可能機制。2、觀察麻醉深度對老齡大鼠模型麻醉手術后POD的影響,試闡述POD形成的可能機制。方法第一部分臨床觀察采用隨機對照、前瞻性研究設計。篩選擇期全麻下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T管引流的高齡患者120例。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全靜脈麻醉組(A組)和吸入麻醉組(B組);每組依據BIS監(jiān)測的麻醉深度不同,細分為A1、A2、A3、B1、B2、B3六亞組,亞組中1、2、3組分別對應的BIS值為40~49(A1、B1組)、50~59(A2、B2組)和60~69(A3、B3組),每亞組各20例。A、B兩組誘導均采用相同藥物靜脈誘導,依托咪酯0.3mg/kg、芬太尼3μg/kg,順式阿曲庫銨0.4mg/kg,肌松滿意后氣管插管,接麻醉機IPPV控制通氣。VT8ml/kg,調整呼吸頻率,保持Pet CO235~45mm Hg。A組:持續(xù)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間斷靜注順式阿曲庫銨;B組:吸入七氟烷、持續(xù)泵注瑞芬太尼,間斷靜注順式阿曲庫銨維持麻醉。分別調整丙泊酚劑量(A組)或七氟烷吸入濃度(B組),使各亞組達不同分組設定的BIS值水平,并全程維持BIS值變化±3%以內。記錄入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受教育程度等;麻醉時間、手術時間、失血量及補液量。采用(1)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法,評價各組術前24h、術后第3d和第5d的評分變化;(2)譫妄評分中文修訂版(CAM-CR),評定各組術后72h內譫妄發(fā)生例數(shù);(3)Price-Henry疼痛評分法,評價各組術后24、48和72h疼痛評分;(4)收集誘導前10min(T_0)、術后24h(T_1)、3d(T_2)、5d(T_3)靜脈血(標本嚴格按不同檢測試劑盒要求儲存),ELISA法檢測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和星形膠質源性蛋白(S100β)濃度,評價急性腦損害有無。第二部分動物實驗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24—30月齡,體重300-350g(天津醫(y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安靜環(huán)境飼養(yǎng),自由進食水。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全靜脈麻醉組(A組)和吸入麻醉組(B組),每組各60只。每組再進一步細分為A1、A2、A3、B1、B2、B3六個亞組,分組方法和標準同臨床觀察部分。術前24h 每組隨機取10只大鼠進行曠場實驗一次,分別記錄結果。24h后,每組大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鈉麻醉,采用自制氣管導管建立人工氣道,建立靜脈通路,連接有創(chuàng)動脈、BIS等監(jiān)測,小動物呼吸機維持機械通氣,VT_10ml/kg,頻率70~75bpm,按分組標準,分別開始靜脈泵注丙泊酚(TIVA組)、吸入七氟烷,所有大鼠均靜脈泵注瑞芬太尼鎮(zhèn)痛,維持麻醉深度5h后停藥待大鼠自然復蘇。蘇醒后24h,每組取10只大鼠再次進行曠場試驗評價實驗鼠POD發(fā)生情況。另外,于麻醉前30min及蘇醒后24h曠場實驗后,每組取10只大鼠脊椎脫臼法處死,采集制作大鼠海馬組織標本,用Annexin V/PI雙參數(shù)法檢測神經細胞凋亡率;real-time PCR和免疫蛋白印跡法檢測Bid,Bim、Puma和caspase-3的蛋白表達。結果第一部分臨床觀察TIVA組3個亞組中,各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手術時間、麻醉維持時間、術中失血量、輸液量及術后疼痛評分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術前日比較,3組術后3d、5d的MMSE評分均降低(P0.05)。A2組術后3d、5d MMSE評分明顯高于A1、A3組(P0.05);72h內譫妄發(fā)生率低于A1、A3組(P0.05);B組MMSE評分、CAM-CR變化與TIVA組相似。TIVA 3個亞組T_1~3時刻血清NSE和S100β濃度均較T_0時刻升高(P0.05);A2組T_1~3時刻,血清NSE、S100β濃度均低于A1、A3組(P0.05);B組相應時點,血清NSE和S100β濃度變化與TIVA組相似。第二部分動物實驗TIVA組術后,3個亞組大鼠的譫妄評分均較麻醉前升高(P0.05);神經細胞凋亡率升高(P0.05);Bid、Bim、Puma和caspase-3蛋白表達升高(P0.05)。A2組麻醉后譫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A1、A3組(P0.05);神經細胞凋亡率較A1、A3組低(P0.05);Bid、Bim、Puma和caspase-3m RNA及蛋白表達更低(P0.05)。B組3個亞組上述參數(shù)變化與TIVA組相似。結論第一部分臨床觀察1、較深全身麻醉(BIS值40~49)和較淺全身麻醉(BIS值60~69)手術后,均可能增加高齡患者POD發(fā)生率,適宜深度麻醉(BIS值50~59)高齡患者POD發(fā)生較低,TIVA和/或吸入麻醉方法結局相似。2、較深全身麻醉(BIS值40~49)和/或淺全身麻醉(BIS值60~69)手術后,高齡患者POD發(fā)生率增加,可能與不同麻醉深度導致患者腦神經元損傷程度不同有關。第二部分動物實驗1、較淺(BIS值60~69)/或較深(BIS值40~49)全麻后可增加老齡大鼠POD發(fā)生率,可能與其增加大鼠神經細胞凋亡有關。2、較淺(BIS值60~69)/或較深(BIS值40~49)全麻增加老齡大鼠POD發(fā)生率,其機制可能與增加線粒體內促凋亡因子Bid、Bim和Puma的表達,增加caspase-3釋放入細胞質,從而增加海馬神經元凋亡相關。
【關鍵詞】:麻醉深度 術后譫妄 七氟烷 丙泊酚 老年患者 大鼠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614.2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縮略語/符號說明12-13
- 前言13-17
- 研究現(xiàn)狀、成果13-16
- 研究目的、方法16-17
- 一、麻醉深度對老年患者術后譫妄的影響17-31
- 1.1 對象和方法17-21
- 1.1.1 研究對象17
- 1.1.2 麻醉誘導17-18
- 1.1.3 麻醉維持18-19
- 1.1.4 觀察指標19-21
- 1.2 結果21-25
- 1.2.1 一般情況21-22
- 1.2.2 MMSE評分22-23
- 1.2.3 譫妄評分23-24
- 1.2.4 Price-Henry疼痛評分24
- 1.2.5 NSE和S100β 的變化24-25
- 1.3 討論25-31
- 二、麻醉深度對老年大鼠術后譫妄的影響31-44
- 2.1 對象和方法31-35
- 2.1.1 研究對象31
- 2.1.2 動物模型制作31
- 2.1.3 大鼠譫妄評價31-32
- 2.1.4 大鼠海馬神經元凋亡檢測32
- 2.1.5 大鼠海馬神經元Bid、Bim和Puma mRNA的表達32-33
- 2.1.6 大鼠海馬神經元Bid、Bim、Puma和caspase-3 的表達33-35
- 2.2 結果35-38
- 2.2.1 大鼠譫妄評價35-36
- 2.2.2 大鼠海馬神經元凋亡檢測36
- 2.2.3 大鼠海馬神經元Bid、Bim和Puma mRNA的檢測36-37
- 2.2.4 大鼠海馬神經元Bid、Bim、Puma和caspase-3 蛋白的檢測37-38
- 2.3 討論38-44
- 結論44-45
- 參考文獻45-51
-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51-52
- 附錄52-54
- 綜述 術后譫妄與腦電雙頻指數(shù)54-71
- 綜述參考文獻64-71
- 致謝71-72
- 個人簡歷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國亭;;麻醉深度指數(shù)用于高齡患者全麻期間麻醉深度監(jiān)測的臨床評價[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年19期
2 佘守章;聽覺誘發(fā)電位指數(shù)用于麻醉深度的監(jiān)測與評價[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3年03期
3 俞瑩芳;周守靜;郭起浩;;記憶與麻醉深度相關性的研究現(xiàn)狀[J];國外醫(y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2005年05期
4 田福英;樂建威;王群;;麻醉深度的聽覺誘發(fā)腦電提取技術[J];中國醫(yī)療器械雜志;2007年05期
5 馮微;趙國慶;葉虹;鄭艷;張禾田;;麻醉深度指數(shù)用于全麻手術期間麻醉深度監(jiān)測的臨床評價[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9年06期
6 陳勇;;麻醉深度管理[J];海南醫(yī)學;2010年14期
7 董安順;;麻醉深度指數(shù)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期間麻醉深度監(jiān)測的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年31期
8 楊賓俠;楊軍良;陳伯鑾;;麻醉深度和神經功能的監(jiān)測[J];國外醫(y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1993年02期
9 趙暉;岳云;柴偉;徐迎陽;孫永海;;腦電功率譜和雙頻譜指數(shù)在判斷麻醉深度上的同期比較[J];中華麻醉學雜志;1997年09期
10 邱紅雨;李晶瑩;張國慶;李林;;麻醉深度指數(shù)用于全麻手術期間麻醉深度監(jiān)測的臨床評價[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進;鄭崇勛;和衛(wèi)星;;麻醉深度監(jiān)測中的腦電復雜度研究[A];繼往開來 與時俱進——2003年康復醫(yī)學發(fā)展論壇暨慶祝中國康復醫(yī)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3年
2 于布為;;麻醉深度及其監(jiān)測——如何改進我們的麻醉?[A];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麻醉學術年會知識更新講座[C];2006年
3 史斌;;不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對胃癌手術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A];2008年第七次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麻醉學術年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8年
4 孫焱芫;熊利澤;;CSM監(jiān)測麻醉深度的臨床有效性研究[A];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六屆學術會議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元秀華;胡靜;張傳漢;;ROFDR分布式光纖體表溫度場監(jiān)測與麻醉深度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6 馬麗萍;朱立宏;陳學新;孟盡海;;BIS和應激指標對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評估[A];2009年西部麻醉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7 王士雷;;BIS和AEP監(jiān)測麻醉深度的臨床評價[A];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麻醉學術年會知識更新講座[C];2006年
8 彭慶勇;李川勇;;基于Hilbert-Huang變換的心率變異性與麻醉深度分析(綜述)[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何玉峰;陸潔;鄒靜蓉;崔微艷;;麻醉深度指數(shù)監(jiān)測指導全麻患者蘇醒期拔管的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重癥醫(yī)學大會論文匯編[C];2011年
10 趙曉虹;李金寶;鄧小明;;麻醉深度指數(shù)預測異丙酚-瑞芬太尼麻醉蘇醒期意識恢復的可行性[A];2008年第七次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麻醉學術年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記者 唐湘岳 通訊員 伍西明 武海亮;麻醉深度影響術后腦功能[N];光明日報;2011年
2 記者 段涵敏 通訊員 伍西明 武海亮;適宜麻醉深度可減少術后認知功能障礙[N];湖南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魏勤;基于體征信號分析的麻醉深度評價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2 梁振虎;EEG熵算法及麻醉狀態(tài)監(jiān)測應用研究[D];燕山大學;2012年
3 李鑫;BIS指導麻醉深度對肝臟部分切除患者術后蘇醒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4年
4 曹揚;麻醉藥物建模與麻醉深度閉環(huán)策略[D];中南大學;2013年
5 陳杭;麻醉靶控輸注的控制策略及算法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單保磊;Narcotrend額部替代電極位置與標準電極位置間麻醉深度指數(shù)的比較[D];吉林大學;2016年
2 楊浩彬;閉環(huán)TCI系統(tǒng)的研究與設計[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6年
3 蘇翠;麻醉閉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模型的研究[D];燕山大學;2016年
4 平斯妍;Narcotrend監(jiān)測系統(tǒng)在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期間對麻醉深度的臨床評價[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黃超;基于微型光譜儀的麻醉深度監(jiān)測技術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6年
6 劉星;不同全麻方法與麻醉深度對老年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6年
7 齊孟娜;麻醉深度對老年患者術后譫妄的影響及可能機制探討[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6年
8 馮微;麻醉深度指數(shù)用于全麻手術期間麻醉深度監(jiān)測的臨床觀察[D];吉林大學;2007年
9 焦原;比較不同麻醉方法對老年高血壓患者麻醉深度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0年
10 鄧育富;不同麻醉深度在動脈瘤夾閉術中腦保護作用的比較[D];中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7566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756600.html